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32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docx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

中华八德之五《十二礼》

01孔子尽礼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

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

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

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

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

从盘古开天地、女娲

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

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

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

“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

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

上朝时,和上大夫

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

进入

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

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

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

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

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

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

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

十天以后襄子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

“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

”“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

”说着,孔子又

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

“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

“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吧。

”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

过了几天,襄子又催孔子学习新的曲子。

孔子说:

“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好

吗?

”襄子被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感动了,就不再勉强他。

又过了几天,孔子兴奋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诉他:

“这支曲

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远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

”襄子惊叹道:

“你说得一点儿不错,我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认真学习音乐,收获很大。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诗歌,取其精华,选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弹唱出来,编成了《诗》,后人称为《诗

经》。

他一生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

孔子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孔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很大影响,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体现在:

1.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不仅自己如此,他的学生们也深受影响。

有一次,颜回跟孔子到北方去游玩农山,同子路、子贡辩论着各人的志愿,颜回说:

“我愿意遇见一个贤明的君王,帮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亲的教训子女要有义方、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谨、做儿子的要孝顺,并用礼乐去化导人民,叫百姓们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沟池,家里的人没有离散的愁恨,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战争的患难,这样说来,那么子路的勇敢,没有地方可用了;子贡的口才,也没有地方可施了。

”孔子听了他的一番话,很佩服地说:

“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

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颜家的儿子具备了这几种美德。

”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终生倡导用礼法而非暴力治理国家。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他的宗旨是倡导“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守本分?

熏建立国家社会秩序。

施行仁政?

熏以德服民。

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安贫乐道。

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

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④行,必有我师焉”。

5.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史记》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熏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

熏窃仁人之号?

熏送子以言。

”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⑤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地提醒,应学会韬光养晦。

同时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约两米左右,人们都叫他“长人”,少年时就体魄强健,他曾为救一玩伴而将公牛搏败,力大无比,这和他注意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他喜欢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爱射箭和驾车,将“射”、“御”列入“六艺”之中教诲弟子。

可见孔子的体育教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陶冶性情,这是和礼乐的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终生教育”领域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将美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结合,使“美”也成为

“德”的一部分。

他所说的“美”实际也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例如,“智、仁、勇”结合心灵美,“诗教”结合语言美,“文质彬彬”结合行为美,“席不正不坐”结合环境美,这种把美的观点与道德观点连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对现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开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并能学以致用,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经历和观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乃至一切动物、植物等,七十岁就连坏的念头都不起,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礼制的范畴。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诗曰:

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注释】①聃:

dan,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字。

②娲:

wQ,神话中的女

神。

③襄:

xiang。

④三人:

指善人、恶人、自己。

善人的作用: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恶人的作用: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⑤老子这句话的意思:

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胁,是因他喜欢非议他人的缘故。

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常遭困厄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的不善。

做子女的在父辈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

02

伯禽趋跪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什么。

商子说: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乔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乔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

“乔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诗曰: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①,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注释】①梓:

zi。

03宋桓①罪己春秋时,宋国遭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国君差人去慰问。

宋庄公的公子御说②,即后来的宋恒公,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的使者说:

“因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鲁国国君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③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

“宋国将

要兴起了。

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

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

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是最合于礼的。

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古人曾说:

“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

”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

诗曰: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注释】①桓:

huano②说:

yuG。

③臧:

zango04锄麑①触槐春秋时,晋国有一个人,名叫锄麑,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礼体。

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昏君,他的大臣赵盾(谥号“赵宣子”)曾劝谏他好几次,晋灵公很讨厌他,就差了锄麑去行刺。

可是锄麑去行刺的时间很早,凌晨三点多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寝室门却已经开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

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

一个人平居时候,都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

最后锄麑就撞树

自杀了。

诗曰:

锄麑刺盾,奉命而来,不贼恭敬,竟自触槐。

【注释】①麑:

ni,小鹿。

05孙晷①温恭晋朝时,有个姓孙名晷的人,他孝、悌、为人恭谨、清静俭约,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他的容貌举止也一样端庄,双目观望时不会倾斜一点儿。

虽然他的家里已经被封侯,很富有,可是仍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菜,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坚持读书吟诗的功课,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怡然自得。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常常到家里来借钱,别人都讨厌并怠慢他们,但是孙晷却格外地欢迎和敬重他们。

天冷的时候,同他们一处睡觉;吃饭的时候,就同他们一桌吃着,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都一致称赞他的为人。

诗曰:

孙晷独处,未尝倾斜,穷老告索,欣敬有加。

【注释】①晷:

gui,时间。

06荣绪拜经南北朝时,南朝

宋国的臧荣绪,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蔬菜,拿来做祭祀祖宗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