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4246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砼质量控制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1.5外加剂:

外加剂选择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需要、并结合原材料进行试验后决定,外加剂的掺量应根据天气、缓凝时间、早强等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进货时需有生产厂的合格证和品质试验报告,外加剂的分批以掺量划分,掺量大于或等于1%的外加剂以100t为一批,掺量小于1%的外加剂以50t为一批,掺量小于0.01%的外加剂以1~2t为一批,一批进场的外加剂不足一个批号数量的,应视为一批进行检验,检验的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方可使用。

1.6水:

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二、混凝土配合比

2.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技术要求、运输距离、气温条件、泵机性能、泵送距离及原材料的特性等情况进行设计、试配。

2.2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进行设计、试配。

  fcu.0≥fcu.k+1.645б

  式中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б——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2.3混凝土应根据工程的不同结构部位和泵送混凝土的要求由施工单位与商品混凝土供应方共同商定混凝土的坍落度、早强、缓凝等要求。

坍落度的确定应考虑到工程结构、气温、泵送、运输距离等因素,以满足工程的要求,防止混凝土泌水、分层、离析,确保工程质量。

2.4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以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流动性混凝土增大约6%,为38~45%。

但是砂率过大,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度和强度,而且能增大收缩和裂缝,即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确定最优砂率。

2.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配:

  ①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

  ②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

  ③原材料品种或产地发生变化时;

  ④工程发生设计变更,引起混凝土等级发生变化时;

  ⑤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

2.6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等级:

  ①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差异较大时;

  ②C3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法评定时。

2.7对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如抗渗混凝土、高强混凝土(C60及以上等级),大体积混凝土等,应严格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

三、商品混凝土的拌和

3.1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室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

3.2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均以重量计,拌和系统称量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规范规定偏差。

拌和称量系统水秤、外加剂秤、水泥秤每周校验一次,其它秤每月定期校验一次,以保证拌和楼称量系统的准确性。

3.3混凝土拌和时间通过试验确定,且不得小于规范规定的拌和时间。

3.4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如原材料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5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按不合格料处理:

3.5.1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不能满足质量要求;

3.5.2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不符合质量要求;

3.5.3拌和不均匀或夹带生料;

3.5.4出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值。

四、商品混凝土的运输

4.1选择混凝土运输设备及运输能力,应与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相适应;

应使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4.2同时运输两种以上强度等级、级配或其它特性不同的混凝土时,应设置明显的区分标志;

4.3混凝土搅拌车装料前,必须将拌筒内积水倒净,在运输过程中须保持筒体旋转,以每分钟约3~6转的慢速进行搅动。

以确保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不得产生离析和分层现象;

4.4混凝土运送中,当坍落度损失过大时,可在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要求的条件下适当处理,严禁往拌筒内加水;

4.5当气温高于30℃或运距较远应考虑采取缓凝措施,使用高效缓凝减水剂,适当延缓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减小坍落度损失,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

五、商品混凝土的泵送

5.1混凝土泵进料斗上,应安置网筛并设专人监视喂料,以防粒径过大的骨料或异物入泵造成堵塞;

且严禁将质量不符合泵送要求的混凝土入泵;

5.2泵机首次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1:

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

混凝土搅拌车向泵机卸料斗卸料前,必须快速搅拌2~3分钟使混凝土拌和均匀再开始卸料;

5.3混凝土卸入泵机料斗的同时,泵机的搅拌器应不停搅拌。

泵机料斗内混凝土量应始终保持盖过混凝土输送缸,使泵机料斗内经常保持2/3的混凝土,以防管路吸入空气,导致堵管;

5.4泵送混凝土尽量避免停泵,应连续进行。

如有间歇应经常使混凝土泵转动,以防堵管;

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毕所允许的延续时间;

5.5泵送过程中,严禁向泵机料斗中加水,否则会改变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5.6当混凝土可泵性差,出现泌水、离析,难以泵送和浇灌时,应立即对配合比、混凝土泵、配管、泵送工艺等重新进行检查和解决。

六、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6.1配备相应的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试验设备,建立建全必要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对此供应方建有混凝土材料试验室;

6.2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供应方应对使用的原材料、外加剂、配合比进行检查,确保混凝土质量和等级与供应的工程部位要求相符,混凝土拌和后应对坍落度等进行检测,按工程混凝土技术要求及规程规范制作混凝土试块,并作好各项记录;

6.3混凝土运到现场后,可由监理、施工单位和混凝土供应方共同进行检查、验收。

核定所供混凝土品种、等级是否与工程部位要求相符,必要时三方共同见证下制作试块;

6.4现场监理工程师对质量有怀疑的混凝土,随时可进行抽检。

七、商品混凝土常见裂缝及预防

7.1干缩裂缝及预防------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

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

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

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

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和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降低水泥的用量。

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7.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

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

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

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7.3温度裂缝及预防------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

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

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速度,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

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

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

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

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8、技术部日常管理

8.1检测员职责

8.1.1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按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及检测实施细则、检测任务通知单等开展检测工作。

8.1.2严格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对所负责的仪器设备做到按要求定期保养,使用后及时填写使用情况记录。

8.1.3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做好技术数据归档前的整理工作,以保证原始记录准确、可靠、完整、清晰。

8.1.4遵守技术部各项管理制度,负责检测室内务工作。

8.1.5有权拒绝不符合规定的外界干扰,有权越级反映违反规程和弄虚作假的情况。

8.2检测室职责

8.2.1根据检测任务通知单,完成检测工作。

8.2.2检测工作中严格执行执行标准规范。

8.2.3接受上级部门的质量考核,确保检测工作质量。

8.2.4负责检测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使用,确保其在受控状态和有效期内使用。

8.2.5负责各操作间的安全、卫生和环境,确保符合检测工作的要求。

8.3技术负责人(总工)

8.3.1负责试验室的技术工作,组织处理重大技术问题。

8.3.2审批检测工作计划、检测实施细则、操作规程、检测方案、应急预案等技术文件。

8.3.3审批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期间核查计划,对仪器设备的添置、更新和报废进行审核。

8.3.4负责组织标准、规范的定期清理和查新工作,对变更标准进行评审确认。

8.3.5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能力验证活动或比对计划,对结果有效性组织评价。

8.3.6负责组织制定检测工作发展计划,组织收集、评审国家或行业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新方法,确定新增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8.3.7负责审批偏离申请。

8.3.8负责组织检测质量事故、用户申诉、投诉、检测纠纷的技术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8.3.9负责组织检测人员技术培训、考核工作,提出相应培训目标和计划。

8.4样品管理员

8.4.1负责样品验收、编码登记、唯一性标识管理,接收样品时对被测样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并记录。

8.4.2负责样品安全与保管,做好留样的保管工作,确保保存期内样品完好,采取必要措施满足样品存放条件和存放要求,保持样品的原始状态。

8.4.3负责样品间的清洁、防火、防盗等内务工作。

8.4.4对有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问题,及时报告负责人处理。

8.5仪器设备管理员

8.5.1建立建全仪器设备台帐,切实做到帐物相符,使用单位明确。

8.5.2负责收集整理仪器设备相关资料,建立试验室仪器设备档案。

8.5.3负责编制周期检定工作计划,负责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送检工作和标识的管理,保证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8.5.4负责仪器设备验收、调试、安装的有关准备工作,并认真做好验收记录,填写开箱验收单,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8.5.5负责妥善安置仪器设备,使其性能不受不良安置条件和方式的影响。

8.5.6负责办理仪器设备的停用、报废手续。

8.6资料管理员

8.6.1负责各类文件和检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借阅等工作。

8.6.2对各类资料建卡、建帐,统一编号,收放整齐,做到方便使用,并执行借阅制度。

8.6.3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及归档工作。

8.6.4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检测资料未经技术负责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不得随意复制、散发检测报告,不得泄漏原始数据。

8.6.5过期资料的销毁应执行相关规定。

8.6.6做好资料的防火、防盗、防蛀工作,以防止资料的损坏。

8.7审核人责任

报告审核为检测、复核、技术负责人三级审核,审核范围包括报告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

a)一审(检测)责任:

对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负责,审核内容为:

(1)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的正确性。

(2)样品编码传递无误性。

(3)检测结果汇总表中的检测值从原始记录传递过来是否有差错。

(4)主要检测仪器设备计量检定周期内使用的有效性。

(5)检验依据,检验项目名称及其技术指标书写正确性。

(6)检测值计算的正确性、数据处理和有效数据修改的规范化。

b)二审(复核)责任:

对检测报告的正确性、严密性负责,审核内容为:

(1)取样品的有效合法性。

(2)检验依据和判定原则文本的有效性和选定的正确性。

(3)有否漏检项目。

(4)检测项目中互有关联项目检测值之间的匹配性可信度。

(5)不合格项目是否复检,重检的原始记录及其数据取舍的合理性。

(6)检验项目单项判定和检验结果综合评价的正确性。

(7)检测报告卷面质量。

c)三审(技术负责人)责任:

对检测报告的合理合法性负责,审核内容为:

(1)检测报告可依据的原始记录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2)检测报告内容的齐全性。

(3)检测报告结论判定的正确性

(4)承检的合法性,即有否超越承检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