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有孔虫.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387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5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有孔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二章--有孔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二章--有孔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二章--有孔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二章--有孔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有孔虫.ppt

《第二章--有孔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有孔虫.ppt(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有孔虫.ppt

1,一、有孔虫的一般特征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中的一个目。

有孔虫是微小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其大小一般在1mm以下,最大可达110mm。

有孔虫的虫体由一团原生质构成,原生质分化为两层,外质和内质(如图)。

外质较薄而透明,伸出许多分叉、分枝的丝状的伪足(psendopodia)起运动和捕食作用。

外质还可分泌钙质形成硬壳,或分泌胶结物粘结其它物质形成硬壳。

内质颜色较深,内有细胞核和具其它不同功能的细胞器。

由外质分泌的钙质壳和由粘结物粘结其它物质形成的外壳(test)是有孔虫保存化石的主要部分。

第二章有孔虫,硅藻,伪足,口孔,壳,内质,外质,现代有孔虫,2,浮游有孔虫活个体,3,有孔虫的生活环境:

现代有孔虫绝大多数生活在正常海域,少数生活在泻湖、沼泽、河口等滨海边缘环境或残留海水等半咸水水域。

有孔虫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有孔虫营底栖生活,少数营浮游生活。

底栖有孔虫可以分为小有孔虫和大有孔虫,小有孔虫直径一般为2.5mm以下,大有孔虫一般大于2.5mm。

有孔虫生活史中存在着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无性生殖由成熟的裂殖体进行简单的复分裂产生大量无性胚胎的母体,其幼虫成熟后发育成配子母体,这个过程就是无性繁殖世代。

配子母体达到成熟就开始了有性繁殖世代,配子母体可产生大量带鞭毛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即可发育成长为新的裂殖体,如此反复循环,不断繁衍。

有性世代产生壳的初房较小,称为微球型壳;无性世代产生的裂殖体壳的初房较大,称为显球型壳。

这样,同一个种中由于世代交替产生显球型和微球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壳,叫做有孔虫的双型现象,双型的认识对化石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年裂殖体,幼年配子体,成年裂殖体,成年配子体,4,二、有孔虫壳体房室的排列方式有孔虫其原生质分泌壳质形成壳子,或分泌胶结物粘结其它颗粒形成壳子,壳子中空,称为房室或壳室。

房室顶端有一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开口叫口孔。

多个房室组成的壳,其最早形成的,最小的房室叫做初房,以后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第一房室最后一个房室叫终室,分隔两个房室的壁称为隔壁,隔壁是壳壁向前沿伸时向内转折的部分,隔壁与壳壁相交的线称为缝合线。

口孔位于终室的顶端,其形状变化多样,口孔周围的壁称为前壁。

口孔,内口管,房室,壳壁,隔壁,缝合线,初房,隔壁,房室,壳壁,口面,缝合线,口孔,口唇,口面,有孔虫壳体的基本构造,5,有孔虫壳子的排列方式各有不同,有三大类型:

1、单房室壳(uniloculartest);2、双房室壳(biloculartest);3、多房室壳(mulitiloculartest)。

正因为这种房室排列的不同类型,导致了有孔虫壳形的千变万化,也是分类、鉴定的重要标志,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几种类型的排列方式:

(一)单房室壳单房室壳是最简单的,由一个房室组成,房室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口孔,其形状变化多样,有球形、圈形、树枝形、瓶形、梨形、放射状等(如图)。

球形,球形,树枝形,放射状,瓶形,梨形,圈形,单房室有孔虫,6,

(二)双房室壳双房室壳一般由一个球形的初房和一个管状的第二房室组成,口孔常位于管状第二房室的末端。

由于管状第二房室生长方式的变化使壳体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

常见的有圆管形壳,初房球形,第二房室呈直管状,如砂杆虫(Hyperammina);圆盘形壳,管状第二房室围绕球形初房在一个平面上盘旋生长,壳呈圆盘状,如砂盘虫(Ammodiscus);球形壳,管状第二房室围绕初房不规则地旋绕,使壳呈球形的球旋虫(Glomospira);螺锥形,管状第二房室紧接初房螺旋状旋卷生长,如棒锥虫(Turritellella);此外还有一些第二房室在生长的早期和后期生长方式发生变化,形成“之”字形等。

圆盘形,直管形,球形,螺锥形,之字形,双房室有孔虫,初房,口孔,7,(三)多房室壳多房室壳由两个以上的房室构成,每一个房室都代表着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由于房室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不同,壳体形态变化很大,房室排列方式可归纳成几种类型:

1、单列式壳(uniserialtest)壳房室的生长沿直线或弧形单列排列形成单列式壳,前者称单列直线形壳,后者称单列弧形壳。

有的房室呈弧形沿扇面方向增长,构成扇形(fan-shaped)壳,但仍属于单列式类型。

在房室的生长过程中,如后生长的房室仅掩盖了前一房室的口面部分,侧称为“不超覆”,如后生长的房室不仅掩盖了前一个房室的口面,还掩盖了口面周围部分的壳壁,侧称为超覆。

单列直线型(不超覆),单列式壳,单列弧线型(不超覆),单列直线型(超覆),扇形(超覆),8,2、平旋式壳,壳的后生房室围绕初房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旋转生长形成平旋式壳,每生长一圈房室构成一个壳圈,两个相邻壳圈之间的接合线称旋缝合线。

在平旋式壳中,后生长的壳圈常包围前生长的壳圈,根据包裹的程度不同可将平旋壳分为露旋壳,包旋壳和半包旋壳。

两侧互为对称,素描时需要素描侧视和壳缘视,平旋式壳,露旋壳:

侧视壳缘视侧视,包旋壳:

侧视壳缘视侧视,9,3、螺旋式壳(frochospiraltest),房室在若干个彼此平行的面上,围绕一根通过初房中心并与这些平面垂直的假想的轴呈螺旋式排列。

螺旋式壳有背和腹之分。

在背侧(旋侧),由于后生长的壳圈仅部分包裹先生长的壳圈,因此初房和各壳圈均可显露;在腹侧(脐则),由于后生长的壳圈包裹了先生长的壳圈,所以只能看见终壳圈的各房室,在壳的脐侧中央常出现下凹的脐。

二列式壳和三列式壳都是一种规则的螺旋式壳,二列式壳每个旋圈由两个房室构成,三列式壳每个旋圈由三个房室构成。

腹背不对称,需要素描背视、腹视和壳缘视,螺旋式有孔虫壳体的形态及房室排列:

低锥形壳,背视,腹视,壳缘视,10,螺旋式有孔虫壳体的形态及房室排列:

高锥形壳,双列侧视,不规则侧视,三列顶视,三列侧视,螺旋式壳,背视,侧视(壳缘视),腹视,11,4、绕旋式壳(strepfospiraltest),这种壳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小滴虫式排列,房室沿一条长轴绕旋排列,如小滴虫(Guttulina);另一种是小粟虫式排列,房室在若干个不同方向,且彼此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平面上绕旋排列,每一旋圈由两个房室组成。

根据绕旋平面之间交角不同可分为四类:

小滴虫,A、双玦虫式,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绕旋平面夹角为180,即房室始终在一个平面内绕旋,如双玦虫(pyrgo),12,B、三玦虫式,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绕旋平面夹角为120。

0-120为1-2面,120-240为5-6面,240-360为3-4面,房室最多的一侧壳面可见三个房室,称多室面,相对的一面为少室面,只能看见2个房室,壳面可见到三个房室,如三玦虫(Triloculina),120o,120o,120o,120o,240o,0o,120o,壳侧视,顶视,横切面,壳侧视,三个房室,2,5,13,C、五玦虫式,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绕旋平面夹角的144,相邻房室的旋转面夹角为72,多面可见到四个房室,少室面可见三个房室,如五玦虫(quingueloculina),壳面可见到5个房室。

288o,0o,216o,144o,72o,72o,72o,72o,72o,72o,壳侧视,顶视,横切面,壳侧视,216o,144o,72o,288o,0o,5个房室,14,D、曲房虫式,相继生长的两个房室的绕旋平面夹角由120逐渐增大到180,变化的绕旋平面构成“S”形,壳面上可见5个以上的房式,有时可达8-10个房室,例如曲房虫(sigmoilina)。

5、混合型壳,同一个壳体,早期和后期房室排列形式不同,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排列方式;如梯状虫(Climacammina),早期为螺旋双列,后期为单列式;双面包虫(Dyocilbicides,早期为低螺旋形,后期为螺旋双列。

坑壁虫早期平旋,晚期伸展为扇形。

6、环圈式壳,壳的房室呈同心状排列,壳体呈圆盘状,如环圈虫(Sorites)。

混合式,混合式,Climacammina,Dyocilbicides,曲房虫(Sigmoilina),72o,72o,72o,180o,72o,72o,72o,15,三、有孔虫壳体的构造有孔虫的壳体构造包括壳的物质成份,微细构造、口孔及壳壁的分层性等,它们不论在化石的分类与鉴定,还是在确定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其重要意义。

(一)壳壁成份,壳壁成份是分类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四大类:

1、伪几丁质(pseudochitinous)壳,是一种类似几丁质而含有蛋白质的有机物,略呈淡黄色,半透明。

伪几丁质壳壁极薄,性脆易碎,不易保存为化石,这种壳多为半咸水或淡水中的产物。

有些具钙质壳的有孔虫,当其进入半咸水或淡水环境后,由于水域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除少数能衍生下来外,绝大多数壳质便逐渐变为伪几丁质壳。

2、胶结质或砂质壳(agglutinatedorarenaceous)这种壳是由有孔虫自身分泌胶结物粘结外来颗粒而形成的。

他们分泌的胶结物大多数为有机质,其次为碳酸钙、氢氧化铁及少量含水的二氧化硅,而粘结的外来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粘土微粒等,也可以是岩屑或生物骨骼碎屑。

为了便于从外界摄取所需的矿物质颗粒或生物碎屑,所以具有这种壳的有孔虫大都是底栖类型。

16,3、硅质壳(siliceous)真正的硅质壳有孔虫是比较少的,仅见于莱哈克虫科的某些属种。

4、钙质壳(Calcareous)由动物细胞分泌碳酸钙构成,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少数为文石。

依据壳壁有无微孔、微细构造、矿物晶体形状和排列可分为:

1)似瓷质壳为不透明的钙质,外表面似瓷器,在透光下呈褐色或琥珀色,一般无微孔,多呈微粒状结构。

2)微粒状壳壳壁由紧密排列的极微小方解石晶体构成,在薄片中呈暗色,这些微粒不受围岩颗粒的影响,因此它们是动物本身分泌的,而不是胶结外来物的结果。

胶结壳,似瓷质壳,钙质颗粒壳,17,3)钙质透明放射状多孔壳,壳具微孔,壳壁由许多垂直表面的方解石小柱状晶体组成,晶体平行排列稍呈放射状,薄片中呈放射纤维状。

此外,某些类别的有孔虫还具有钙质透明单晶壳和钙质骨针壳。

从壳质成分来看,钙质壳是由砂质壳直接演化来的。

从有孔虫一些属壳壁成份的研究得知,他们早期房室是砂质壳,后期房室逐渐变为完全的钙质。

个体发育在某种程度上重演统系发生的规律,很显然钙质壳是较高级类别的重要特征。

放射多孔壳,钙质透明单晶壳,钙质骨针壳,18,

(1)壳壁成分:

假几丁质,胶结质,钙质(瓷质,玻璃质),19,玻璃质壳,20,瓷质壳,21,

(二)壳体口孔,隔壁孔和壳壁微孔有孔虫以壳上多孔而得名,根据形成方式和发育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口孔、壁隔孔和壳壁微孔三种。

1、口孔(aperture)口孔是终房室上的开口,为有孔虫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它是有孔虫较稳定的性状。

对成年来说,口孔的形态、位置、数目等特征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分类和鉴定上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按照口孔的所在位置可分为:

1)顶端或末端口孔位于房室的顶端或末端,在单房室、双房室和多房室单列壳中常见。

2)基部口孔位于壳体口面基部,在平旋式壳和螺旋式壳中常见。

3)面上或前壁面上口孔,位于壳体口面或前壁面上。

4)脐部口孔,位于壳体脐部。

以上全为原生口孔(primaryaperture),他是与壳壁同时生成的口孔。

22,末端圆形,顶端缝状,基部裂隙状,顶端放射状,树枝状,近末端帽缘状,扣眼状,新月状,十字形,半圆形赤道口孔,有孔虫壳体口孔,口面筛状,脐部-脐外口孔,脐部口孔,背-脐口孔,23,此外还有次生口孔,是原生口孔的遗留部分或壳壁部分地被吸收后形成的口孔,包括补充口孔(supplementaryaperture)和辅助口孔(accessoryaperture)。

补充口孔是除口孔外其他向外界的较大口孔,或原生口孔的残留部(也叫残留口孔),根据发育的位置又可分为面补充口孔、壳缘补充口孔、脐部残留口孔,缝合线次生口孔。

有孔虫壳体的补充口孔,残留补充口孔,口面补充口孔,壳缘和口面上补充口孔,多个次生缝合线口孔,单个次生缝合线口孔,24,在浮游有孔虫壳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