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8986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适合重庆的历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武帝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都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

文治

思想上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

政治上

颁布了“推恩令”(主父偃建议),分散、削弱王国力量,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整理财政:

①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武功

军事上

开发边疆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管辖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经过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作用:

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2、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一枚。

3、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上)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青铜含义

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铜、锡、铅),呈青灰色。

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青铜时代(远古时期——石器时代、春秋战国——铁器时代)

青铜精品

①河南出土司母戊鼎,最大;

雄伟端庄、气势凛然②湖南出土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③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造型奇异、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类别

时间

组织者

作用

水利

都江堰

战国后期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李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

咸阳附近

郑国

灌溉关中平原

建筑

秦长城

秦朝初年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蒙恬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领域

人物

朝代

主要成就

造纸术

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主要原料——麻)

蔡伦

改进造纸术,纸的产量大增、成本降低。

影响:

P112

数学

《九章算术》

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

领先成就:

①负数②运算法则③一次方程组

祖冲之

南朝

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1100年

医学

张仲景

“医圣”,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

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五禽戏”

农学

贾思勰

北魏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

郦道元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字体

特点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盛行于商朝。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朝出现,西周盛行。

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资料

小篆

秦朝以小篆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汉字的统一)

隶书

秦朝时,隶书逐渐流行。

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草书、楷书、行书

形成于汉朝后期,成熟于三国两晋时期。

草书潇洒,楷书端庄。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尊称

时期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丘

孔子

春秋

《诗》《书》

“仁”和“礼”(教育家、思想家)

孟轲

孟子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翟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李耳

老子

《道德经》

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庄周

庄子

《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孙膑兵法》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代表作品、特点

备注

文学

屈原

《离骚》《天问》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由来

史学

司马迁

《史记》

1、内容:

黄帝——汉武帝2、体例:

纪传体通史

3、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宗教

佛教

产生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沿着“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白马寺)

道教

中国土生土长

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作为教主。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代表

音乐

编钟

湖北随州出土,它的发现和成功演奏得到中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雕塑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秦汉时期雕塑的杰作,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书法

王羲之

东晋

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绘画

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九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印刷术

1、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江淮新兴。

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早400多年。

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

3、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

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罗盘)。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

4、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硫磺、木炭和硝石)。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

4、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1、火药:

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指南针:

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第16课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3、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目的:

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起止点:

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意义:

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故宫

1、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

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

2、分为前朝和内廷:

南半部—前朝:

太和殿(金銮殿,最大)、中和殿、保和殿。

辅以文华、武英。

(举行大典、筵宴)

北半部—内廷: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辅以东西六宫、御花园。

(处理政务、居住)

3、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一、《本草纲目》

1、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2、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代表作。

2、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

3、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手艺。

4、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资治通鉴》

1、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知识结构: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朝后期------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此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两对矛盾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两大历史任务

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条基本线索: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七个历史阶段

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1912年---1927年)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927年)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

7、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重新回顾所学知识点,以教材的每一课为基础,突出其重点和必须掌握的史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每一件史实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影响意义评价等等,用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方法,把所学知识点连成线,把知识有机的的组合起来,便于综合复习和掌握.

知识点: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

1、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1)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2)加重农民负担(3)清朝政治更加腐败。

(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5)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

1839年,林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2、战争经过:

爱国官员:

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见课本第7页画像。

3、结果:

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南京条约》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注意;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见课本第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主凶英、法(4)帮凶俄、美

2、列强的罪行:

(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

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

(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却倒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4月左宗棠率军进疆

(2)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19世纪80年代,在左宗棠的支持下,曾纪泽通过外交努力,使沙俄归还伊犁地区。

(3)18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建议,在新疆建立行省。

5、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

②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6、评价左宗棠。

(见课本第15页”议议”,见课本14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

(1)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

〈1〉黄海海战:

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2〉旅顺战役:

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著名爱国将领:

民族英雄(黄海战役)邓世昌。

见课本第15页导人框。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

1895年。

(2)双方代表: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

〈1〉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2〉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用史实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

《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原因;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

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

廊坊战役。

(5)结果:

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

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

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英、俄、法、日、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

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

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D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①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

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

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

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

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这种说法有道理。

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

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

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

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9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爆发: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2〉发展:

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3〉高潮: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两个变化:

运动中心:

北京---上海运动主力:

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5)结果:

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7)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见书51页三张照片,52页“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

(2)地点:

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中共一大的内容:

〈1〉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确定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2〉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

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国民党一打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时间:

1924年6月

(2)地点:

广州黄埔。

(3)人物:

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

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

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

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

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

蒋介石。

北伐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4)主战场:

湖南、湖北。

(两湖地区)

(5)经过:

〈1〉:

湖南、湖北战场:

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