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8919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是,1988年

《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

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

)对,就是濒危的地球。

想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

(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考:

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

(摇篮、水球、母亲、家园⋯⋯)过渡:

地球,母亲!

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

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宝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

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

她的宝贵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

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过渡:

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莹”是后鼻音;

“资”是平舌音;

“篮”和“滥”是边音。

“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

“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源慷慨贡献滥用基地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

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

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2.全班合作解疑。

明确:

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

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过渡: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

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

外观

晶莹的球体;

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

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

蓝色“纱衣”。

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

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2)理解句子: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

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宇宙生命之谜》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作比较)

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

学习了。

但可以简单地考查一下,加以巩固。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

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

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

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

地球的生态环境。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教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

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

回答:

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

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

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

地球真美啊!

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

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

自豪而又担忧。

(3)质疑:

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

宇航员的担忧是

多余的吗?

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

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

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慷慨”都是人具有的品格。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

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

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

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

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

之情

1)提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学生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

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

“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

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

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

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

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03年提前到了9月20日。

2013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

2015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

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

2016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15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2018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18年的份额。

2012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5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

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

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

“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

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板书:

精心保护。

)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

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

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

地球母亲!

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

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

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

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苦无靠的孤儿在叹息。

我问道:

“轻柔的微风啊!

你为什么叹息?

”它答道:

“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

因此,我才这样伤心。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

“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

”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

“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

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

“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

”他答道:

“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

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

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

“漂亮的鸟

儿啊!

你们在为谁悲伤?

”鸟儿说:

“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

掉。

我们在相互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

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

我们怎能不悲伤?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

“人类为

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2.阅读与交流。

(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

(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

(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

他是想表达什么?

(没有。

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

(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

么?

想一想,再写下来。

(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师:

请大家读读第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生:

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哦,那枯黄的旧衣裳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

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所以说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不加节制”!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

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自私呀!

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还有吗?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威胁。

”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生:

“本来”在这儿是“原先”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这些资源在以前是可以不断再生的,但现在不能了。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是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

大家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

举例子说说吧!

比如,因为乱砍滥伐引起的洪灾。

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还有土地沙漠化现象。

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

(出示生态数据。

)(生快速浏览。

)师:

看!

所有的生态灾难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赏析: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文本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补充了有关自然资源的资料,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积累,一方面是课件展示的生态数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

另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本来”这个词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遵循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激发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