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104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专练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重点练Word格式.docx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甫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的壮观,上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来骚扰。

D.尾联运用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4.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

“日暮聊为梁南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5.本诗与《登高》抒写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

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

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

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7.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①暗阡陌。

中贵②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③,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④,谁知尧与跖!

(注)①亭午:

正午。

②中贵:

“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

③干虹蜺:

冲犯天上的彩虹和云霞。

干,冲犯。

④洗耳翁:

传说,尧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⑤跖(zhí

):

古代传说中造反的领袖,被诬为盗贼。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亭午时分却黯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D.“鼻息干虹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9.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简要分析。

小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残,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居夔州时所写,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

小至:

冬至日的前一天。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显示出节气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1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等,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

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3.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4.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

15.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

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

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③葛洪:

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7.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二、语言综合运用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约3000篇诗作,。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

情是诗的内容,,义是诗的社会效果。

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燙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

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

李清照是一支卿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

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

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州。

 

【参考答案】

1.【答案】

(1)D

(2)这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3)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选项解析不当,错在“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这个地方,这是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情感基调的错误解读。

从文中最后一句话是的把握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看出诗人充满着正能量,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风范,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一点都不消极颓废。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关键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有承上启下、铺垫、卒章显志等等。

做的时候重点是结合该语句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判断其位置,然后从结构方面去思考和分析。

题干要求回答: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出自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承接了前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越人描绘的天姥山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向往,又开启了下文写自己的“梦游”并呼应了标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的把握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最传神、最精彩的所在,其作用要么凸显主题,要么通过细节的刻画,使之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

第一问主要是从标题、浪漫主义手法的表现方式等角度作答。

文章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当然要花大量笔墨写梦境了,而梦境、神话等瑰丽的想象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常用的创作方法。

李白把梦境写得这么绚烂美好,令人神往,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现实的苦痛、现实的不堪。

所以第二问关于这样写对主题的作用,那就是反衬和揭示。

梦境是美好的,是诗人的政治理想,反衬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恶。

2.【答案】

(1)C

(2)“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这一切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中没有运用夸张,而是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抒发离别之愁。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品鉴作者高超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

做“炼字”题的常规答题步骤:

首先解释一下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其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品味其意境、旨趣;

最后,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

“香”是人的嗅觉所能感受到的美好的气息。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中一个“香”字,开启全篇,而且是“满店香”,说明“香”不只是柳花的香味,烂漫春天其他花草的香,更有浓郁的酒香、美人的体香,这不由得令诗人“欲行不行各尽觞”,这从侧面表现了酒好、景美,读来令人颊齿垂津。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4.【答案】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寇盗进犯的局面。

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一样“好为《梁甫吟》”。

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南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题时抓住这些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君主,寄托诗人的个人抱负。

后主,指刘禅,宠信宦官,终至亡国;

先主庙在锦官城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端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

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袭扰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禅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5.【答案】同:

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

异:

《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

《登高》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和能够表达情感的词句加以分析,答案应该包括异和同两个方面。

《登高》全篇诗人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中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6.【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解读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错,诗人表现出了同情的心意。

7.【答案】相同点:

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

不同点:

《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

《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

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首诗进行比较前当然是需要充分的了解相关内容,所以翻译是前提。

然后宏观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即相同点和不同点。

宏观上建议从以下角度思考,比如描写环境时借助了何种意象,比如“用秋月来渲染气氛”,虽然明着问的是表现手法,但不能遗漏所表现的情感,比如“凄凉压抑”。

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

另外,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比如《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8.【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五、六两句的描写对象是斗鸡者,不是写宦官的。

写作者路遇斗鸡者,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斗鸡者出行场面的豪华。

9.【答案】①以许由自比,表明自己不慕荣利、不苟流俗的情怀,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②以议论作结,将宦官、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之人比作盗跖,加深了批判意味。

③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

本诗前八句描写的两种人:

一是多黄金的中贵人(宦官),一是不可一世的斗鸡者。

显然这两种人是诗人批判的对象。

“世无洗耳翁”中运用了许由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像许由一样不慕名利、不苟流俗的情怀。

“谁知尧与跖”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宦官和斗鸡者这些骄横跋扈的人比作盗跖进行批判。

前八句写到宦官和斗鸡者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暗讽当时统治者不辨善恶,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社会现实,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

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11.【答案】①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

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虽问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但仍要结合全诗来理解。

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这一时令,叙事、写景、抒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首联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

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用来测时令变化的律管已飞出了浮灰,预示着新的节气到来。

颈联写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的梅花冲破严寒将要绽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尾联写眼前景物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回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12.【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月”交代了时间,照应了题目,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13.【答案】第一问:

《琵琶行(并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

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第二问:

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

描绘音乐的手法,常见的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通感等。

考生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声音的诗句,把握诗歌运用的方法技巧。

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琵琶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然后,考生结合两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之一,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

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

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

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

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

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

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

除了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琵琶行》也用环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