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名人事例Word文件下载.docx
《文明礼仪名人事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礼仪名人事例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
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温公爱兄】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
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
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
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
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
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
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
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田真叹荆》
隋朝时候。
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
大的名叫田真。
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
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
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
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
“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
因此悲伤得了不得。
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
大家更加友爱了。
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牛弘不问】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
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
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
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
弟,给你们吃。
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
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
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
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
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
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
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
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
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
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
并且把所有的家产。
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
离娄下》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
《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
《德。
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
沃。
蒙塔古:
《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
《道德箴言录》
———茹贝尔:
《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
性。
———奥维:
《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
第一种是忸怩羞怯;
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
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初次见面说[久仰]
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临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
归还物件叫[奉还]
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
礼让三先;
仁者爱人;
父慈子孝;
谦和好礼;
推心置腹;
与人为善;
虚席以待;
礼尚往来;
彬彬有礼;
平易近人.诚信知理,程门立雪
小学生要做到孝父母遵教导
会使用文明语遇外宾要知礼
帮残疾乐助人不打架不骂人
要诚实不说谎损公物要赔偿
捡东西要上交借东西要归还
不挑吃不挑穿惜粮食节水电
爱整洁常洗澡勤刷牙习惯好
不旷课不迟到对老师有礼貌
好习惯要养成人人夸我顶呱呱篇二:
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杨时(1053?
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
1085)、程颐(1033?
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
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
“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
?
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
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
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1、将相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
“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众人都说:
“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
“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
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
“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
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2、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
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这个故事出自《宋史?
杨时传》:
“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
“啊,啊!
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5、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诗曰: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篇四:
文明礼仪小标兵个人事迹
“十佳文明标兵“优秀事迹
---——-504班推荐我叫杨禄娇,是萧西实验学校五年级四班的班长.
从上小学至今,已将近五周年,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取得了很多好成绩。
尤其在文明礼仪方面,学到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养成谦和礼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身为一名少先队员,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我精神饱满,肃然而敬,随着旋律高唱国歌,当我成为一名护旗手的时候,更激励我对祖国的热爱!
我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不管在任何场合,我都以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严格要求自己。
课堂上,我认真听讲,踊跃发言。
班级每期的板报制作,积极参加,突出中心主题,和同学们一起互相学习,使用文明语言。
我成为一名班长时,更加注重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主动问好;
不随地吐痰;
不随便扔纸屑,以身作则,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大胆纠正同学中不文明的行为,去年获得学校优秀班干部的称号.
几年来我班多次获得文明班级的“流动红旗”.在校园内,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
在学校我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每学期都荣获“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奖。
在学校、社区、家里,一声问候,一个微笑,都给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学习之余我会主动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作为一个文明礼仪的小使者,我不断完善自我。
良好的文明礼仪,促使我身心健康向上,增强我的自信能力,提高我的亲和力.文明无处不在,它就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成为一名文明标兵,是我的光荣,我感到自豪,它将鞭策我,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微笑地面对生活!
座右铭:
修德立才笃学重行篇五:
有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采访文明礼仪》
1.小老鼠的故事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
“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
”说着,一脚踢了过去。
“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
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
“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
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
“啊!
啊!
贤辈早在此呼!
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3.名人礼仪故事: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4.让座的故事
有一个青年男士抱着孩子上了公共汽车,没人给让座,一位老先生不落忍站起来给这个男青年让座,慌忙之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哎呀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