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074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docx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特征与描述专题练习

气候小练习

一、单选题

读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回答下列题。

地点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0.9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海拔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以水田农业为主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读中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4.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高山高原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纬度位置和地形B.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和地形D.海陆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小题。

6.图甲所示日期()

A.罗马正值炎热干燥天气B.正值墨累——达令盆地小麦成熟期

C.塔里木河处于汛期D.北太平洋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有关图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①的数值大于②B.等温线①的数值小于②

C.图示区域为海洋D.不能确定图示区域是海洋还是陆地

8.图甲所示日期,图乙中处于多雨的是()

A.M地B.N地C.只有Q地D.P、Q地

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题。

9.据上图气温分布状况判断,四幅图由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

10.下列气候统计图中,反映了图中K城市气候特征的是

A.B.C.D.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1.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ⅠB.冰期ⅡC.冰期ⅢD.冰期Ⅳ

1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D.全球降水增加

读“我国北方某地4月份某时刻天气系统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海平面等压线,丙处有一锋线,a、b、c为等温面,X、y为等高面,完成下列小题。

13.若①~④等压线之间等压距为10hpa,则甲、乙两地之间的气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气压差20hpaB.甲>乙气压差40hpa

C.甲<乙气压差40hpaD.甲<乙气压差60hpa

14.下列能表示出此刻N之间气象要素空间变化的是

A.B.C.D.

15.此时关于丙天气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沙尘漫天B.丙为暖锋,风力小,空气湿润,春雨缠绵

C.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鹅毛大雪D.丙为准静止锋,风力小,空气湿润,冬无三日晴

读下图东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①气温年较差  ②年降水量  ③夏季风风向和影响时间长短  ④高温期与多雨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日本一月0℃等温线与北纬38度纬线基本吻合,中国一月0℃等温线与34N纬线基本吻合,该事实说明

A.日本一月平均气温受冬季风影响大B.日本南北温差大

C.日本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纬度比中国高D.日本雨季开始时间比中国早

二、综合题

18.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常发生大洪水,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

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该平原西部和北部接高大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南临亚平宁山脉),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开采加工技术先进。

每年夏季,法国北部、德国北部、挪威的人们来到意大利海边晒太阳。

(1)据图简述波河流域的水系特征。

(2)描述亚平宁山脉对该半岛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说出图示地区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判断理由。

19.冰塔林位于冰川末端,因出现裂隙(或凹陷)及发生差别消融而形成的塔状冰体群。

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谷冰川发育有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其形态耸立、起伏很大、棱角分明如丘陵或金字塔等。

但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却不能形成冰塔林。

据统计,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

图1、图2分别为青藏高原主要山脉分布图和冰塔林景观图。

(1)从冰川运动和太阳辐射的角度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谷冰川春夏季节易发育形态多姿冰塔林的原因。

 

(2)从气温与降水角度分析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不能形成冰塔林的原因。

 

(3)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冰塔林今后可能的位置变动,并说明理由。

 

(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变化的相互影响。

 

20.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

候温>22℃的时期为夏季,候温<10℃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季和秋季。

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

(1)描述图中4月1日等日期线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影响其走向的原因。

(2)分析甲区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的原因;评价此现象对甲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M处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

 

(2)分别指出影响图示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3)比较图中赣州和韶关受寒潮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答案】

1.A2.C3.C4.B5.C6.D7.A

8.D9.C10.D11.D12.C13.B14.D

15.A16.A17.C

18.

(1)支流众多;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水系呈树状、羽毛状);干流较长;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广。

(2)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西侧为中纬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山地东侧为中纬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地势起伏大,气候特征垂直差异显著。

(3)地壳运动:

多褶皱山、地震频繁;岩浆活动:

有火山分布;变质作用:

有大理岩分布。

  

19.

(1)冰川向下运动,在冰川末端形成褶皱和断裂,使得冰川产生裂隙;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春夏季太阳辐射强,且太阳高度角较大,能照射到冰川表面裂隙的深处会加深这些裂隙,(差别消融)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

(2)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冰川积累速度快;南坡为阳坡,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

(3)冰塔林出现的海拔高度升高。

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地区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退缩至更高海拔地区。

(4)全球气候变暖,地区温度升高,加速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消融;冰川消融,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地表增温加剧,促进气温上升。

  

20.

(1)延伸方向:

北京以东向东南方向延伸,北京以西向西南方向延伸。

原因:

东段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春季升温慢,入春日期推迟。

西段受高原、山地影响,地势较高,温度较低,入春日期较晚。

(2)原因:

甲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地形封闭,海洋气流难以进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面辐射强,气温回升快。

有利影响:

入春早,延长生长期,有利于越冬作物生长和春耕播种。

不利影响: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墒情差,不利于越冬作物生长和春耕播种。

  

21.

(1)类型:

山脉。

理由:

位于河流的分水岭处;7月气温比周围地区低。

(2)1月: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7月:

地形地势。

(3)赣州纬度较高,受山脉阻挡,冬季风停滞不前,受寒潮影响大;

    韶关纬度较低,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寒潮影响小。

  

【解析】

1~3.1.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气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答】

四地普遍夏季高温、冬季寒冷,且年降水量的变化也是符合①<④<②<③,应为北方地区,所以可得出③→②→④→①大陆性渐强,这是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差异。

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和水文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环境特点。

【解答】

根据四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可以得出①、④两地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②、③两地处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状况上来看属于湿润半湿润区,而有春汛的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C正确,ABD错误。

3.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征。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征。

【解答】

根据四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可以得出①、④两地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为主,C正确。

②、③两地处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状况上来看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②地区处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B错误。

③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处于秦岭淮河以北,农田类型是旱田为主,A错误。

青稞的种植分布在青藏高原区上,D错误。

故选C。

4~5.1.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

【解答】

中亚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亚东南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形成了高山高原气候。

因此,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B正确,A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解答】

据上题分析可知,影响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C正确,ABD错误。

6~8.1. 

【分析】

本题考查等温线及区域地理现象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值线的判读和应用。

【解答】

​​​​​​​观察甲图,根据纬线度数变化可知,甲所示为南半球,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移,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罗马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A错;塔里木河为枯水期,C错;此时北太平洋水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D对;南半球墨累-达令盆地小麦基本收割完毕,是犁地时期,B错误。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等温线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值线的判读和应用。

【解答】

根据上题分析,①纬度低于②,温度①高于②,A对,B错;根据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移,判断为南半球夏季。

等温线弯曲可知,图示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该区域气温高于两侧,区域等温线弯曲可能是海陆因素引起的,也可能由地形因素引起的。

如果是海陆因素引起的,则甲为陆地,因为陆地夏季升温比海洋快,所以气温比海洋高,即图示区域应为南半球陆地,CD错。

故选A。

3. 

【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

【解答】

图乙为澳大利亚,P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为湿季;Q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为雨季;M为地中海气候,冬季为雨季,夏季干燥少雨;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