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395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8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络腧穴学实训指导主编沈蓓蓓艾群王红主审张红贾爱明针灸推拿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阴跷脉

阳跷脉

别络

络脉孙络

浮络

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三阳经——上肢外侧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三阴经——上肢内侧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流注方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十二经脉流注关系和衔接规律:

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①流注交接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②衔接规律(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腧穴的定位方法:

针灸临床中,定取穴位的准确与否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

一、体表标志法

是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指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隆起和凹陷等。

如脐中取神阙;

眉头凹陷中取攒竹;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膻中。

又如取背部穴位的几个固定标志:

俯首后项部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

两肩胛冈内侧端与第三胸椎棘突相平;

肩胛骨下角与第七胸椎棘突相平;

髂嵴高点与第四腰椎棘突相平。

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需要做出一定的动作才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隆起等取穴标志。

如下关穴张口时隆起,闭口时呈凹陷,故宜闭口取穴;

屈肘,于肘横纹的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的连线中点取少海;

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之间出现前后两个凹陷,前方凹陷取肩髃,方凹陷取肩髎等。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各种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见表1)。

取穴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三、手指比量法

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为标准折作一定分寸用以量取腧穴位置的方法。

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令患者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作为1寸。

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直寸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此法是以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此法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直寸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寸。

3.横指同身寸此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的横度作为3寸。

又称“一夫法”。

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必须在骨度分分寸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量取全身各部腧穴。

此外,在临床中还有一种经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简便取穴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桡骨茎突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所指处是本穴;

两手自然下垂,掌心贴于大腿外侧,中指尖所指处为风市穴等等。

表1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寸

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

际3寸

均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横寸

耳后两完骨之间

天突至歧骨(胸剑

联合)

胸部和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据肋骨计算,每肋骨折作1.6寸,(天突至璇玑作1寸,璇玑至中庭各穴间作1.6寸)

歧骨至脐中

8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

5寸

两乳头之间

胸腹部取穴横寸,根据两乳头

间距离折量,女性可以锁骨中

线代替

横骨(耻骨)长

横骨长为腹股沟毛际部横量的标志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背腰部取穴直寸,以脊椎棘突

作为标志作定位的依据

两肩胛骨内侧缘

之间

6寸

用于背腰部取穴横寸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指第十一肋端

季胁以下至髀枢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腋前纹头(腋前皱

襞)至肘横纹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

分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横骨上廉至内辅

骨上廉

18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内辅骨下廉至内

踝尖

13寸

髀枢至膝中

19寸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腘横纹,屈膝时平犊鼻穴

臀横纹至膝中

14寸

膝中至外踝尖

16寸

外踝尖至足底

3寸

实验目的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2.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实验内容

1.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腧穴的定位方法。

实验标本、教具

人体示范、经络人模型、图象

实验步骤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回顾理论课学习的内容: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腧穴的定位方法。

2.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指出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流注规律,指出常用的体表标志和常用骨度分寸中的体表标志、分寸以及手指比量的方法。

3.学生互相在身体上或模型上指出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流注规律,练习常用的体表标志和常用骨度分寸中的体表标志、分寸以及手指比量的方法。

思考题:

1.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哪些特点?

2.手足三阴三阳经在四肢部是如何分布的?

3.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有什么规律?

4.十二经脉逐经相接,其交接部位有什么规律?

5.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简述常用的骨度分寸部位与间距。

实验二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

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于腋下,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过肘,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大鱼际部,沿着鱼际的边缘,出于拇指的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连接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手太阴肺经腧穴取穴标志:

第一肋间隙、肩胛骨喙突、腋前纹头、肘横纹、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肌腱、腕横纹、桡动脉、桡骨茎突、第一掌骨、拇指桡侧指甲角等。

分布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从中府——少商共11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胸部1穴(中府),前臂部4穴(尺泽、孔最、列缺、太渊),手部2穴(鱼际、少商)。

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手太阴肺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经络穴位图象、人体示范、经络人模型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手太阴肺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手太阴肺经的腧穴的定位。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点出手太阴肺经11个腧穴的位置,掌握取穴方法,从而总结本经的取穴标志。

4.通过点出的11个穴位,指出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5.学生互相在身体上点出穴位所在的位置。

1.根据肺经的经脉循行和穴位的分布写出其有穴位分布的体表循行。

2.写出孔最、列缺的取穴方法。

3.为什么列缺穴可治疗头面部的病变?

4.中府、太渊穴在刺灸时应注意什么?

实验三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起始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经第一二掌骨之间,上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循前臂桡侧缘,入肘桡侧缘,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峰之前,至肩上,交会于颈项大椎穴,向前下入缺盆,络于肺,下膈,属于大肠。

其支脉:

从缺盆上行颈部,经过面颊,进入下齿中;

出来绕口旁,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止于对侧鼻旁,连接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取穴标志:

食指桡侧指甲角、第二掌指关节、第一二掌骨、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腕横纹、肘横纹、肱骨外上髁、三角肌、肩峰、锁骨肩峰端、肩胛冈、喉结、胸锁乳突肌、鼻孔外缘、鼻翼外缘,鼻唇沟。

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从商阳——迎香共20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手部3穴(商阳、合谷、阳溪),前臂部3穴(偏历、手三里、曲池),上臂部1穴(臂臑),肩部1穴(肩髃),面部1穴(迎香)。

刺灸注意事项:

颈部的天鼎、扶突穴

注意针刺的深度。

面部的口禾髎、迎香穴不宜疤痕灸。

1.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颈部穴位和面部穴位的刺灸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手阳明大肠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颈部穴位和面部穴位的刺灸方法及注意事项。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手阳明大肠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手阳明大肠经的腧

穴的定位。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指出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路径,点出手阳明大肠经20个腧穴的位置。

4.通过点出的20个穴位,指出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1.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有什么特点?

2.前臂穴位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分布有哪些穴位?

它们分别距腕横纹多少寸?

3.试述肩髃、口禾髎、迎香的取穴方法。

4.颈部和面部的穴位应注意什么?

实验四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附,进入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端。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面部瞳孔直下的承泣穴→鼻外侧→环绕口唇→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

颊车→上行耳前→到达前额。

→颈部→胸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腹部(旁开前正中线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的取穴标志:

眼眶下缘、瞳孔、眶下孔、口角、下颌角、颧弓、额角、胸锁乳突肌、喉结、肋间隙、胸剑联合、脐、耻骨联合上缘、髂前上棘、髌骨外上缘、外膝眼、胫骨前嵴、外踝高点、足背踝关节横纹、拇长伸肌踺、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跖骨结合部、第二、三趾间缝纹端、第二趾外侧趾甲角等。

厉兑——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分布于胃经上的腧穴,从承泣一一厉兑共45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头面部6穴(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腹部3穴(梁门、天枢、归来),大腿部2穴(伏兔、梁丘),小腿部4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足部2穴(解溪、内庭)。

面部穴位血管丰富,进针要缓慢,防止出血,引起血肿。

颈部穴位避开动脉,不可深刺。

胸部穴位不宜直刺深刺,严防伤及心肺,造成不良后果。

面部、关节部各穴不宜疤痕灸。

1.掌握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面部,颈部,胸腹部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足阳明胃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面部,颈部,胸部,腹部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经络穴位图象、人体示范、经络人模型。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足阳明胃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足阳明胃经的腧穴的定位。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点出足阳明胃经45个腧穴的位置,掌握取穴方法,从而总结本经的取穴标志。

4.通过点出的45个穴位,指出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5.学生自己互相在身体上点出穴位所在的位置。

思考题

1.试写出足阳明胃经的体表路线。

2.胃经躯干部的体表循行距前正中线在胸部为寸,在腹部为寸。

3.试写出距离为3寸的两个腧穴:

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上廉下廉曲池手五里关门水道

4.为什么丰隆穴为治痰的要穴?

5.针刺承泣穴应如何针刺,刺灸应注意什么?

6.胸部穴位应如何针刺,注意什么?

实验五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指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八寸之前)→膝股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之后)→腹部旁开前正中线4寸→胸部旁开前正中线6寸→止于侧胸部腋中线上第六肋间的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的取穴标志: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舟骨结节、胫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髌骨、股四头肌、腹股沟、耻骨联合上缘、髂外动脉搏动处、脐、乳头、肋间隙等。

分布于脾经上的腧穴,从隐白——大包共21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足部2穴(隐白、公孙),小腿部2穴(三阴交、阴陵泉),大腿部1穴(血海),胸部1穴(大包)。

胸部穴位如大包、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各穴的深部为心、肺,不宜深刺。

1.掌握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足太阴脾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足太阴脾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的定位。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点出足太阴脾经21个腧穴的位置,掌握取穴方法,从而总结本经的取穴标志。

4.通过点出的21个穴位,指出脾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1.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有何特殊之处?

2.脾经躯干部的体表循行距前正中线在胸部为寸,在腹部为寸。

3.请写出位于隐白穴至三阴交穴之间脾经腧穴的标准位置。

实验六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与肺连接的组织下过膈肌,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

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食道旁,联结于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系带。

外行主干:

从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连接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腋窝正中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止于手小指桡侧端的少冲穴。

手少阴心经腧穴取穴标志:

腋动脉、肱二头肌、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尺侧腕屈肌腱、腕横纹、第4掌骨、第5掌骨、手小指桡侧指甲角等。

分布于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从极泉——少冲共9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腋窝部1穴(极泉),前臂部4穴(少海、通里、阴郄、神门)。

极泉应避开腋动脉针刺。

1.掌握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极泉穴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手少阴心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手少阴心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手少阴心经的腧穴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点出手少阴心经9个腧穴的位置,掌握取穴方法,从而总结本经的取穴标志。

4.通过点出的9个穴位,指出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1.根据心经的经脉循行和穴位的分布写出其有穴位分布的体表循行。

2.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四穴之间的各相距几寸?

都位于什么肌腱的桡侧?

实验七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掌尺侧,上行至腕部,绕过尺骨茎突,沿着尺骨尺侧缘直上,从肘内侧的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穿出,再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经过肩关节后的骨缝部,绕行于肩胛区,交会于肩部,从缺盆进入,与心相联络,沿着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归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

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到达眼外角,转入耳中。

面颊部支脉:

从面颊分出,向上经颧骨部,靠近鼻旁到眼内角,连接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上肢外侧后缘→肩→颈→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取穴标志:

手小指尺侧指甲角、第五掌指关节、掌横纹头、第五掌骨基底、钩骨、尺骨茎突、三角骨、尺骨小头、腕背横纹、尺骨鹰嘴、肱骨内上髁、腋后纹头、肩胛冈、冈下窝、冈上窝、第二胸椎棘突、第二胸椎棘突、第二胸椎棘突、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喉结、下颌角、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

分布于小肠经上的腧穴,从少泽——听宫共19穴,其中常用的腧穴有:

手部2穴(少泽、后溪),前臂部1穴(养老),肩背部1穴(天宗),面部2穴(颧髎、听宫)。

肩外俞和肩中俞穴宜斜刺0.5~0.8寸,因穴位深部有肺脏,故针尖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导致气胸。

听宫穴应张口取穴针刺。

1.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

2.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3.熟悉背部穴位和听宫穴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和分布规律。

2.手太阳小肠经的取穴标志、腧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1.回顾总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描述出手太阳小肠经的分布规律及流注方向。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人体、图象、模型、录象等讲授手太阳小肠经的腧

3.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人体上或模型上点出手太阳小肠经19个腧穴的位置,掌握取穴方法,从而总结本经的取穴标志。

4.通过点出的19个穴位,指出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1.根据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循行写出其有穴位分布的体表循行。

2.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中经肩部的特点是绕肩胛骨,经这部位的穴位有哪些?

位于什么部位?

3.手太阳小肠经中不宜深刺的穴位有哪些?

什么穴位需张口取穴?

实验八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起于眼内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头顶部支脉:

从头顶分出到耳上方。

直行的主干:

从头顶入内与脑相联络,回出下项部分两侧线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挟脊旁,到达腰部,从腰脊旁的肌肉进入,与肾脏相联络,归属于膀胱腑。

一支从腰中分出,挟着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背部另一支脉:

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经过肩胛,挟着脊旁,经过髋关节部,沿着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与上一支脉会合于腘窝中。

——由此再向下行,经过小腿腓肠肌部,从外踝后方穿出,经第五跖骨粗隆,止于小趾外侧。

连接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分布的路线——体表循行:

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下项

沿背腰骶中线旁1.5,股外侧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