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9408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论石韦Word格式.docx

气微,味微涩苦。

石韦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

基部楔形,对称;

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

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有柄石韦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2.5cm;

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

叶柄长3~12cm,直约1mm。

庐山石韦和石韦称大叶石韦,有柄石韦称小叶石韦。

本品味甘、苦,性微寒;

归肺、膀胱经。

功能:

利尿通淋,清热止血。

中医临床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利尿排石,抗菌,抗病毒,抗癌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石韦毛:

为石韦叶上的毛茸,用于敷汤火伤;

(2)石韦根:

为石韦的根茎,用于淋病,胸膈气胀,虚劳蒸热,吐血,创伤出血。

石韦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

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一名石革庶。

”《本草图经》曰:

“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府皆有之。

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以名。

以不闻水声者良。

二月、七月采叶,阴干用。

南中医人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皆甚效。

石韦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叶煎浴汤,主风。

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韦,用治淋亦佳。

三种正品石韦均含芒果苷和异芒果苷、绿原酸、蔗糖、里白烯。

庐山石韦并含延胡索酸、香草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β-谷甾醇、果糖、葡萄糖、有机酸及酚性化合物;

石韦并含皂苷、蒽醌类化合物,鞣质、三叶豆苷、槲皮素、异槲皮苷、β-谷甾醇等;

有柄石韦含木樨草素、棉皮素、山萘酚、皂苷、黄酮类及树脂等。

王楠等对有柄石韦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了10个化合物:

α-生育酚、里白烯、24-methylene-9,19-cyclolanost-3β-ylacetate、cycloeucalenol、β-谷甾醇、胡萝卜苷、香草酸、原儿茶醛、3,4-二羟基苯丙酸、咖啡酸。

目前药材部门按照外形的大小,将其分为大叶石韦和小叶石韦两类。

二者在临床应用上并无区别,除主要用作利水通淋、泄肺止咳药外,尚还用于治疗肾盂肾炎、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腮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白血球下降等病症。

但也有认为两类石韦各有侧重点,小叶石韦类对急慢性肾炎有一定疗效,而大叶石韦则对气管炎疗效较好。

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小叶石韦类如有柄石韦、华北石韦中的芒果苷、异芒果苷含量较低,但均含有绿原酸0.04%~1.6%;

矩圆石韦甚至不含有芒果苷、异芒果苷和绿原酸。

大叶石韦类如庐山石韦、光石韦及不作药用的拟光石韦中芒果苷、异芒果苷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芒果苷、异芒果苷的原料植物。

异芒果苷为镇咳祛痰的有效成分。

因而药用中药石韦治疗气管炎,似应选用大叶石韦类。

湖北民间习用有柄石韦及庐山石韦叶背的孢子外敷,可以立即止血。

据张莉莉等报道,矩圆石韦、西南石韦和光石韦均在不同地区以石韦入药,它们与石韦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拓扑规律一致,衍射峰比较分别有78%、76%和73%相同,表明它们与石韦所含成分的相近性。

因此,它们作为石韦的代用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贴生石韦,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叶用于痄腮,瘰疬,小儿感冒高热,咽喉痛,牙痛,跌打损伤,蛇咬伤;

广西称其为上树咳,台湾称抱树石韦;

(2)相异石韦,又名反食草、破血丹、小蛇头草,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叶用于癫痫,小儿惊风,淋证,外伤出血,肺热咳嗽;

贵州称其为小石韦,作小叶石韦入药,福建称相似石韦;

(3)浅裂相异石韦,分布与功效与相异石韦相同;

(4)波氏石韦,分布与功效与相异石韦相同;

(5)光石韦,又名大鱼刀、尖刀七、大肺痨草、牛皮凤尾草;

干燥叶多已卷成压扁的管状或平展,一型,叶片长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已折断,基部渐狭而不延,全缘,长20~50cm,宽3cm以上,叶上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小凹点,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叶下表面有星状毛及细绒毛,孢子囊群密布于叶片下表面中部以上,叶柄长5~8cm,宽3~4mm,有纵棱,革质,气无,味淡;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福建,叶用于感冒咳嗽,小便不利,石淋,吐血,外伤出血;

广西称其为石韦;

(6)华北石韦,又名小石韦、马耳朵、石柳子、北京石韦;

干燥药材叶柄扁平,细长扭曲,有毛,叶片一型,软革质,扭曲卷皱,长3~8cm,宽0.15~0.3cm,线状披针形或近线形,顶端渐尖,叶基窄楔形下延成叶柄边缘,叶面浅黄绿色,无毛,背面密被较薄的灰棕色星状毛,毛的分枝细长,叶片背面几乎全部或大部生有孢子囊群,薄革质,气无,味微苦;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湖北、四川,叶用于肺热咳嗽,淋证;

(7)毡毛石韦,又名瓦韦、大金刀、大叶石韦;

干燥的药材叶柄长10~30cm,有数条纵槽,有毛,叶片长10~25cm,软革质,扭曲卷皱,披针形,基部楔形至阔楔形,对称,背面密布灰棕色星状毛,毛的分枝细长,有的叶上半部布有孢子囊群,革质,稍硬,气微,味淡;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河南、湖北,叶用于淋证,石淋;

陕西、四川作石韦入药;

(8)西南石韦,华北石韦极为相似,惟本种叶的下面被较厚而松的深褐色星芒状毛,其芒较长呈针状,一般在600μm以上,略有光泽;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叶用于淋证,外伤出血;

云南作小叶石韦入药;

(9)戟形石韦,分布于湖南,全草用于跌损失血,白带;

(10)纸质石韦,分布于四川;

(11)阔叶石韦,又名不对称石韦,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叶用于淋证,水肿,外伤出血;

(12)中间石韦,分布于四川,尚未作药用;

(13)矩圆石韦,叶片矩圆形至卵状矩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短楔形,质地较薄,叶面黄绿色,叶长8~20cm,宽3~5cm,叶柄长5~12cm,直径0.15~0.2cm,下表面除有星状毛外,还有孢子囊群,气微,味淡微涩;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河南,叶用于咳嗽痰喘,淋证,石淋,尿血;

四川称其为金瓢石韦,四川、湖北、河南以之作石韦入药;

(14)柔软石韦,又名飞刀剑、牛舌条、小经刀草;

与华北石韦相似,但叶较长,长15~30cm,宽1~3cm,叶下毛茸二型,星状毛在上面的分枝较少,呈棕色针状,在下面的其分枝色较淡而稍弯曲,孢子囊群散布几及叶片全部;

分布于西南及海南、广西,叶用于水肿,石淋,小便涩痛,外伤出血,亦用于鸡眼、寻常疣;

台湾称其为多形石韦,海南称黄毛石韦,广西称小石韦,云南、贵州以此作大叶石韦入药;

(15)叉叶石韦(新拟),叶倒披针形,先端分叉,下表面被二型毛;

分布于四川;

(16)南川石韦,叶为较薄的软革质,基部楔形下延,毛针状臂不在同一平面上;

(17)拟光石韦,叶下面近光滑,偶有具长针状毛臂的星状毛;

分布于四川、湖北、陕西,尚未作药用;

(18)相似石韦,分布于广西,称其为灰背石韦,叶用于小便淋痛,淋证,水肿,肺热咳嗽,虫、蛇咬伤;

(19)越南石韦,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叶用于肺热咳嗽,淋证,小便淋痛;

广西称其为毛石韦、舌鹅草,有的地方作石韦入药,云南称宽尾石韦;

(20)大石韦:

为水龙骨科植物矩圆线蕨的全草,叶片广披针形,长约30cm,先端渐尖,中部宽阔,下部急狭,下延成翅,全缘,微成波状,略反卷,两面光滑,草质或薄草质,叶柄长15~35cm,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背侧脉间;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全草用于咳血,尿血;

(21)断线蕨,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叶用于斑疹,淋证,膀胱湿热,毒蛇咬伤;

(22)黄瓦韦,叶片披针形,长约23cm,宽2.5cm,两端渐尖,革质,下面淡绿色,被鳞片,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大形,斜矩圆形,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宁夏、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全草用于发热咳嗽,大便秘结,淋证,水肿,疔毒痈肿,外伤出血;

贵州称其为大石韦;

(23)扭瓦韦,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全草用于跌打损伤,烧、烫伤;

四川西昌民间草医以此充石韦药用;

(24)多鳞瓦韦,又名两面刀,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用于肺痨,头痛,腹痛,淋证,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25)瓦韦,干燥全草常多株卷集成团,根茎横走,圆柱状,外被须根及鳞片,叶线状披针形,土黄色至绿色,皱缩卷曲,沿两边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个,排列于叶背成2行,味淡弱,根茎味苦;

分布于华东及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淋浊,痢疾,咳嗽吐血,牙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蛇咬伤;

江苏、湖南、山西等地误作石韦药用;

(26)乌苏里瓦韦,又名大石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湖南、四川、贵州,全草用于风湿骨痛,小便淋痛,咳嗽,惊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江苏、湖南、山西等地曾误作石韦药用;

(27)江南星蕨,干燥叶稍皱缩,完整叶片呈条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成狭翅,上面浅棕或暗棕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侧脉细而曲折,不甚明显,小脉分叉,叶柄长约10cm,孢子囊群圆形而大,直径2.5~3.5mm,无盖,橙黄色或淡黄色,在近中脉二侧各有1行或有不规则的2行,厚纸质,气微,味微苦;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全草及根茎用于风湿关节痛,热淋,带下病,吐血,衄血,痔疮出血,肺痈,瘰疬,跌打损伤,疔毒痈肿,蛇咬伤;

福建称其为大石韦;

(28)膜叶星蕨,分布于西南及广西、广东、海南、台湾,全草用于小便涩痛,淋症,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疔毒痈肿;

四川称其为光石韦;

(29)盾蕨,又名水石韦;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茎长而横走,密被棕褐色卵形鳞片,叶远生,叶柄长10~17cm或更长,灰黑色,被鳞片,叶片卵状矩圆形或近三角形,长13~23cm,宽7~12cm,先端渐尖,基部宽,亚截形或圆楔形,有时为楔形,全缘或下部多少分裂,叶质坚,厚纸质,上面无毛,下面多少被鳞片,侧脉明显,细脉联结成网眼,内藏细脉叉开,孢子囊群大形而圆,在中脉两旁各1行或为不整齐的多行,幼时被盾形鳞片,孢子两面形,褐色;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全草用于劳伤吐血,血淋,跌打损伤,烧、烫伤,疔毒痈肿;

(30)金星草,植株高15~45cm,根茎细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5~20cm,禾秆色,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0~25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楔形,边缘软骨质,多少波状,无缺刻,侧脉两面明显,孢子囊群大,圆形,靠近主脉;

分布于西南及安徽、广西,全草用于肺热咳嗽,瘰疬,风湿骨痛,暴赤火眼,肠风,小便不利,痈肿疔毒;

(31)宽带蕨,根茎粗而横生,密被黑色透明的薄鳞片,叶基生,叶柄绿色,光滑,叶片戟形,薄纸质,深绿色,下面生两排圆形淡黄色孢子囊群,位于中脉及叶缘之间;

分布于西藏,全草用于肺热咳嗽,痰喘,淋证,石淋,水肿,咯血,咽喉痛,为我国特有属;

西藏称其为戟叶石韦;

(32)苍条鱼鳖:

为水龙骨科植物石蕨的全株;

多年生草本,根须状,黑色,根茎细弱,长而横走,有网状中柱,密被鳞片,盾状着生,叶远生,革质,狭线形,长3~9cm,宽1.5~3.5cm,边缘强反卷,叶上被星状毛,久则脱落,中肋上面呈沟状,下面凸出,密被黄色星状毛,叶脉网状,隐没不现,无柄或有短柄,有关节,孢子囊群线形,位于中肋及边缘间各1行,常为反卷的叶缘所覆盖;

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陕西、甘肃,用于疝气肿痛,跌打损伤,妇女月经不调;

广西称其为拟石韦;

(33)丽江马铃巨苔(苦苣苔科),分布于四川、云南,全草用于咽喉肿痛;

云南称其为石韦;

(34)过山蕨(铁脚蕨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全草用于脱疽,神经性皮炎,脑血管栓塞引起的偏瘫症,子宫出血,外伤出血,下肢溃疡;

山东称其为小石韦;

(35)麻栗坡巢蕨,分布于广西、云南,全草用于淋浊,淋症;

广西称其为石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