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2624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结题报告Word下载.docx

(二)研究意义

1.积极的合作意识、广泛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常常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

2.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还是一张“白纸”,在此时,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味到自我实现的喜悦;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尊重意识、理解意识、宽容意识、团队意识、开放意识以及友善意识;

善于合作还能让学生享受许多生活乐趣,良好的合作与交往关系会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氛围,这种氛围会增强我们的幸福感,这正是我们道德课堂的理念。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孔子曾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特别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认识一些新的同学,学生有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3.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专题的教研、教学活动和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2.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

包括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等。

3.如何编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导学案。

4.通过课题的教研、教学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5.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模式,特别是探究性评价,互助、协作性评价。

6.教师对促进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包括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1.搜集、查阅与本课题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

2.设计问卷,调查学生课堂不提问的原因,从而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

3.通过以上步骤后,开展编写“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

4.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总结,查找不足,改进方案,再实施,再改进。

期间做好经验的积累、总结工作。

5.根据以上步骤的实施,做好结题工作,寻求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有效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践调查法

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学生上课参与合作情况;

观察教师组织教学的情况。

在分析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抓住实质,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找出规律,逐步完善。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小组每次月考成绩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每次考试后让成绩突出的组总结合作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

4.文献研究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借助网络、期刊搜集、整理了不少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在这方面已取得研究成果。

这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近一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六、课题研究原则

1.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兴趣,达到学以致用。

2.可接受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选择相应的分组方法和指导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

3.围绕人的发展原则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养成,在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

4.创造性原则

如果教师只给学生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真正热爱。

教师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再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

七、课题研究过程回顾(研究步骤见附录一)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2013年6月——9月)

我们筛选出相关经典文献形成了学习指导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奠定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所以科学的分组是个关键。

分组主要遵守“优势互补、双向选择、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所以在课题一开始我们先进行科学的分组,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代表的竞选选举

课代表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课代表不仅是收发作业的工作,还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课代表的选举。

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就是竞选课代表。

首先是自我推荐。

我们不是以成绩选举课代表的,只要愿意为大家和老师服务都可以来参加竞选。

学生上台发表一下竞选演说,然后由全班的学生民主选举。

这样做可以让那些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人有机会参与进来,而不能只用成绩好的学生。

其次是同学选举。

我们要求全班学生选出一男一女两名课代表,这样民主选举出来的课代表是大家信任的、乐意服从其安排的,以后的工作就好开展。

并且一男一女两名课代表在今后的分组、安排活动等工作中能分工协作,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两名课代表进行分组工作

课代表选出后,接下来的一周就由课代表帮助老师进行学生分组工作。

历史学科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人带多班,不如课代表熟悉班级人员的交往情况,况且课代表容易和同伴沟通,所以分组工作我们就交由他们去做。

教师只是提醒两名课代表要遵循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组,剩下的工作由课代表完成就行,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分组情况。

课代表分的小组不一定完善,有的学生肯定会有意见,教师只要适当的微调一下,尽量让每个学生满意。

此外所分的小组也不能固定不变,最好在最初的一个学期里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表彰、调整,等学生都调整适应好后,在以后的学期里小组最好就要固定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默契的配合。

此次研究中,我们还特别注意了小组人数的探究,“记住,随着小组规模的增大,‘资源池’也会增大。

换言之,有更多的头脑来思考这项工作,也有更多双手来做这项工作。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组越大,越难制订行动计划、分配发言机会、分享材料、达成一致意见。

”教育专家推荐2-6人的合作小组,我们每组分配5人,这样方便组内分工。

3.组内分工工作

每个小组自己选出一名小组长,同样教师不要干涉,由小组民主选出。

如果有的小组有争议没能选出小组长,教师要及时介入,协调小组长人选。

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做好本组成员的分工工作,如分为:

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资料员(按周轮换)。

汇报员是本组的代言人,他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记录员是本组的档案员,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

资料员负责收集、整理、保存本组资料。

监督员是本组的稽查,他的职责是监督组内其他岗位的执行情况。

组长则要做好总指挥的工作,组织好本组的活动。

如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让组长组织组员自己评讲试卷,大家一道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这样能拓展学生答题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资优生的侃侃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的默默无闻。

4.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制定本组的组名、口号、组歌、设计组旗,有条件的最好刻一枚印章,统一组服等。

这样在进行小组活动时,学生能通过喊口号给本组加油;

在记录学习内容及教师登记获胜小组时用本组印章盖上,轻松方便。

5.教师做好学生的编号工作

编号一定要老师亲自完成,编号是有技巧的,为每个组里的成员编号对教师的反馈评价环节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以5人小组为例,我们是这样编号的:

1号是每个组的组长;

2号是每个组中学习最差的学生;

3号就要注意了,编号的时候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

4号为每组优秀的学生;

5号为每组中等的学生。

这样在检测反馈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问题的难易分层次提问,而且不露痕迹,不伤学生的面子。

如:

一道基础题,我想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就叫每组的2号回答;

一道稍难的题,可以让每组3号回答,这样通过三个层次学生的回答,教师能收到较为客观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6.小组座位的摆放

小组成员间以面对面坐为宜,方便大家的交流。

小组之间可以根据教室空间大小及学生人数多少的采用H型、C型或D型。

同时要注意各小组之间一定要有界限,一方面让学生有组的观念;

另一方面方便教师在组间巡视。

(二)精心编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2013年9月——2014年1月)(见附录二)

导学案能够帮助老师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引导工作,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所以教师应设计出适合小组学习的导学案。

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设计成“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提疑问——合作探讨与提高——教师精讲释疑问——课堂检测巩固与反馈——学习总结与感悟”模式的导学案。

这样的导学案顺理成章的把学生推进自学与合作的状态。

导学案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讨论探索的“探路石”。

教师在设置研究活动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中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

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一节课探究1-2个问题比较适中。

此外还要给学生充裕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2013年9月——2014年1月)

叶圣陶先生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能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最初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有的学生往往没等其他同学说完,就迫不急待地抢着发表意见,有的学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点意见也不发表。

学生合作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合作过程中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教给学生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

如何在恰当的地方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

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

训练学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

我们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都不断地强调这些,基本上一学期以后学生的这些习惯就养成了。

(四)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2013年9月——2014年5月)

1.新授课的合作常规

a.预习自学

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操作要求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深入思考,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则在小组中提出,大家合作解决。

b.分组合作

经过自学环节,学生和教材有了初步的“对话”,小组合作过程中解决自学中的疑问。

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提交到全班解决或由教师帮助解决。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推出导学案中“探讨与提高”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这样,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交流,获得直接经验。

特别提醒组长和较优秀的同学不要压制别人的意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组活动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问题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c.精讲点拨

精讲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

教师讲的内容一方面是理论、概念的知识,教师要讲解;

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讲解,如:

对于学生展示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讲解,但不要从头讲,而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讲;

对于通过合作仍没理解的地方,教师要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遗漏疏忽的地方,教师还应该再提醒一下,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这一环节是突破课本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时机,教师把内容讲深讲透,通过精讲点拨,把“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站位问题。

教师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而要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讲授的地点。

学生分小组在前后的黑板上板演,那么教师就要到后面进行讲解。

面对全班时,可以站在教室的中央,这样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d.巩固反馈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阶段。

教师要在导学案“课堂检测”环节针对学习目标设置习题,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

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其他课型的小组合作

a.课前小考时的小组合作。

有时我出题考试,组与组之间交换批改,统计组员共错多少,评出获胜的小组;

有时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提问,检查学习情况;

有时采用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

有时也像电视节目开心辞典那样进行检测答题,答对多少道题,有不同层次的加分。

b.讲评卷时的小组合作学习。

讲评卷时,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讲评卷子;

小组解决不了的最后提交全班由其他组或教师进行讲解。

各小组以平均成绩进行评比加分。

C.历史手抄报、辩论赛、历史小话剧等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大家分工协作,完成活动。

d.外出参观时的小组合作。

在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生活》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来学习这一课。

在去之前,每个小组一个探究主题,分别探究“衣、食、住、行、娱乐、节日”,学生自己先在网上搜集资料,整理问题,然后带着任务去参观。

参观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组的主题有目标的进行参观,完成探究学习。

(五)实施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有利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把“人人有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当堂评价方式和长效评价方式。

1.当堂评价(评价量表见附录三)

当堂评价方式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我们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设计了评价量表,课堂评价方法采用给每组加减分的方法,每组自动上前在记录表上盖上自己组印章。

每节课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小组,还要评出本堂课最佳表现者或进步学生等。

a.教师评价:

(1)课上教师评价小组合作情况;

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评价代表发言情况;

评价小组学生纪律情况;

评价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

好的组酌情加分,差的酌情减分。

(2)课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评价导学案保存的情况;

评价学生各类测试情况。

b.组员自评、互评。

(1)组内设组员情况记录本,有记录员和监督员共同记录小组和各组员加减分情况。

(2)评价组内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桌上物品摆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

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情况,课堂纪律情况。

一周一总,作为评选优秀组员的依据。

2.长效评价机制

长效评价机制要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每堂课结束后汇总各组得分情况,记录最佳小组和同学并及时公布评选结果。

长效评价可采取一月一总结表彰的形式。

在这种评价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九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惊喜也有难过,使我们感慨颇深,可以说,我们的教学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

1.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惊喜的发现:

上课时打瞌睡的学生少了,参与活动的学生多了。

成绩自然有所提升。

2.作为教师应致力于课程改革,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写出来,并进行反思,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在分享他人信息、经验、智慧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品质。

我们清醒认识到:

本课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欠缺很多,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教育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我们今天肤浅的认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将深感荣幸。

课题结束了,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2013年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③王慧敏《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④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⑤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崔允漷有效教学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录一

《八年级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一览表:

序号

时间

主持人

形式

活动内容

1

201363

赵娟

钟雷

学习研讨

科学分组方法

2

2013610

制定课代表的选举方案

针对班级情况设计分组方案

3

2013617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20136—7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

4

20137-9

细化解读新课标

5

20139

方案实施

课代表选举——课代表分组——小组分工—小组文化建设——教师给各组组员编号

6

201392—6

授课

讲解合作方法、合作常规

7

201399—27

结合新授课讲解合作方法、培养合作习惯

201310

学生实践合作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反思、修改

编写论文《小组合作科学分组方法》

8

2013108

课堂观察

《大变革时代》

9

20131014

《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

10

20131021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11

20131029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讲评、小组微调

12

2013114

理论学习

有效教学方法

13

20131111

《昌盛的秦汉文化》

14

20131118

总结

对这一阶段导学案情况、

学生合作能力情况进行总结

15

201312

学生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历史手抄报

16

2014元月

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