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068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docx

普通高等学校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附加题七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七)

语文附加分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3分)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

密者,义法也。

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

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

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

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选自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

21.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著作)。

(3分)

22.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马谡曾多次献计诸葛亮,诸葛亮采纳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以德服人;诸葛亮还采纳马谡的离间计,使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B.小说《明天》中作者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和命运勾勒出来。

如:

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慢条斯理,趁机捞钱。

C.“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

”吴荪甫的这句话反映了他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而去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

D.《茶馆》中军官带人过来盘查逃兵时,刘麻子曲意指证吴祥子是逃兵,轻而易举地吞占了老林老陈一半的现大洋。

E.诗集《女神》中,“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是诗人个性获得充分释放的表现,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24.简答题。

(10分)

(1)“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解释巧姐的判词。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葛朗台说:

“他们都是冲着我的钱来的,为了我的女儿来这儿找罪受。

哼!

我闺女谁也不给,我要利用这些家伙为我钓大鱼!

”这句话中的“他们”指谁?

“闺女”最后嫁给了谁?

结局如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 雅

①20世纪初,“美学”的学科术语和西方美学理论引入国内。

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演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理论的自觉建设。

但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西方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研究思维与评价方式亦愈演愈烈。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美学的绍介与描述性研究,很大程度是把西方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对于中国美学自身的思想学说、精神特质、学理传统等缺乏原创性的发掘、梳理、提炼,也缺乏真正吃透活用西方美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审美现实问题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实践。

②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如叶朗提出以范畴命题统史的美学史识和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心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在理论基础、观照视野、思维方法、概念范畴、学说体系上都亟须摆脱西方美学的全面影响而逐步走向自觉、丰富、深化、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③简单“援西入中”无法解决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问题。

简单“援古入今”同样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富有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但与伦理联系密切,以善立美,道德前置,未形成自觉的学理建构和系统的学科话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在中西古今的交汇撞击中,传承古典美学的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接引西方美学的术语学说与学科范型,初步创造发展出以人生论美学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涌现出以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生论美学家,初步构筑引领了中国美学迈向现代进程的民族理论风范。

25.以孟郊《游子吟》为例,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结合第②段,如何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的现状?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结合全文,分析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20.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每处1分)

21.刘勰(1分) 文心雕龙(2分)

22.疏密有致,言外无穷,叙事客观,悲而抑愤。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BD (B项应该是何小仙慢条斯理,趁机捞钱。

D项应该为“吴祥子曲意指证刘麻子是逃兵”) 

24.王熙凤曾资助过刘姥姥,(1分)贾府被查抄后,一步一步衰亡,巧姐失去了昔日娇贵的身份。

(1分)王熙凤死后,巧姐失去了母亲,(1分)贾琏又外出,(1分)舅舅王仁与贾环合谋,将巧姐典卖,(1分)刘姥姥私下带走巧姐,藏了起来,躲过一劫。

(1分)

(2)“他们”指克罗旭家族和德·格拉桑家族;(2分)“闺女”嫁给了德·蓬风,三十三岁成了寡妇。

(2分)

25.①慈母和游子的生动的形象、“密密缝”和“迟迟归”的感人的细节体现了诗性意向。

②字里行间流露的母亲的慈爱、游子的思亲传达了人生情韵。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感恩”等伦理道德。

(每点2分)

26.①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步阶段。

②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

③多方面没有摆脱西方美学的影响。

(每点1分)

27.①方法上避免生搬硬套。

②思维上摆脱西方化、简单化。

③系统发掘、阐发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

④形成自觉学理建构和学科话语。

⑤创造发展人生论美学精神等中国现代美学传统。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太史公的文章,疏与密的配合达到了极点。

所谓密,就是文章创作的方法。

苏辙称赞说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从义法上说还没有(真正)说到位。

太史公当时有极度夸张的语言,但是义理上却细致入微。

评论的人认为是“乱道却好”。

实际上本来就不是乱道。

《史记》中叙事,文外之意无穷无尽,哪怕是一溪一壑,其气势当与长江、黄河相似。

叙事上不轻易下断语。

太史公喜欢把意旨留给读者去体悟,称得上深奥玄妙。

太史公的文章,悲叹世事的意图多,愤慨意图少,因此其立身处世常常处于高位。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论及世间万物存在的理由时,总离开不对它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人是非物质文化创造及发展中能动的主体,因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取向又总是由人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思维特点则形成不同的行为理念。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就特别地体现了人的物质目的与精神需求相共生的行为理念和原则。

这使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实用与审美,正是非物质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就表明了它不属于现代文化,而属于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大众媒体和广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

但大众文化缺乏深层性、持久性和稳定性,人们接受一种大众文化更是出于从众和外在的冲击力,而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会像大众文化一样在大范围内很快流行起来,它缺乏大众文化流传的普遍性、快速性、时尚性和强大性。

但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不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于物质形态而言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质形态。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识等。

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否定式,而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

精神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形态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