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3995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22 大小:19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建筑修建工程规范116修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基础术语

2.2.1驳岸:

沿河叠石成墙,以阻挡泥土者为驳岸。

2.2.2石桩:

一般断面200×

200mm以上,长1.5m以上,打入土中提高地基承载力。

2.2.3嵌桩石:

打入石桩之间的块石,起固定桩位,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作用。

2.2.4仓石:

毛石砌筑时,作为填充空隙稳定毛石之用的小块石。

2.2.5拉结石:

砌于驳岸,类似于砖墙中丁头砖作用之石。

2.2.6磉石:

鼓磴下所填之方石。

2.2.7侧塘石:

基础石料名称。

在土衬石上用塘石(石料)侧砌而成,是建筑台基的主体部分。

湖泊、河流岸边所砌的驳岸,石墙体用塘石侧砌的也可以称为侧塘石。

2.2.8盖桩石:

驳岸的水下部份传统作法是先打木桩,木桩上面铺一层条石(类似桩承台)叫盖桩石。

2.2.9锁口石:

驳岸顶砌筑的一层石材为锁口石。

2.2.10锁口:

是砌体灌浆工程中最后一道工序。

指在每次灌浆完成后,要用灰把砌体缝封灌严实,因墙体在砌筑时要进行多次灌浆,故锁口可以将每次的浆隔开。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灰浆下串而造成墙面鼓胀。

2.2.11挑筋石:

支承挑出驳岸房屋的石挑梁即为挑筋石也叫千斤石。

2.2.12台基;

位于建筑之下,以砖、石砌成的平台,由地下、地上两部分组成,地上露明部分为台明,地下部分为基础。

2.2.13台明:

台基地面以上露明部分为台明。

2.2.14须弥座:

台明做的比较讲究,有束腰,有上下枭、上下枋线角。

一般还常有雕饰的台明称须弥座。

2.2.15月台:

在建筑物台明前边凸出一块(常为矩形)平台,为之月台。

常放香炉、经幢等物。

2.2.16象眼;

台阶两边的三角形(遮挡台阶踏步的端部)石为象眼,又称菱角石。

2.2.17望柱;

木、石栏板之间所用的间隔矮柱。

2.2.18毛石:

石材开出后,就在石场加一简单剥凿工作,又称双细。

2.2.19毛料石:

石料运至石作现场后,加以剥高去潭之工作,棱角成形。

又叫出潭双细。

2.2.20粗料石:

石料经“双细”后,再加一次剥凿,使石材表面高低基本齐匀,称“市双细”。

2.2.21半细料石:

石料经“双细”“出潭双细”“市双细”等加工后,再以錾斧密布斩平,使表面平整,棱角齐直,又称錾细。

2.2.22细料石:

经“双细”或‘出潭双细”“市双细”“錾细”后,再用凿细督,使表面平整,棱角齐直方正。

又称督细。

2.3大木构架术语

2.3.1大木构架;

以柱、梁、檩(桁)、枋构成的建筑木构架,称大木构架。

有抬梁式,穿逗式,攒尖式等。

2.3.2抬梁式:

又称迭梁式,梁栿之间施驼峰或瓜柱隔承迭放数层梁,梁长逐层减短。

槫、檩(桁)置于各层梁端,早期建筑多在梁柱或驼峰之上设斗栱。

2.3.3穿逗式:

每檩(桁)下,直接由柱支承,不用梁。

柱间只有枋子将柱联络拉结。

2.3.4步架:

大木构架中相邻槫、檩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南方称界。

2.3.5贴式:

按本规范2.3.3条制造的构架称帖式。

房屋山墙处构架叫边帖,房屋中间构架叫正帖。

2.3.6轩:

厅、堂之一部,深一架或二架,其顶架椽作假屋面,使轩顶天对称。

2.3.7梁、栿:

木结构建筑大木构架中承受屋顶荷载的水平主要构件。

上一层梁、栿较下一层短,层层叠升构成屋架,最下一道梁、栿置于柱或铺作之上,元以前称栿,有明栿和草栿做法之分;

明以后称梁,无草栿之做。

2.3.8乳栿:

是檐柱与内柱之间主要联络拉扯构件,也是构架之平行承压构件,长两步架,之上设搭牵。

明以前称双步梁。

2.3.9搭牵:

是檐柱与内柱之间主要联络拉扯构件,也是构架之平行承压构件,长一步架,多设于乳栿之上,也有单独使用的,上承单坡椽,明代以后称单步梁。

2.3.10铺作:

由方形的斗形构件和弓形构件、斜伸的昂和矩形断面的枋材层层铺迭而成,置于建筑物柱与檐槫之间或梁栿间,是传递屋顶荷载的过渡构件,明代以后称斗栱。

2.3.11举折:

《营造法源》中称“提栈”。

“举”,为屋架檐槫至脊槫上皮的总高;

“折”,是由脊槫向下经平槫至檐槫,逐步向下折曲,使各槫之上的上下椽间形成折线,达到屋顶瓦面曲线和缓的一种木基层做法。

与明代以后举架做法相反。

2.3.12抹角梁:

设在木结构建筑的转角处,搭在正侧平板枋或斗栱或檩上的斜梁,也叫搭角梁。

2.3.13老角梁:

四坡屋顶建筑转角处450方向置于廊檩与檐檩之上梁,《营造法源》中称“老戗”。

2.3.14仔角梁:

仔角梁置于老角梁上其方向与老角梁同的梁,《营造法源》中称“嫩戗”。

2.3.15随檩枋:

檩上通长帮木条与其平行,以助其负重者。

早期称通替。

2.3.16井口枋:

楼层承重大梁挑出之端部(开间方向)封头枋。

2.3.17垫板:

大门门框腰枋间用来遮空档的木板。

2.3.18垫板(夹堂板):

桁(檩)与枋间之板,按位置分有脊垫板,老檐垫板上,中、下金垫板,额垫板等。

2.3.19封檐板:

檐口瓦下钉于檐椽(或飞椽)端之木板。

2.3.20博缝板:

悬山、歇山两屋面相交,沿屋面两边斜向钉在桁头之上的木板。

2.3.21山花:

歇山两坡屋面相交之三角形称山花,山尖外钉之木板称“山花板”。

2.3.22连机:

即随檩枋,与檩同长,相当于通长替木。

2.3.23替木:

早期木构件名称。

位于槫缝下与跳头上承托槫枋的长条形木构件。

2.3.24裙板:

装于窗下栏干内之木板。

又长窗的中垫板横料与下垫板头间之木板。

2.3.25椽:

指排列在槫檩之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圆或方形木基层构件。

2.3.26飞:

出檐椽之上,檐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加屋檐伸出之长度。

2.3.27翼角椽:

檐椽在古建筑转角部位的特殊形态。

头部呈圆形或菱形,后尾呈薄厚不等的楔形,成散射状排列。

角处的飞椽称“翘飞椽”。

2.3.28翘飞椽:

飞檐椽在古建筑转角部位的特殊形态。

腰部有折角翘起,排列形状同翼角椽。

2.3.29挂落(吊挂楣子):

柱之间枋下之木制网落漏空之装饰品。

2.3.30雀替:

置于额枋之下与柱相交处从柱中伸出承托额枋的构件,用以加强额与柱的连结。

2.3.31馒头榫:

柱头上用于固定梁或梁头的榫。

2.3.32管脚榫:

柱根部用于固定柱脚的榫。

2.3.33檩碗:

古建筑榫卯的一种,用于梁头、脊瓜柱头、角云头等部位,作用在于承接圆形截面的檩(桁),使它避免滚动。

2.3.34鼻子榫:

与檩碗同时配合使用的一种榫卯,位于梁头部位,它的功能在于建筑物受纵向水平推动时,防止檩子左右错动或脱碗滚落。

2.3.35阶梯榫:

专门用于趴梁、抹角梁同檩(桁)扣搭相交部位的一种榫卯呈阶梯形。

2.3.36法式要求:

泛指《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历代朝廷颁行的建筑规范所规定的建筑式样,建筑尺度和做法要求。

2.3.37平水线(机面线):

梁侧面表示檩底皮水平位置的墨线。

2.3.38抬头线:

梁头正面和侧面表示梁您度的墨线。

2.3.39乍:

榫头根部小,端头大称为“乍”

2.3.40溜:

榫头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

在古建筑中,柱子根部略粗端头略细叫做“收分”,也俗称“溜”。

2.3.41箍头榫:

用于古建筑枋类构件上的一种结构作用很强的榫卯。

2.3.42箍头枋:

端头做箍头榫的枋称为箍头枋。

2.3.43滚楞:

古建筑中截面呈方形的木构件(如梁、枋等),楞角通常做成圆角,称为滚楞。

2.3.44燕尾榫:

又称大头榫、银锭榫,具有拉结作用,多用于枋、随梁、檩等构件。

2.3.45金盘:

古建筑中截面为圆形的木构件(如檩、桁)与其它构件相迭时,为增强稳定性,需在上面或下面刨出平面,称为“金盘”。

2.3.46椽碗:

檐椽,脑椽等椽子的后尾搭置于梁、枋、踩步金、扶脊木等构件侧面时,需在上述构件上对应椽的位置剔凿出的承按撩尾的卯口,称为椽碗。

用以堵挡圆形椽之间空当的构件也称椽碗。

2.3.47椽花线:

檩上面标志椽子位置的墨线称椽花线。

2.3.48银锭榫:

古建木构件中的一种榫卯,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形状多用于板缝拼接。

2.3.49龙凤榫:

用于板缝拼接的一种榫卯,作用类似于企口榫,由阳榫和阴榫组成。

2.3.50螳螂榫:

古建木构件中的一种元以前榫卯,呈头为梯形,尾小于头为长方形,螳螂形状,多用于枋、槫等等构件。

2.3.51罗锅椽:

一种栱形的椽子,用于卷棚建筑的顶部。

2.3.52斗栱卷杀:

斗栱栱头做成孤状折面,称为卷杀。

2.3.53侧脚:

檐柱向内倾斜为侧脚。

2.3.54老中:

木构件中线的名称之一。

2.3.55由中:

檩子中线与角梁或其它构件侧面边楞的交点。

2.3.56雀台:

椽(或飞椽)端头露出于连檐之外,其外露部分称为雀台。

2.3.57乱搭头:

上下两面椽子交错安装的一种做法。

2.3.58鸡窝囊:

因翼角翘起部分连檐的局部低于正身连檐而出现的连檐曲线下凹现象称为鸡窝囊。

2.3.59翘飞母:

翘飞椽椽头与椽尾的分界线处。

2.3.60包掩:

古建木构件榫卯的构造作法之一,通常两根矩形截面的构件扣搭相交时,卯口不外露,这种做法称为包掩。

2.3.61归安:

修缮工程中将拔榫或移位的构件复归原位。

2.3.62拆安:

修缮工程中将构件拆下经修理后再行安装。

2.3.63打戗拨正(戗屋);

一种对整体歪闪的木结构建筑的修缮手段。

打戗拨正之前必须拆除屋面、椽望、围护墙以及影响拨正归位的铁件等,然后通过牵拉、支顶等手段,使木构架复位。

2.3.64墩接:

将柱根的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并用铁箍加固。

2.3.65包镶;

对柱子或梁袱的外围用数根小木料进行包固后用铁箍箍牢,从而使之美观的一种节省木材的办法。

在文物维修中对柱根表面糟朽,内部尚好时,将糟朽部分剔除,包上木条使之与原构件尺寸形状一致,亦称包镶。

2.3.66槛框:

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2.3.67敲交榫:

两额枋在建筑外围阴角处与柱相交的榫。

2.3.68桩榫:

斗盘枋(坐斗枋)与坐斗相联结的榫。

2.3.69昂:

斗栱的翘向外弯伸的部份叫昂。

2.3.70穿肖:

为固定榫所用的木肖。

2.3.71勒望:

为防止望砖沿屋面下滑,每隔一段距离在椽子上钉一木板条,木板条厚度与望砖厚度相同。

2.3.72大连檐:

在出檐椽顶端上部钉方木,其上刻出按装飞椽的缺口。

2.3.73闸挡板:

在椽子之间加一板条,把椽之间的空档堵满之木。

2.3.74望板:

在椽子上铺的木板叫望板,在椽子上铺的砖叫望砖。

2.3.75汇榫:

构架安装前先将各有关构件进行试装。

2.3.76透榫:

枋或穿的榫头穿透柱子的榫叫透榫。

2.3.77芦壳:

方木与园构件相贴时,为贴的紧密,将方木相贴的面挖成凹弧状叫芦壳。

2.3.78云头:

梁头伸出廊桁外雕云形装饰,以承桁条。

2.3.79蒲鞋头:

不用大斗,由栱身直接挑出半截华栱,来承托梁枋。

2.3.80垂莲柱:

亦名荷花柱,即花蓝厅之步柱不落地所悬吊之短柱。

2.3.81抱框:

柱旁用以安置门窗之木框。

在梁枋与柱汇榫处,因脱掉,腐蚀梁头加柱临时支撑,亦称抱柱。

2.3.82发平:

柱,梁,腐朽而影响局部楼面下沉,经顶撑达到原标高谓发平。

3.3.83丈杆:

是古建筑木构件制作和木构架安装工程中必备的度量工具用优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是制备、验核分丈杆的依据。

分丈杆是直接用来进行木构架制作、安装的度量工具,每一种或一类构件都要专门制备一根分丈杆。

2.3.84月梁:

形如弧虹状的梁。

2.3.85生头木:

在屋角檐檩上将椽子垫托,使椽商与角梁背相平的三角木。

2.3.86柁墩:

在两层梁之间,垫于下层梁上的方木,使上层梁达到一定的高度,其横截面尺寸大于纵向尺寸,在此方木上常有雕饰称柁墩,有的地方也叫驼峰。

2.4砖石术语

2.4.1干摆:

即磨砖对缝作法。

其最大特点是,摆砌时砖下不铺灰,后口垫平,然后灌浆。

它是古建墙体中的高级作法。

2.4.2丝缝;

与干摆作法相比,丝缝作法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砌筑时砖棱上要抹上灰条。

它是古建墙体中的讲究作法。

2.4.3淌白:

古建整砖墙以砖料是否经过砍磨加工来区分,可分为细砖墙和糙砌墙。

淌白墙是细砖墙中最简单的一种作法。

2.4.4收分:

第一皮砖以弹线为准,往上逐渐微微向内收进一些,即为收分。

收分仅是墙面向中心线收进。

2.4.5花羊皮:

指砖的露面铲磨后,局部仍存留的糙麻不平之处。

2.4.6棒锤肋:

加工转头肋的质量通病,正确的转头肋剖面应很平,如果操作不当,转头肋的剖面则呈圆弧形,这种情况就叫做棒锤肋。

2.4.7上小摞:

检查砖的厚度的一种方法。

任意抽取城砖5块(小砖为10块)叠成一摞,以摞为单位进行检查。

2.4.8剁斧;

在经过加工巳基本凿平的石料表面上,用斧子剁斩,使之更加平整,表面显露出直顺、匀密的斧迹。

2.4.9打道:

用锤子和錾子在已基本凿平的石面上打出平顺,深浅均匀的沟道。

2.4.10砸花锤:

锤顶表面带有网格状尖棱的锤子叫花锤。

石料经凿打,已基本平整后,用花锤进一步把表面砸平称为砸花锤。

2.4.11背山:

在安装过程中,用石片、石碴或铁片把石活垫稳、垫平。

2.4.12虎皮墙:

用毛石(乱石)砌筑的墙体。

2.4.13墙帽:

独立的墙体,如围墙、马头墙(屏风墙、封火墙)顶所做的装饰性的顶盖。

按造型分常见的有坐吻式(在墙帽外端有坐吻)、鹊尾式(墙帽外端鹊尾。

苏州一带叫雌毛式),还有和屋脊作法一样有纹头式、甘蔗脊式等。

按使用的材料分有花瓦式、花砖式。

2.4.14菱角檐:

在墙桅处常常为了装饰或作墙帽的需要,用砖每皮排出墙面外1/4砖长,常常挑出皮砖。

当挑出的砖斜砌用砖的一个角(或等腰三角形)排出形假一个菱角即为菱角柏,常用在砖排檐处,古塔的出檐处。

2.5屋面术语

2.5.1瓦顶:

四周有屋脊围起来的平屋面。

2.5.2小青瓦:

灰色无釉之瓦,又称“片瓦”。

2.5.3正吻:

用于正脊两端的饰物。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头部向里如龙吻、鱼吻等;

一种头部向外,也称为望兽。

2.5.4垂兽:

屋顶脊饰,安装在歇山、硬山、悬山等屋顶垂脊最下端。

2.5.5仙人:

又名钉帽子,屋面出檐头,盖瓦上有瓦人或其它饰物

2.5.6走兽:

也称垂兽。

殿庭水戗(垂脊)上之脊兽,用以装饰。

2.5.7细望:

望砖经刨磨加工者称做细望砖。

2.5.8糙望:

望砖未经过加工者称糙望砖。

2.5.9轩望:

望砖经刨磨加工,用于各式轩。

2.5.10勾头:

筒瓦之头瓦,用于筒瓦垄的檐头,比普通筒瓦多一个圆形的瓦当。

元以前称瓦当。

2.5.11滴水瓦:

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

2.5.12花边瓦;

盖瓦于檐口处,其下端翻起有边之瓦,瓦边做曲折花纹。

2.5.13百斜:

走廊,厢房,抱厦屋面与正房屋面相接之两侧瓦楞盖瓦,随斜沟砍角成斜形边的瓦。

2.5.14苫背:

瓦瓦前的工序。

它指屋面木基层以上,以灰(泥)抹出的垫层。

2.5.15瓦瓦:

在屋面施工中,自苫背以上,铺瓦的全过程称为瓦瓦。

2.5.16捏嘴:

干槎瓦屋面檐头,瓦与瓦的接缝处要堆抹出三角形或半圆形的灰梗,这一作法称为捏嘴。

2.5.17旁囊:

由庑殿推山作法(正脊加长)所引起的庑殿垂脊的侧向弯曲。

2.5.18堵抹燕窝:

檐口不用连檐瓦时,檐头底瓦下的三角部分(俗称燕窝)用灰堵抹。

2.5.19檐头瓦尿檐:

指檐头瓦使用普通板瓦时,瓦的坡度过缓,致使雨水从檐头底面回流至连檐、椽子甚至木檩上。

2.5.20戗脊:

指庑殿、歇山屋顶的四个墙角处的屋脊,各种亭子角脊叫戗脊。

2.5.21围脊:

指重檐屋面中下层屋面的上端与上层的山墙,前后檐墙相交处的屋脊称围脊。

与博脊做法大致相同,主要由当沟、瓦条、混砖,盖脊筒等瓦件组成。

2.5.22博脊:

指歇山屋面的两山墙与山花板下端相接处的屋脊。

2.5.23过垄瓦:

用于卷棚屋面搭接前后坡的瓦垄做成弧形的曲线,采用的罗锅瓦封顶的做法。

2.5.24宝顶:

按装在攒尖屋顶尖端的构件,由宝座及宝顶珠两部分组成。

2.5.25正吻:

2.6楼地面术语

2.6.1细墁:

方砖经过加工刨磨后铺设的地面。

2.6.2粗墁:

未经加工的砖铺设的地面。

2.6.3甬道:

庭院中无屋盖之走道,铺有各式图案之花街。

2.6.4仿古地面:

指素混凝土的仿古方砖地坪。

粉面加轻煤成青灰色,有预制和现浇划线两种。

2.6.5海墁:

庭院中除甬路井,其它地方也全部墁砖即为海墁。

2.7木装修术浯

2.7.1飞罩:

与挂落相似.花纹较为精致,两端下垂似栱门,悬装于屋内部者。

2.7.2落地罩:

与飞罩同,唯两端下垂至地,起分隔作用的装饰,内缘作方,圆、八角等式样。

2.7.3坐槛,栏板上铺之板备坐息用。

2.7.4长窗:

窗之通长落地,装于上槛与下槛之间者。

2.7.5短窗:

窗下有矮墙,可以里外启闭之窗。

2.7.6格扇:

格扇又称纱隔,形与长窗相似,但内心仔钉以窗纱或书画装于内部,作为分隔内外之用。

2.7.7和合窗;

窗之装于捺槛与槛或中槛之间,成长方形,上部有铰链,下部可支起的窗。

2.7.8横风窗:

窗之装于上槛与中槛之间,成扁长方形,窗可以向上,下开。

2.7.9槛附件:

因门窗开启,上、下槛用楹子,有单双连楹亦有铁制之单双楹。

2.7.10美人靠;

可以坐的栏板,在外缘附加曲形靠背。

2.7.11夭花:

又称棋盘顶,屋内上部用方木交叉为方格放木板,板下施彩画或彩纸称夭花,亦称“藻井”。

2.8装饰术语

2.5.1砍净挠白:

用油工专用的小斧子,砍掉旧地仗灰,喷水闷,用挠子把余灰挠净的过程。

2.8.2剁斧迹:

用小斧子在新木材表面顺序砍出斧印。

2.8.3汁浆,基层清理后,为使地仗灰粘结牢固,先刷(喷)一道浆(或操油),其作用与刷素水泥浆,胶水作用一样。

2.8.4崩秧:

柱与枋接合处称秧,粘麻糊布时,在秧处因压得不实而产生空鼓的现象。

2.8.5龟裂:

又称鸡爪纹,即在细灰表面呈龟背纹现象。

2.8.6挂甲:

在古建地仗施工中,由于钻生油擦不净,表面留有浮油,干后结膜,其结膜称为挂甲。

2.8.7混线:

又称框线。

上槛、中槛、抱框、间槛边上的线条,砍出八字边,再用竹制或铁皮做成轧子,轧出半圆形的线。

2.8.8线口:

轧线前,根据设计尺寸及传统作法要求,在槛框边砍出八字口。

2.8.9水缝;

连檐与瓦口接合处。

2.5.10椽秧:

椽和望板交接处的缝隙,每根椽两条缝隙。

2.5.11绽口:

贴金不严,金箔裂缝,称绽口(錾口)。

2.5.12洇:

液体接触到纸或布,液体表面向外扩散渗透的现象。

2.5.13袖口:

纸画、丝绸面、壁纸等,在裱糊中,用浆糊表面,又称胶迹。

2.5.14熟漆:

由生漆加桐油配制而成,又叫广漆,用于一般大木构件。

2.5.15揩漆:

用于由银杏木,楠木,榆木、榉木、梨木等非红木制作的装修件通过上色、刷猪血、擦漆、揩漆、罩面漆、撑平等工序成为红木色的木器件。

2.5.16方圆光:

夭花板彩画,井字形之内圆外方形部,分称方光,正中园部分称园光。

2.5.17地仗:

指古建筑、仿古建筑的木基层面、砼面或抹灰面上实施油漆彩画前的底子灰,即麻布地仗、单披灰地仗、胶溶性地仗等统称为地仗。

2.5.18侵口:

指下架槛框装饰线的角度。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