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1451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Word下载.docx

12月19-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重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路,将“人才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这无疑也为高校人才就业提供了正确的政策指引。

 

(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大学扩招意味着学生人数的绝对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根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2年,我国普通等学校招生320.5万人。

截止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5%,历史性地跨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规模的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着重关注一下1999年到2002年的招生情况。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鉴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国家、教育部和部分高校也高度重视此问题,组织专家学者从理论做出探讨,并从实践上积极解决。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等单位分别承担了国家和教育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承担了扩招后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广西等省相关部门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纳人十五规划课题之列。

但是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却不多。

而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多半只是单纯的从就业指导或就业工作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其观点不无道理,但多偏于零散、不成体系。

二、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㈠ 

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 

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高达559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

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如果加上上一年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和大量海外学子的归来 

2009年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700万应该是保守数字。

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大学生就业有三种困难:

一般性就业困难,即普遍性就业困难;

结构性就业困难,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选择性就业困难,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观念不相适应。

㈡ 

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方向必须坚持。

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而就业难只是相对于择业而言的。

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六个原因:

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

社会需求增长不足,部分行业市场萎缩;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有误;

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求职面试技巧。

㈢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成本太高,制约着其就业;

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技能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矛盾和观念性结构矛盾 

)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成因。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与相关主体。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

它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工程。

我们认为该问题的研究需要置于社会转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中加以讨论,应该提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大视角,并就研究的框架做出一定的界定,要密切关注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诸种表现。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

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当然,不单只这四种),故此我们可以从这几种主要的相关行为主体展开讨论。

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做出调整:

一是用人单位相关研究涉及到其它的问题大类,在实践中不易纳入变量调控的范畴,相较而言,较有成效的反倒是有关部门针对用人单位行为做出的规定,因此我们只在就业政策问题中涉及它;

二是就高校而言,对起后台支撑作用的培养机制和起前台管理服务作用的就业指导做出细分,并分别讨论。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

基于上面的简述,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做出以下模型一、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这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该问题的目标。

要通过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来最终完成国家投资教育、培养人才、形成人力资本、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流程,同时也实现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

充分就业问题主要涉及到就业现状、成因,对策等的总体研究。

最终解决的途径常常会具体到以下的某些方面。

四、解决大学生生就业难的对策

㈠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要实施适度增长的高就业率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

中观层面上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省性(甚至全国性)就业市场,完善现有的就业统计体制;

微观层面上要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

具体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高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容量,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

各级政府要力求在本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同时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同时要重视中低层次劳务输出,以平衡国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及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出台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困难补助制度和就业推荐成功奖励制度,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出台未就业毕业生岗前培训资助制度 

由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定期发布新职业需求信息,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同时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第三,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

政府要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和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不断扩大有利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接受锻炼的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发挥科研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

要启动减免教育贷款、增加经费补贴等经济杠杆,引导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基层单位和国有中小型企业,积极推广和落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采取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等激励机制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和帮助。

第四,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政府要建立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

要进一步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工作,及时将各种有效信息反馈到决策和服务环节;

要加强各类市场管理,控制招聘会的规模,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第五,改革教育机制和学生就业机制。

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一起入学却不一起毕业,在求学的3—7年里 

每个月都有人找到工作。

我国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使学生每年都可以毕业、找工作 

企业全年都可以进学校招聘人才。

㈡高校方面,第一,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瞄准社会需求,大力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从宏观上要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学科调整宏观指导意见,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减、停就业率不高的专业。

各高校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

第二,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高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扩招的同时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应当把“推销毕业生 

”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让用人单位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切实采取措施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创业与就业教育”课,加强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建立校园网及毕业生就业网,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如就业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订单式”培养和“双证书”制度 

增强大学生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五,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一把手”工程,推行就业导师制度,继续抓好“三到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六,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要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让所有毕业生都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对那就业压力比较大或者家庭困难的毕业生要方便快捷地为其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个人方面⑴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是根本。

根据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因素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

⑵转变就业观念。

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

⑶充分利用资源。

毕业生要培养一种主动获得就业信息的习惯,主动通过校友和专业教师等各种途径,关注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布的相关信息,来获取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

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量毕业生待岗将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

㈣社会方面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的用人倾向,这种用人观念将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也将产生误导。

鉴于此 

用人单位应改革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制度 

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这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㈤用人单位方面:

1.应给出全面和有效的信息,用人单位介绍情况(职位、薪资、用人标准等)应该全面,在校园招聘中对毕业生是否被聘用的信息与原因解释应给予及时的反馈。

2.防止“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对有些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专科生能做的,就不应非本科生不招。

3.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4.各地要废除各种就业歧视政策,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现象,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 

有力地支持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①《毕业生就业压力向顶点飙升》

②张仲彬:

《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3—335页。

③许轶等:

《剪裁人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 

28—29页。

④金自如: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0—111页。

⑤毛灿月:

《脱颖而出———就业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 

47—74页。

⑥曾红艳:

《走进赛场———学业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 

40—83页。

⑦田光哲、张春林:

《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第 

10—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