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127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坡度:

陡坡(>

50°

)、中等坡、缓坡(<

);

③地面破坏程度:

地面切割密度、地面切割深度等。

地貌的成因问题;

地貌年代确定方法;

*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

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切割关系、掩埋关系、过渡关系;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古生物法和年间法(确定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寻找最老的堆积物和被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堆积物)等。

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夷平面:

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准平原:

地表经过长期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夷平面和准平原的区别和联系:

准平原是剥蚀作用发展的趋势,夷平面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阶段。

*地文期:

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用来表示地貌发展的阶段性)

*简记华北地文期各阶段名称与特征。

曹伯勋教材P25

中国及全球地貌特征。

重点是地貌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内外地质营力对地貌形成和演化的意义。

①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③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影响地貌演化的主要因素,试举例说明。

①物质基础:

地质构造(体现在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上,大地构造单元是地貌发育的基础,如我国主要山脉的排列和走向受到我国大地构造体系的控制)及岩石性质(抗蚀性、可溶性、节理和层理,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

②演化动力:

内外营力作用(参照上题)(外:

牛轭湖、风蚀谷,内:

长白山、庐山);

③人类活动因素(局部性、较小规模的,如开封地上悬河);

④时间因素(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如中国各处丹霞地貌代表不同发育阶段,贵州赤水青年期,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气候与地形的关系(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分析气候与地貌的关系)。

气候和地形是相互影响的。

①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层(山岳、平原、海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地形通过对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结构和下垫层性质三方面因素的改变影响气候,如喜马拉雅山脉对亚热带季风环流的阻断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原本处于较低纬度的西藏地区形成寒冷干燥的高山气候。

②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气候是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动因之一,不同气候带的降水量、气温和湿度差异,对外动力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等各阶段的作用方式、过程和强度都有很大影响。

如黄土地貌的形成,在物源搬运和堆积地貌塑造等方面都离不开西风带和大陆性干燥气候的影响。

*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结合地貌的发展过程,Davis侵蚀旋回理论内容如下:

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

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①幼年期:

时间短暂,起伏迅速增加,V字型峡谷,高差大;

②壮年期:

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③老年期:

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老年期发展的终极状态,即称为准平原。

如果地块再度抬升,无论在任何阶段,原循环终止而新循环开始,循环过程周而复始,故称侵蚀旋回。

1.掌握内容:

(1)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确定方法

(3)地貌形成与发展控制条件与主要影响因素

2.理解内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形态组合,地貌形态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论。

(4)华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类

(6)高原成因分类

3.了解内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类

(2)构造、岩性对山地形态的影响

三、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有关第四纪的基本概念;

第四纪:

约2.6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及第四纪的研究内容。

(1)特点:

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③显著的地壳运动;

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2)研究内容:

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

*第四纪的下限确定标志(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①冰川派(0.7-0.8Ma):

阿尔卑斯地区恭兹冰期冰碛层底部;

②1.8Ma:

气候依据,如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卡拉布里层底部出现喜冷的有孔虫和冰岛北极蛤,同位素和古地磁标志;

③2.4Ma:

欧洲和俄罗斯地台的植物群的变化,南极大冰盖的出现;

④3-3.5Ma:

古人类的出现。

第四纪的划分方案;

第四纪的划分方案(及年龄分界)。

按照第四纪的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将第四纪划分为四个时期:

(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2.6MaBP)→早更新世Q1→(以古地磁极性布容/松山两极性时的分界年龄0.73MaBP为界(最新0.781))→中更新世Q2→(以末次间冰期开始为界0.13MaBP)晚更新世Q3→(11KaBP)→全新世Q4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①岩性松散:

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

②成因多样:

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因此成因也各异;

③岩性岩相变化快:

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④厚度差异大:

剥蚀区陆相沉积物厚度小,堆积区厚度大;

⑤不同程度地风化:

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用火痕迹和村舍遗迹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成因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

①沉积学标志:

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能提供外动力类型和沉积环境等信息;

②地貌标志:

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判别堆积物的成因)、间接地貌标志(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

③环境标志:

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砾石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①研究内容:

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特征、风化程度;

②研究方法:

选择层位或地点,研究区以一平米为宜,分区分块统计砾向、砾径、表面特征,然后打碎砾石,研究其岩性和风化程度,记录并制图。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划分方案。

(1)划分方法:

以沉积物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为划分原则,以一种地质营力为主形成的沉积物划分为单一沉积物成因类型,以两种地质营力为主形成的沉积物为混合成因类型,具体划分方法包括综合对比法,比较分析法,数字地质——定量法;

(2)划分方案:

首先按大陆、海洋和过渡环境分出三大类沉积物系统→陆地沉积物系统按地质营力的类同和沉积物在剖面上的组合又分若干沉积物成因组→按地质营力的个别特征分为若干沉积物成因类型→按岩性结构特征或亚环境中营力特点又分为亚类。

怎样进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

野外工作(成因标志观察、摄影、制图、统计、采样)+室内工作(样品分析、沉积成因分析、编制图件)→环境分析+物源分析→地质营力→沉积物成因类型

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一般特征还是?

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1)一般特征:

第四纪时间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受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

同时第四纪也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时期。

(2)研究意义:

哺乳动物(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植物、软体动物(或海洋生物)→气候与环境分析。

*牙式:

上下齿类各一半的齿序和齿类数。

*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俗称“龙骨”,比重大,不含油脂,微具吸水性,火烧无臭味,粘舌头,多埋藏在地层中。

华北(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的名称。

Q1:

长趾马-真马(泥河湾)动物群;

Q2:

中国猿人-肿骨鹿(周口店)动物群;

Q3:

赤鹿-最后鬣狗(萨拉乌苏)动物群(东北区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Q4:

四不像鹿动物群。

*中国南方哺乳动物(群)名称。

元谋动物群;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资阳动物群(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无。

*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环境指示意义)。

(1)纬度分带:

①苔原植被带:

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少量矮小的灌木,无乔木——冰原气候;

②北方针叶林:

针叶乔木、云杉、冷衫落叶松——寒冷气候;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种属多,大部分为落叶阔叶,栎、山毛榉、榆、椴——冬冷夏暖;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的阔叶树,樟树、茶树、木兰科——温暖、潮湿、降雨充沛;

⑤热带雨林:

树木种类多,阔叶常绿,叶片厚,棕榈树等——常年高温多雨。

(2)垂直分带:

①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②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人类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XX古文化:

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期与文化层:

含有石器、陶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遗存的沉积层称文化层,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应的时代称文化期。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人类的演化阶段、人类演化过程)。

①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阶段:

3-1.5Ma,具有能直立的结构,石器为砸击石器;

②晚期猿人(直立猿人)阶段:

1.5-0.3Ma,学会了用火;

③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300-50Ka,会取火并保存火种,用兽皮缝制衣服;

④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50-10Ka,猿的特征基本消失,接近于现代人。

(如果考虑文化期,则:

①南方古猿;

②直立猿人——旧石器早期文化;

③古人——旧石器中期文化:

二次加工的石器大量出现,分化明显,出现尖状器、刮削器;

④新人——旧石器晚期文化:

以石器为主,出现骨器,并出现装饰品,石器多为磨制而成,骨器和石器出现穿孔现象;

⑤中石器时代:

10-8Ka,出现大量细石器,石器中出现箭头;

⑥新石器时代:

8-3Ka,比旧石器复杂,区域性差异明显,有石器也有陶器,具一定工艺水平,出现原始农业;

⑦历史时期:

3Ka至今)

人类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1)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人类社会在短短的三千年内便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重大的物质文明成就。

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为活动加剧,在地球各圈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上述人为活动造成的地球各圈层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自然变化过程,又对人类社会构成环境、生态、资源和人口压力。

(2)种种环境问题表明,人类必须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了解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历史规律,以及古环境和现代环境的特点,并对未来自然环境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

进而结合人为活动,探讨未来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对人类的影响和对策,寻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米兰科维奇理论:

由前南斯拉夫学者米兰科维奇提出的热辐射分布变化说:

在太阳辐射稳定的前提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影响,引起作为地球重力场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运转参数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热辐射量分布和季节的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冰期:

第四纪全球性降温期。

间冰期:

两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期。

D-O旋回:

冰期内部的千年、百年尺度的旋回性事件。

*气候期:

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代。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其研究意义。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答:

(1)宏观标志:

岩石气候标志(岩性、结构、构造和成因),地貌气候标志(地貌形态,如冰斗、古冰楔和冰褶构造、沙丘和海岸线),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2)微观标志:

氧同位素,粘粒分子率,CaCO3,微量元素,粘土矿物,沉积物粒度参数,磁化率。

(3)研究意义:

根据各种气候标志的时空强度变化,可以推断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旋回的发生、发展规律。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意义:

①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

②研究古环境的变化。

试述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1)基本特征: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性寒冷期;

②约2.4Ma全球降温背景上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中、低纬区表现为冰期/间冰期影响下发生同时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

③从高纬往赤道方向变化幅度变小,陆地比海洋变化更明显。

(2)原因:

宇宙因素、地球因、人为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单独作用或叠加作用;

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地球各圈层的耦合与正、负反馈。

李四光中国冰期的划分(*中国冰期/间冰期的划分方案)。

潘阳→大姑→庐山→大理

*阿尔卑斯冰期方案:

(拜伯→多瑙→)恭兹→民德→里斯→玉木

*全新世气候阶段的划分。

①早期升温阶段:

干冷→干暖,但仍较寒冷;

②中期高温阶段:

气候适宜期,全球气候湿暖(年均温比现在高3℃);

③晚期降温阶段:

波动降温;

④20世纪升温阶段。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①在陆地上:

沿岸保存的海成地貌和海相沉积物,海蚀穴、海成阶地、上升海滩等地貌,海相地层、贝壳堤等沉积物;

②在水下大陆架上:

沉没的沿岸陆地地貌和陆相沉积物,古河谷、三角洲、冰蚀冰积形态、灰岩溶洞,海成阶地等地貌,泻湖沉积物、湿地泥炭、海滩沉积物、滨岸化石、珊瑚礁、牡蛎礁、沿岸沙堤,原地生长的哺乳动物化石等沉积物。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机制)。

构造、大地水准面、冰川、海温、沉积

*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

全新世(11kaBP,冰后期)是一个全球温暖期,除了南北极冰盖变化不大外,世界其他冰盖和中纬山地冰川全部或大部分消融,在11-6kaBP全球海平面急剧震荡上升,以后上升速度减慢并逐渐过渡到现代海平面。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与方法。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以黄土为例)。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有:

岩石地层学方法,地貌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古气候学方法,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古人类、古文化和历史考古方法,年代学方法,综合-多重地层划分方法等。

(2)以黄土为例,黄土中的区域性侵蚀面、侵蚀面上下黄土岩性、哺乳动物化石→划分气候旋回→根据所反映的古气候信息对地层进行划分对比。

中国北方的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

华北区代表性地层有生物地层和黄土-古土壤地层两类:

①生物地层:

Q1泥河湾组→Q2周口店组→Q3萨拉乌苏组→Q4全新统;

②黄土-古土壤地层:

Q1午城黄土→Q2离石黄土(下部、上部)→Q3马兰黄土→Q4全新世黄土。

考试要求

1.掌握内容:

(1)有关基本概念;

(2)第四纪的划分方案(中国的和国际的);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标志;

(4)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冰期间冰期划分方案,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

深海氧同位素的气候阶段划分;

全新世气候阶段划分;

(5)人类的演化阶段及特征,人类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6)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原则,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纪地层测年的主要手段;

(8)我国第四纪各时期主要动物群及特征。

2.理解内容:

(1)第四纪的基本特征,第四纪下限确定标志;

(2)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机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类演化、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第四纪植物群的基本特点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7)海平面变化的标志

3.了解内容

(1)关于第四纪下限的不同观点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4)地球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与资料整理

第四纪测年的常用方法。

(1)物理年代法:

①古地磁学方法:

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

②热释光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法根据从沉积物堆积之日起,其中的破裂绝缘矿物晶体所接受的周围地层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总量、年均吸收剂量和矿物移至沉积地点之前的初始剂量关系计算沉积物年龄;

③裂变径迹法:

根据矿物中微量的天然同位素裂变时,高能碎片通过绝缘物质产生的损伤径迹量计算出年龄。

(2)同位素年代法:

①宇宙成放射性同位素法;

②铀系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

③人工核爆炸放射性沉降法;

④K-Ar法。

(3)其他:

历史考古法,沉积学法,树木年轮法。

四、第四纪主要沉积物与地貌

风化壳与残积物;

斜坡地貌与堆积物;

洪积物与洪积地貌;

河谷地貌与冲积物;

岩溶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地貌与堆积物;

黄土与黄土地貌

(1)各种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特别是: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冰碛物、泥石流堆积物风积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征及识别标志。

(3)有关基本概念

(4)河流阶地类型、研究方法及新构造意义

(5)黄土地层

(6)黄土中的气候旋回记录

2.理解内容

(1)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

(2)风化壳的类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斜坡演化过程及主要地质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阶段

(5)岩溶沉积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6)黄土的成因问题

(7)黄土—古土壤序列

(8)冻土地貌的基本特征

3.了解内容。

(1)各类地貌和沉积物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

(3)地球上黄土的分布

(4)荒漠的类型及我国荒漠的分布特点

(5)冰川的形成条件及冰川类型

(6)岩溶旋回

(7)河谷的形成与发展

(一)风化及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

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受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外动力因素的影响,在原地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

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土壤:

以各种风化作用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

(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称古土壤)

风化壳的类型及特征。

①岩屑型风化壳:

高寒地带,冻融风化,岩屑为主;

②硅铝-碳酸盐(或硫酸盐)型风化壳:

干旱温带,温差风化,碱离子析出,钙质残积,含角砾的细粒土为主;

③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湿润气候,化学风化,硅铝残积,高岭石矿物为主,剖面被高价铁染红;

④铁铝型风化壳(砖红土风化壳):

湿热气候,化学风化彻底,硅酸盐矿物全部分解,次生铁铝矿物和高岭石粘土矿物为主,厚度大,因高价铁染成砖红色。

滑坡形成的地貌条件。

①具有效临空面的斜坡;

②坡度大于碎屑物的休止角,一般在20°

到40°

之间;

③坡脚下有河流(或海、湖浪)掏蚀地段,使岩土体失去支持而发生滑坡。

*斜坡的演化过程。

两种基本观点:

①平行下降说:

在坡面流水作用下,斜坡按下凹形剖面平行降低其高度与坡度→形成有圆顶残丘的和缓地形;

②平行后退说:

改造斜坡的动力为重力作用,陡坡不断平行后退→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

③实际上两种情况都有(湿润气候区——平行下降,干燥区——平行后退),甚至交替进行。

*滑坡:

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流:

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被水浸泡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流动的现象。

*土层蠕动:

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移动的现象。

*(错落、撒落、倒石锥、坡积物)

(二)河流地貌

壶穴:

河底漩涡流携带着砂砾旋转磨蚀河床基岩,久之在河床基岩中形成的圆坑。

阶地: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原先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基座阶地:

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组成,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

河流袭夺:

溯源侵蚀作用较强的水系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作用较弱水系上游或支流袭夺过来的现象。

河流阶地类型(画图说明)及在研究新构造运动中的意义。

(1)①侵蚀阶地:

阶面和阶坡由基岩组成,阶面上保存有不厚的冲积层或残余冲积砾石;

②基座阶地:

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组成,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

③堆积阶地:

由冲积物组成(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④埋藏阶地:

前期河流阶地被后期冲积层掩埋(有别于坡下阶地)。

(2)阶地位相图→新构造运动的隆升、差异运动和断裂活动,如:

先成河谷地段→局部新构造运动上升

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①地貌:

具备大面积的汇水区,流通区窄而深,坡度陡峻(有利于泥石流加速);

②物源:

源区有足够数量的岩屑(风化、重力、冰雪供给);

③水体:

处于暴雨或冰雪融化的季节(不仅提供运移载体,且松散碎屑物泡水饱和减小摩擦力);

④诱发因素:

具有重力或其他触发因素(包括人工活动)。

(三)冰川地貌

石环:

以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以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

冰斗: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冰川地貌。

①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角峰、冰蚀槽谷、羊背石、冰川擦痕;

②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③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湖、锅穴、冰砾阜、冰砾阜阶地、蛇形丘。

(四)岩溶地貌

写出常见的8种岩溶地貌的名称。

参考《普地》“岩溶地貌分布特征”

岩溶地貌为何具垂直分带性。

因为地下水的运动具有垂直分带性。

①垂直循环带(包气带):

地表以下,最高岩溶水位之上,大气降水下渗,垂直运动为主;

②季节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