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湘教版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2—11.16
它有多远
13
11.19-11.23
做尺子
14
11.26-11.30
改进尺子
15
12.3—12.7
活动
16
12.10-12.14
17
12.17-12.21
18
12.24-12.28
2018年9月1日
教学计划表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
教材分析
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要求
1、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3、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达标情况
力争达标
2018-2019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
2018.9.1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溶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示例聚焦一类比举证一提炼概念一判断检验—拓展迁移”的活动流程,建构溶解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对比实验、制作与调试等技能。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布设“兔子的反应”“蜗牛的反应”“有趣的动物反应”三课,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对比实验、描述等技能。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类比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功能,观察发现兔子感知环境的特点再针对蜗牛的不同感官,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各自的功能,最后采用观察交流会的方式,驱动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感官功能及对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了解这些反应对更好地关爱和饲养动物的意义。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是儿童经常感知的天体,教材中布设“发光发热的太阳”“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相”三课,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太阳和月亮,发现并应用其特征、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收集证据、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旨在引领学生寻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和太阳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的证据,体会阳光对生命的意义;
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太阳晨升晚落与东南西北的方位关系,学会“看太阳认方向”,为下一单元描述物体的位置做好铺垫;
第三课旨在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长期观察月相,自主发现并描述月相圆缺变化的特点。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教材中布设了由定性到定量描述物体位置的两课它在什么方位”和“它有多远”,用“小猫在哪里?
“旗杆在哪里?
”等活动引领学生描述物体的方位、远近,抽象归纳位置描述的要素,用“小兔子吃萝卜“找地雷”等趣味游戏,驱动学生自主运用前面的方法描述位置,判断位置
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教材创设“没有尺子测量课桌长度”的需求情境,驱动学生重演尺子科技发展史中那些关键的步骤:
身体尺一物品尺一标刻度的尺子一统一长度标准一现代尺子,引领学生了解尺子技术发展史,感悟“统一标准”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测量、制作、评估等技能。
教学建议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
2、遵循规定的安全试验程序
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
4、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在用火加热或使用化学药品时可能出现的灼烧;
使用玻璃器皿时可能出现的刺伤;
观察动植物实体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
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
户外活动触动不明物体,等等。
5、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
6、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学
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观测、比较、描述、动手做实验或设计制作等基本技能。
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3、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关键
注重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重复验证性
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
教具
准备
烧杯、水、试管、玻璃棒、筷子、沙子、吸管、食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沐浴露、雪碧、洗发露、洗洁精、肥皂、各种动植物图片等
课时
安排
第一单元:
溶解3课
第二单元:
动物的反应4课
第三单元:
太阳与月亮3课
第四单元:
物体的位置3课
第五单元:
尺子的科学2课
第一单元溶解
单元
概况
1、它溶解了吗
2、生活中的溶解
3、自制泡泡液
单
元
目
标
知识
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
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科学
探究
通过感官观察、实验分析、类比推理建构溶解概念,依据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获取证据,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
感受生活中有很多与溶解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单元训练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类比推理等探究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
烧杯、水、试吃杯、玻璃棒、筷子、盐、沙子、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错、雪碧、吸管、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溶解概念判断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里。
单元小结
第1课它溶解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能判断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二、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烧杯,凉开水,3个试吃杯,两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
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视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溶解概念。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四、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将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猜测,提取学生前概念。
然后动手完成操作:
静置—观察一搅拌一再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2、让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食盐与水的变化特征:
如食盐水一直无色透明,食盐颗粒经历由大变小,最后看不见的过程。
3、对比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进而引发学生追问:
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教师再组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做记录,演示并解说搅拌的操作规范。
要求学生做到观察细致,描述清晰准确,并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教学活动
活动1食盐“藏”到哪里去了
“吸管取水”取出不同位置的水要告知学生分别放置到不同的试吃杯中,需要给每个学生备一根干净的筷子去尝尝是否有咸味。
证明了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尝试盐水味道前,需要特别注意,所有相关用品如:
烧杯、玻璃棒、筷子、试吃杯都要消毒保证其干净卫生,水也使用凉开水或学生自带饮用水。
还要向学生示范怎样规范“尝”盐水。
】
活动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介绍胭脂红。
2、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3、实验。
4、汇报交流:
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让学生寻找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如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
相同点:
如颗粒大小均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颗粒)
6、引导学生类比推理:
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
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
溶解概念:
“像食盐和胭脂红那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让学生在比较基础上尝试体验归纳、抽象的思维过程。
沙子溶解在水里吗?
为什么?
让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
(三)、总结:
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
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知道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
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错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1课时。
1、回忆什么叫溶解?
”
2、出示厨房里的多种调料品,提出问题:
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
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一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学生实验。
注意事项:
控制各种调料品的量,确保不出现因为量太多,而使溶液饱和了不能再溶解的情况。
3、学生制订实验计划,让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探究,做好观察记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养成。
4、对于淀粉、油、陈醋是否能溶解是学生认知判断的难点。
为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指导学生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3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
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
学生会发现淀粉开始出现沉淀,并没有均匀分散到水中;
而油再次浮到了水面,清晰可见;
陈醋像白糖一样均匀分散到水中,依据溶解的概念就很容易完成判断和分类了。
5.记录和整理。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利用活动手册完成分类,再组织汇报由于该实验使用的器材较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器材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材列举了生活中应用到的5种溶解均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需求。
让学生寻找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会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便利。
2、本活动的教学可以承接上个活动,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把视角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出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师准备的图片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补充讲解。
3、教师课前应搜集准备更多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对于常见物质的溶解情况要提前做知识上的认知准备,必要时可以给学生做补充介绍。
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可以看到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汽水,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对于“水中也溶解了空气”这一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如在加热水的初期,可以看到烧水容器的壁上总是有小气泡出现,那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接着借助图片为学生介绍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介绍鱼塘里为了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借助装置往空中泼水。
(三)、总结:
依据溶解的概念判断物质溶解的难易程度。
第3课自制泡泡液
1、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
二、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露、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等
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用魔幻泡泡秀图片或视频导入,泡泡能有多大?
一个巨型泡泡包裹着你和你的朋友们;
又能有多小?
五彩的泡泡好像漫天繁星。
泡泡只能是圆的吗?
在泡泡魔法王国,每一个人都将置身奇妙世界,这会是小朋友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以此引发学生强烈的愿望,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
(二)、制作吹泡泡工具
选用管径稍大一点的,材质略硬一点的吸管,将吸管的一端剪开成几份注意剪开长度基本一致,然后用手掰折成花瓣状。
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
既而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哪些洗涤剂可用于制作泡泡液。
(三)、教学活动
整个活动建议教师不做过多干预,准备好各种用品材料,分层推进就行
活动调制泡泡液
1、不同的洗涤剂,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
引导学生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岀泡泡,活动中提示学生以自已认为最好的量放入洗涤剂就可以了。
2、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活动建立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挑战:
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大?
引导学生先思考方案,再动手实践,并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
教材用卡通指南车人物提醒学生可以在自己最好的一杯泡泡液中加入少量的白糖,效果会更神奇哦。
学生一定会积极尝试,比较发现其神奇的效果,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充分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组织吹泡泡表演活动
学生制作成功后,可以带着自制的泡泡液到室外组织一场吹泡泡表演展示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并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
在这个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就感很重要。
可以分组进行,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可请每个学生简单介绍或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分享最好的成果。
这节课的学习、制作和分享,提出的新问题,会吸引学生继续在课后进行更多的探究。
(四)、总结
泡泡水简单配方:
(1)1杯水+1/3杯洗洁精+半勺白糖,搅拌后即可。
(2)用红茶水加肥皂和一点糖,泡一个晚上就做成了,这样吹出来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
(3)把肥皂切成小薄片放在杯子里,冲进热水将肥皂片溶化,再往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砂糖和一包茶,盖好盖子放置一夜。
几种制作七彩泡泡水的方法
我们也可以动手制作泡泡水,这样既安全又放心。
很多制作材料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常见的,而且方法也非常简单易学。
制作方法:
(1)胶水:
水:
洗涤剂:
洗手液(洗发水)=1:
4:
2:
2,为增加效果可以加蓝墨水。
用带珠光的洗手液或洗发水制作泡泡的颜色会更好,加糖和醋的话泡泡不容易破。
(2)2000毫升水内加100克肥皂粉,充分溶解后再加5毫升甘油、2克松香粉、20克白糖,5毫升水溶胶水,配好肥皂液,盖上瓶盖放到阴凉处,过了12小时后再用,效果非常好。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1、观察兔子的反应
2、观察蜗牛的反应
3、有趣的动物反应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加强观察训练;
经过对比实验的过程,继续发展描述、比较分析的能力。
关注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行为。
喜爱进而爱护身边的动物。
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甘草、苹果,蜗牛、棉棒、小玻璃瓶、透明尺子、棉线绳、铅笔、放大镜等
3课时
能够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第1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知道兔子的感官,举例说出兔子可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2、初步培养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
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如实进行描述;
在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
增进爱护兔子的情感。
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
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三、教学建议
四、教学过程
1、一年级“从观察开始”一课,学生对自己身体上的感官及其相应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
还记得感官都有哪些器官吗?
(眼睛、耳朵、鼻子、舌、手)
2、“小动物也像我们人一样,用各种感官对周围进行感觉,做出反应吗?
”接下来就可以“请出”本课要观察研究的小动物——兔子。
(二)、教学活动
活动1观察兔子的感官
本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兔子,插图中儿童的话语提示了观察的顺序,先整体观察,并可以在活动手册中画出兔子的整体轮廓;
之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官类比迁移至重点关注免子的眼、耳、鼻、口等感官,利用手册标注并描述这些感官的样子。
对兔子感官的观察,将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教师可以出示胡萝卜、小白菜、干草、黄瓜(均少量)。
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同时提供给兔子这些食物,兔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者提问:
“兔子可能更喜欢哪种食物?
”
第一环节研究兔子喜欢吃什么
1、注意在准备食物时,不选择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不选择供人食用的肉类等食品。
因为有时候,有的兔子会不加选择地食用,可能会对其造成伤害。
这个活动中,可以选择适合兔子平时常吃的几种食物,重点观察它在哪一种或哪几种食物前停留次数更多、时间更长,进食现象更明显即可
2、启发学生根据猜想,思考怎样进行研究,并帮助学生制定简单可行的方案:
准备不同的食物摆放在兔子的四周,看看兔子对于不同食物的反应。
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
观察兔子的反应,要重点观察它的眼、耳、鼻、口等感官在面对不同食物时有没有和往常不同的举动或变化。
3、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围成一圈,安静观察并记录兔子出笼后面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不同食物摆放四周,兔子在中间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内兔子对周围不同食物的反应。
为了提高观察效率,注意两是前一天适当减少喂食饥饿状态下的兔子,面对食物更容易有所表现;
二是缩小兔子的活动范围,利用围挡把兔子和周围的食物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防止兔子穿过食物摆放区做更大范围的运动。
4、观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注意不是仅仅让学生说出判断结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即“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引导学生如实细致描述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来支撑自己的判断。
至于兔子对不同食物有所选择是因为眼睛的作用还是鼻子的作用,还是眼、鼻、口共用,不必细究。
只要学生能结合观察实际,说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
学生在各抒己见时,也很容易对鼻子和眼睛在此过程中到底谁在起作用而发生争执。
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的观察、思维、表达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兔子的鼻子和嗅觉上,为下活动环节的开始埋下伏笔。
在本活动环节结束之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看法,提问:
“到底是谁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它爱吃的食物?
它的鼻子会帮助它吗?
”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环节。
第二环节研究兔子鼻子(嗅觉)对食物的反应
如果说研究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需要对它的眼、鼻、口进行整体的观察那么本活动就有了更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
从整体回到局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锁定在兔子的鼻子及其嗅觉上。
1、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书中插图中两个学生说的话,暗含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数学生首先会想到把兔子的双眼蒙住,再提供它喜欢的食物,进行观察。
此时教师要注重征求其他学生对这个设计的看法,学生在发现不易操作的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方案。
兔子的眼睛既然不容易蒙上,那么就想办法把食物蒙上。
方案设计还要渗透对比实验的意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仅用一个黑色塑料袋,放入兔子喜爱的食物,然后放在兔子的旁边,能不能清楚地说明兔子是否能利用鼻子闻气味,帮助其找到食物?
经过学生之间的一番思考和交流,教师再逐步带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
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预设:
“如果兔子被装有草的黑色袋所吸引,不愿离开,则说明…如果兔子对两个黑色袋没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则说明……”借此训练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
本次活动比第一个活动更具趣味性,更具思维的挑战性,将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2、接着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用挡板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通道。
把装有篮球和装有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