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479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辨认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搭积木比赛)

分别从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观察到的图形来确认立体图形的形状和搭建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

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观察的范围)

随观察点的变化,包括升高与降低,远离与走近来确定盲区和和可视区。

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天安门广场)

大场景下,随观察角度的变化来判断观察的多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

单元

安排

课时

主要教学活动内容

授课教师

第一

《搭积木比赛》

黄柏丽

第二

《观察的范围》

刘艺欣

第三

《天安门广场》

姚碧文

重点

难点

教学

重点

重点:

1、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达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最多5块)

2、实景中感受观察的范围、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的相互关系。

难点:

1、根据三个方向上观察到的画面确定立体图形的样子。

2、根据两个方向上的平面图形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个数。

学习

难点

课程

资源

开发

学科

活动

活动:

充足的课前准备:

教师集体讨论、分享对本单元的内容的看法,以及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本节课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媒体:

利用白板教学、QQ微信布置作业、网络视频等媒体资源。

工具:

数学学具中的小正方体

媒体

资源

工具手段

方式

方法

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等具体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结合有趣的生活现象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画图、模拟等多样化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方式

整体构思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围绕搭积木比赛、观察的范围、天安门广场三个活动展开。

在学生思维的培养上,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观察与辨认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观察和想象的经验,从而促进对空间的理解与把握,发展空间观念。

三节课我们分别把重点放在:

辨认五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上。

整体教学进程是从具体的小正方体到抽象的图片、从直观到想象、从真实操作到虚拟模拟、从观察到推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体现教师带领孩子一起学,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丰富、发展他们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搭积木比赛》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搭积木比赛》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学校名称

深圳市草埔小学

教学班级

六(4)

时间地点

2019年10月9日电教室

教学目标设计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3.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学情

现状

六(4)班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具备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预设

能正确辨认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等活动,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或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2.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

使用多媒体展示台、教学课件、若干个小正方体、正方形格子纸、学习单

教学模式:

(课前)自主预习——(课中)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展示对话——提出质疑——总结应用——(课后)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

设问——探究——归纳——应用

结构

流程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你能说出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码?

【评价反馈】

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考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也不同的知识。

1.下面是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

状是。

搭一搭,你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1)它可能是下面的哪一个?

在合适的图形下面画“√”。

(2)搭一搭,看一看,你选对了吗?

(3)按题目要求搭小正方体,最多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想一想,搭一搭。

1.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兴趣和挑战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强化理解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2.根据给定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1.图形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么的?

2.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3.用6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一共有几种搭法?

通过补充知识拓展,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而且我们从3个方向观察了由3个或4个小正方体所搭出的立体图形,想不想挑战由5个小正方体所搭出的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搭积木比赛。

(板书课题:

搭积木比赛)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知识,设立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创设“比赛”情境一】

比赛规则:

(1)以小组为单元,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任务的每人获得10分,比赛结束后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2)为了保障比赛公平、公正,大家在评价打分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真实准确。

1.比赛一:

画一画(课件出示教材32页淘气搭出的立体图形)

(1)看一看:

淘气搭出的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

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

从正面、左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

学生单独画出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到的形状。

(4)说一说:

先组内说出画出的图形,再展示交流。

(5)从图中只能看到右边的图形,左边看不到,如何画出左边的图形?

(6)进行评价。

开展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有遮挡立体图形入手,发现立体图形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由三维立体图形到二维的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比赛”情境二】

1.比赛二:

搭一搭:

(1)第一回合:

根据从给定的1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

的数量范围。

①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②学生小组合作:

先交流,再动手操作。

③各小组展示搭好的立体图形。

(鼓励不同的摆法)

④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这个立体图形的?

分别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⑤提问:

你们搭出的立体图形各不相同,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

根据从给定的1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只要有足够多的的正方体,可以有无数种搭法。

(2)第二回合:

根据从给定的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

①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最少需要几个正方体?

最多可以有几个正方体?

根据从给定的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实小正方体个数的范围,搭法就会有限。

(3)第三回合:

根据从给定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①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如下图:

④提问:

从你搭出的图形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从给定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就能确定小正方体的个数,搭法只有一种。

在利用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按照一定的顺序与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思维过程进行描述与刻画,在交流中体会搭法是多样的。

【创设“比赛”情境三】

1.比赛三:

看谁搭的多:

课件出示第三项比赛:

根据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用6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

(1)从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如下图:

(2)提问:

用6个小正方体搭成像上面这样的立体图形,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搭法?

(3)学生在小组内边交流,边操作。

(4)各小组展示不同的搭法,看哪个小组搭的方法多。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根据从给定的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即使给出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是固定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搭法。

给定搭成一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和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看谁搭出的立体图形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教材33页“练一练”1题。

2.教材33页“练一练”2题。

3.教材33页“练一练”3题。

1.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2.回顾学习过程,构建新的解题思路,掌握数学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三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重难点突破在无形之中。

我让学生在“搭积木比赛”的情境中,先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搭立体图形,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搭立体图形,最后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搭立体图形,层层递进,由易到难。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无形之中被突破了。

2.寓练习题于游戏情境,学生在比赛中巩固知识。

本节课创设比赛情景,把新知贯通于整比赛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3.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来解决问题,通过操作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的过程。

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

随着观察方向的增加,所搭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由多到少,最后确定唯一的形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重动手实践、探究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搭一搭”的比赛中,经过独立思考、充分想象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与建议】

1.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搭法时,学生只能看到正面的图形,上面的图形看不到。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图形拍下来,通过电脑展示,那样学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各种搭法,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生汇报自己的画法和搭法时,可以让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时间再充足点。

1.

(1)本节课的重难点把握得准,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设计上依据教材例题为主,而没受教材的题约束,而是把教材挖的较深。

(评课者姚碧文)

2.

(1)教学实施体现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式,也突显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类比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体现到位,特别是通过小组比赛,每完成一次任务汇总一次分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评课者陈东坚)

1.在确定2个方向时,小正方体的个数是有限的,搭法自然也是有限的,能确定最多几个,最少几个,而不是搭法减少,用词不太准确。

(评课者许春生)

2.引入部分建议出示三种视图(上面、正面、左面),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观察。

3.在讲授确定2个方向时,让学生与已经学过的搭配知识相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讨有多少种搭法。

(评课者张利)

《观察的范围》第2课时

数学

六(3)

《观察的范围》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的改变而变化。

2.借助画图、操作等多样化的活动,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1、利用小视频引入新课,2、利用课件展示数学概念的认识

利用画图模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根据本节课内容,找出观察点和阻碍点并连线,判断盲区范围。

1.能看懂题目并尝试模拟题干的内容。

2.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和想象,判断正误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一:

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为什么这个小宝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为什么他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摇篮摇上的时候看得到,摇下的时候看不到。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以有趣的视频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奋感。

2.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观察的范围是会发生变化的。

【学习新知】

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师:

(课件出示情境图)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师:

看,小猴子爬到了A点的这个位置,它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

那它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指墙角下一点:

这个位置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吗?

为什么?

生:

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

我们在图上又该如何表示呢?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

)师介绍:

在A点时,我们可以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

眼睛 

观察点)。

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

(墙)它的最高处在哪里?

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

阻碍点)。

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并延长至地面A’处,A’是小猴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地方,这条线实际上就是猴子的视线,视线是直的,视线AA’把墙内分成看得到的部分和看不到的部分(盲区)。

所以说从A’点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是看不到的。

强调:

观察AA’这条视线,它有什么特征?

(是直的、虚线)

(2)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再往上爬)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你能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B’和它所看到的区域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②集体汇报

如果小猴子爬到了C点,你还能找到吗?

请你快速的完成在作业纸上。

师小结:

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师:

可见,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板书: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观察点、阻碍点、盲区等重点内容。

2.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应用知识】

三: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

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

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35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35试一试第2题。

3.小猫捉老鼠。

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

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

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你的发现。

1.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2.回顾学习过程,构建新的解题思路,掌握数学知识。

1.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者的高度不同而发生变化。

2.对小猴子来说,站得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3.观察点越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但是观察到的物体越小。

4.在路灯下,离路灯越远,影子越长;

离路灯越近,影子越短。

教学评价与反思

1.引入部分使用的情境比较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2.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教学内容都是适合本班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教学环节基本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1.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先学,带着问题学。

2.在课程的创新方面加强一些,让整个课堂更有趣。

教学过程设计较好,小广告很有创意。

1.练习过多,可以适当提炼,起到更好的作用。

2.引入了一个书上没有的词“盲区”,这个词要早引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3.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第一个例子没有充分利用,至少要画出3条线,图一定要在画的基础上进行。

《天安门广场》第3课时

草埔小学

(1)班

《天安门广场》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1.根据照片或图片全景画面(或平面俯视图)中各建筑物的特点、位置,充分想象各不同拍摄点的位置。

2.根据全景画面中各建筑物的特点以及照片拍摄的路线,推理拍摄照片的先后顺序。

在一年级,学生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物体,;

三年级则发展到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

到了四年级,学生观察的是4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在小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本册,观察的正方体的数量则增加到5个,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过往学习观察物体内容时,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或者观察时不得要领。

能正确辨认照片是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能区分一组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或图片画面,能识别和判断拍摄的地点与照片或图片的位置关系。

PPT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搜索引擎。

独立思考与小组探究相结合,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1.上网搜索天安门广场简介。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