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9572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面分析法构建投资组合Word格式.docx

2.4.3电影产业环境分析16

2.4.4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7

第三章基金构建19

3.1所选股票19

3.2基金投资组合及初始建仓19

3.3产组合投资情况(见附录一)19

3.4净值表现(2012年1月—2014年12月)19

3.5基金组合的相关指标及评价21

附录一2012-2014年度基金净值情况25

附录二相关指标37

第一章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

1.1经济增长疲乏,物价持续通缩

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一波三折,但总体放缓趋势得到确认。

受制于内需疲软、外需不振、房地产调整等合力的作用,全年GDP增速等宏观指标回落。

一季度以GDP增长7.4%开局,低于2013年以及2014年7.5%目标增速,但略微扭转了市场在一、二月份数据出台后的悲观预期。

政府在“微刺激”主导思路下,实行了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二季度初见成效,经济企稳,GDP增长小幅反弹至7.5%。

三季度,GDP增长下滑至新低7.3%,生产以及需求两端均有所弱化,7月份信贷乃至社会融资断崖式下跌对企业正常运作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经济增长缓慢下行的趋势得到认可。

其后在楼市限购限贷松绑、央行定向宽松和财政扩张基建投资等政策下,部分信号出现回暖,四季度GDP预期增长7.3%,但或许只是短期的波动,在经济实质性出清之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可能难以扭转。

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供需两端均较乏力。

2014年企业经营依然困难,除了近年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外,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销售不振,利润空间压缩,制造业极其衰弱,房地产深度调整,去库存与去杠杆的任务艰苦且艰巨。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8.3%。

12月全国PMI为50.1%,创10个月新低,发电量和粗钢产量负增长,与工业增加值回落相一致。

与制造业不景气和房地产调整亦步亦趋的,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三大分项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都大幅回落,由于下半年扩大投资的政策干预,基建投资相对略强。

随着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与上年同期相比,2014年1-10月地方投资项目增速下降了4.6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来看,2014年出口增幅放缓,进口增速转负。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小,我国外需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进出口贸易仍将受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制约。

实体经济通缩持续,但资本市场股价创出新高。

2014年通货膨胀率已降到1的时代,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30多个月负值。

理论上这意味着2012年至今一直是产出负缺口,实际增长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PPI还将进一步下降。

实体部门的严重通缩,必然会拖累整体经济的复苏,进而降低总需求,推动消费者价格指数走低。

从资产部门看,房地产的收缩盘整与股市的继起膨胀是2014年的重大事件。

7月份股市开始一骑绝尘,11月之后更是一度进入到超过45度斜率的“疯牛”阶段,在融资盘的支撑下,天量成交额频现,市场人气暴涨。

2014年A股指数涨幅“牛”冠全球,年内上证综指上涨近53%。

在实体经济没有实质业绩支撑、房地产成为明日黄花的条件下,股市的上扬无疑是政策供给与资金逐利需求共同合力的结果,机会与风险并存。

1.2结构调整中的新变化和困扰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度向下,制造业部门的产能和需求双重疲软,是2013-2014年经济放缓的主因,但也倒逼企业加速“自我清洁”及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中的诸多良性变化给2014年增加了亮色,也为2015年增加了乐观因素,可谓经济大转型曙光初显,“破坏性创造”进行时。

表现在:

一是从简政放权到自贸区开放,从新型城镇化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与转型的方向已经清晰,高端装备制造和军工为核心的产业现代化升级,大健康大医疗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信、互联网金融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经济创新,以及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探索,在2014年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大调整的方向和核心。

二是供给结构的重大转变。

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

2014年前3季度,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比重不断提高,且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独立增长能力增强。

工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整体增速,产业结构现代化趋势加快。

三是需求结构也持续发生重大调整。

消费低位企稳,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拉动因素。

2014年前3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也比同期投资的贡献率高7.2个百分点。

消费热点继续高涨,通信器材销售加快、绿色消费增长显著,网购成为生活方式,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50%之多。

四是就业与工资结构出现转变。

尽管经济减速,但就业与居民收入指标表现良好。

至2014年9月末,已实现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

前3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5%,实际增长8.2%,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0.8个百分点,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近2个百分点。

五是金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在金融创新、房地产景气下滑和应对监管的制度性套利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金融结构持续发生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大幅度下降,A股复苏,股市、债市(甚至包括众筹)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六是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有所进展。

一度严重过剩的光伏等行业供需已趋正常,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在节能减排方面,2014年前3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2014年的预定目标。

七是简政放权成为2014年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

截至年底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超过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作为简政放权重大举措之一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自3月份全面实施以来,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前10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达292.08万户,同比增长52.3%,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在上述乐观趋向之外,一些突出问题如金融约束与风险仍然困扰中国经济前行。

一是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增多,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比例也呈上升之势。

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2014年1-1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7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3万亿元,凸显资金面紧张。

由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银行基于违约风险考虑,贷款利率加码,惜贷、限贷现象增加,甚至还进行抽贷,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旧债未解,新一轮债务—金融泡沫又开始累积。

为消化前期政策过度激励带来的高杠杆和巨额地方债务,同时为了保增长,政府一直采取定向微刺激,究其本质仍是在提高杠杆,这使得政府宏观政策操作空间非常狭窄,但操作频繁,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未解决,反而导致货币虚化,实体弱化,股市膨胀,甚至存在金融泡沫的风险。

1.32015年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中国经济经过2012、2013到2014年3年的7.5%保卫战,在尚无重大因素出现扭转经济平缓下滑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将是7%保卫战,全年CPI涨幅在1.8%左右。

随着救市政策见效,房地产回暖及其投资企稳可期。

美国强劲复苏也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一点乐观因素。

考虑到近期国际油价暴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降,且政府改革和结构调整难以立竿见影,制造业整体低迷的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

但总需求管理政策会适时托底,将增速维持在保就业的底线附近。

旧模式正在面临清理和转型,新模式尚未成形,故中国经济处于新旧转换的断裂期和阵痛期,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模式及干预手段。

但显而易见的是,干预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14年随着经济持续下行、通缩风险加剧,央行于11月启动了降息。

从效果看,降息对于稳增长、抗通缩等目标的效果不明显,反而刺激了股市大幅暴涨。

2014年金融部门的总融资规模增速飙升至55%,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低迷。

由于货币脱实向虚,导致政策放松失效,货币政策陷于两难境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等宽松政策预期一再后延。

展望2015年,央行降息降准会适时推出,并会兼顾年中美联储加息预期可能带来的资本外流、汇率波动等动向。

全年货币流动性虽会维持相对宽松,但受制于需求的下降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下行,且对金融泡沫的谨慎,信用的扩张会显得相对温和。

为应对保增长的压力,2015年财政政策的角色将上升,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环保、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和核电站建设等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据统计,2014年第四季度发改委批复近50个项目,涉及机场、铁路、公路、城市铁路项目,投资总额近1.4万亿元,定向精准,快上项目,保增长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些项目投资预计多在明年进行,将成为对冲明年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开局的重要力量。

因此,2015年是基建大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在20%以上,财政赤字上调至2.4%,通过政策性银行、PPP、专项债券、股市等形式的融资力度也会明显增强。

1.4小结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企、社保、注册制、土地、财税、电力、环保等重大改革将逐步推进,政府预算、地方债、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PPP、养老保险等财税改革以及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资本账户开放、城投债治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改革也将渐进启动或落实。

新的一年里可预期的是经济发展仍会遵循着“新常态”的大逻辑而展开,即增速适当减慢、数量规模合理减量,但结构调整加快,体制变革力度加大。

这也可称为综合的“减速治理”。

中国的“减速治理”包含着市场化改革和现有存量的结构性调整,其关键在于宏观政策上要有足够的定力,不要过度消耗政策刺激的资源,减少后遗症。

同时还需要宏微观层面双重努力,宏观的重点在于化解金融财政风险,微观则更需加快改革和存量调整,让减速成为一个“清洁机制”清理“僵尸”实体,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优胜劣汰,鼓励创新,为新体制建设铺路,尽快转向高效均衡的增长阶段。

传统的行业,如采矿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未来的增长机会不大,而电子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及半导体板块将是关注的重点。

此外,由于银行业起步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医疗保健业持续政策利好,也是布局的重点。

第二章行业基本面分析

2.1电子计算机行业

2.1.1我国电子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

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其发展的基本现状为: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

2)行业增速保持领先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行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1%、6.6%和4.0%,其中利润总额和税金增速分别达到21.1%和19.1%,明显高于工业12.2%和11.0%的平均水平,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保持领先地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3)制造大国地位日益稳固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效益指标稳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93202亿元,同比增长10.4%,利润总额4152亿元,同比增长21.1%,税金总额1845亿元,同比增长19.1%。

2.1.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

二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四是出现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

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

并且出现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

上述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现出的重要特点,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才能进一步释放。

2.1.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在关键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分工等方面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是指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最能体现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最具核心价值、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

其发展趋势如下:

1.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

3.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

4.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5.软件技术网络化、智能化,软件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

6.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

2)市场需求变动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一项技术只有最终成为产品并且获得市场的认同,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主要包括产品市场规模、产品市场分布和产品市场结构三个方面。

1.全球经济兴衰决定市场规模

2.市场分布开始向亚太地区扩散 

3.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占市场主导地位

3)产业国际分工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产业梯次转移发展,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十分突出。

产业全球化是指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和升级。

产业分工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产业的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具体讲:

第一,产业分工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

产业分工从一国地域范围内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范围广阔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第二,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主要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产业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产业协议在国际范围内、跨国公司间的分工。

第三,水平性分工成为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

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第四,产业分工具有垂直结构特征。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格局,处于价值链中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利用成熟技术,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和制造业。

 

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性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德国等发达的欧洲国家也致力于电子信息产业部分领域的研发、标准制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从日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来看,日本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追赶先驱国家的典型,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以家电制造业为切入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使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进入以“生产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中端,一方面,为提高其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进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由于成本等因素,又把更低端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我国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变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为“单纯组装”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为“设计与半成品组装”时期,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为“国际化与大生产”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进入“关键部件生产”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入手,依靠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来参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分工。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变迁,我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大规模地向我国转移。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建厦门沿海和环渤海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带。

珠江三角洲正在成为世界性的电子信息产品零部件和电机组装的集散地;

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如半导体、笔记本电脑、手机及零部件等正在蓬勃发展,具有相当实力。

2.1.4电子信息行业投资逻辑

1)推荐互联网+、物联网投资机会。

关注强势子行业的强势公司,中国梦转型继续,科技行业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主要的选择方向有以下几个:

(1)关注互联网+,物联网相关企业,包括:

合力泰、奋达科技、天喻信息、恒宝股份;

(2)关注汽车电子相关企业:

保千里、长信科技、得润电子、欧菲光(3)关注新材料相关企业三环集团、国瓷材料、苏大维格(4)关注国家意志相关标的,半导体、北斗等相关标的,长电科技、华天科技、北斗星通等。

(5)国企改革逐步清晰,从地域角度看,强烈建议关注浙江与福建的相关标的,强烈建议关注浙江东方等。

(6)新增关注标的,工业4.0锦富新材。

2)看好半导体板块投资机会。

自集成电路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各路资本竞相奔向集成电路产业的风口。

在支持了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艾派克等后,国家大基金逐渐进入密集投资期,后续还可能在晶圆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存储器、设计、装备材料等领域继续出手,半导体产业一、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可能将被持续催化。

推荐关注通富微电、华天科技、兴森科技、上海新阳、长电科技、士兰微等。

2.2医疗保健行业

2.2.1行业概述

1)行业定义 

医疗保健机构是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科研和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

2)行业主要特点 

医疗保健业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公益性;

(2)稳定性 

(3)地域性 

(4)医患信息不对称性;

(5)知识技术密集性;

(6)需求弹性较弱。

2.2.2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现状

自2012年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实施以来,2011年~2014年,民营医院数量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公立医院持平或减少。

从服务人次看,2015年1~3月,民营医院服务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占到11%和13%,民营医院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0%+,公立医院服务人次同比增长6%左右。

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公立医院1.34万个,民营医院1.15万个。

民营医院数量占到总医院数量的44%。

2.2.3疗保健行业发展趋势

1)远程医疗服务

宽带因特网、电脑、游戏系统、数码电视正在成为一个平台,把按需健康信息、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带入了千家万户。

其中大部分技术已经得以实现。

换句话说,平台和技术早已存在。

保健模式将更加以患者为中心,承担更多责任。

监管和医疗费用报销改革将促进市场提供更经济的预防服务和护理方法。

如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健康信息和医疗服务送上家门。

大多数医护人员将注意力放在了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的分析、信息传播、为患者开具处方等工作上。

以后,这些工作会越来越多地通过虚拟操作来完成。

2)海量数据和云技术

云计算和联网设备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信息。

智能设备和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信息。

投入一点人工智能和机械学习,你就能获得一种诀窍,使自己最终从海量数据的魔爪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理解的世界。

信息短缺的解决方案可结合云中的公共卫生数据、地理空间信息、环境污染的数据源,能加强对疾病的概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类分析使我们能对癌症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洞察解决公众健康的方法。

此外,实时定位服务技术(RTLS)与软件相结合,可帮助医疗机构降低医疗差错、减少浪费时间,能极大地提高业务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3)远程监控和移动医疗

我们无论把目光转向哪里,都会发现新的应用程序,其中包括与医疗有关的数千种程序。

很多医疗应用程序是多余的,只有一小部分会为开发者们带来巨大效益。

那些非常畅销的应用程序大多与“美容健康”有关—饮食、运动、健身、减肥和美容。

用于病人宣教、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智能程序将充斥市场。

医疗商业模式只有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提供者)参与其中,才能使应用程序真正吸引客户。

移动医疗的远程监控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采用先进传感器技术的远程监控与上述移动设备和服务相结合,将有可能实现以少数医护人员为非急性护理医院(包括家中)的多数患者提供治疗服务。

一些公司与监管机构(例如FDA)开展合作,开发指定医疗设备,为加快临床信息交换提供了很多方法。

2.2.4医疗保健行业投资逻辑

1)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发布,民营医疗机构将继续扩张,相关上市公司也将受益:

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复星医药、信邦制药、金陵药业、凤凰医疗等。

2)通过政策鼓励对配套产业(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与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以及社会办医参与公立医院管理,有利于外包产业公司的发展。

建议关注相关标:

华润万东(第三方医学影像)、迪安诊断(第三方检验)、江苏三友(体检)。

2.3银行业

2.3.1行业概述

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信用货币、管理货币流通、调剂资金供求、办理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