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答案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
《经典诗歌答案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诗歌答案说明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羡”,写①诗人非常羡慕蝴蝶②能够那样地亲近海棠,③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之情。
[3分。
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2·
1.
(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
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6分)
3.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4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
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
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
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1.
(1)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2.“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山间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而发出了低吟,仿佛人的呜咽之声;
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诗句用“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画出山中的幽僻冷寂的意境。
综观全诗(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幽僻冷寂正是诗人所要塑造的意境,因此,“咽”、“冷”两字是本诗的“诗眼”。
3.
(1)“失”字更好。
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齐平似乎消失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
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非常开阔的强烈感受。
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着尚未褪尽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江面就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子未归的思乡情怀已暗寓其中。
4·
1.
(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籁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
(1)“绕”字恰当。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写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恰当。
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的新生,显示出生机和活力。
第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更给画面增添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自然也随之开阔。
末句虽说萋萋“芳草”,但以“天涯”起笔,意境顿觉开阔。
总之,词的上阕虽写了“絮飞花落”的暮春景色,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
第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而非旷达之语。
3.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却没有结果的孤寂与惆怅,从而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词的主题更为鲜明。
(2)①游子思归乡。
一、二两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写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②思妇盼归人。
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思念游子;
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5·
1.
(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放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
作者颇有以木芙蓉自喻之意。
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不会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
【解析】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则往往有别。
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
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
情感一明一暗,这是异。
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2.
(1)江南春末(或:
夏初)的景物。
(2)无聊、孤寂(失望、焦躁)的心境。
(3)环境渲染。
诗作通过“家家雨”和“处处蛙”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既宁静又嘈杂的环境气氛,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只有雨声和蛙声,客人却未到)和失望、焦躁(外界的嘈杂声,正是主人内心焦躁的折射)的心情。
动作细节描写。
时过夜半,客人未到,呆坐无聊,只好对着灯花,轻敲棋子以无聊寂寞之情。
3.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6·
1.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
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
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示例:
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2.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路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
1.
(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的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2分);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2分)。
答案二: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2分);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分)。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能力层级D。
2.
(1)九九重阳;
登山(登高怀远),赏菊;
孤零零却傲然挺立
(2)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绝句;
两首诗都把菊花人格化了,都寓情于景;
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两位诗人都以菊花自喻,表现自己的高尚品质。
3.
(1)这二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怨,以此寄寓作者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表达作者虽遭贬谪却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8·
1.
(1)初春(1分)。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
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
(1)拟人;
秋风
[解析]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2)寥廓江天,山明水净,诗人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胜过春色的秋光引亢高歌。
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具有雄健的风格,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3.
(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
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9·
1.
(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或列锦类:
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2.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3.[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0·
1.参考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5分。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
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
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6分。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
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1分)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1分)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1分)和以虚写实(1分)的方法,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3.
(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只答“思妇形象”扣1分)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
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11·
1.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
写了“夜”、“秋风”、“汉关”、“朔云”、“月”、“西山”,表面写景,实则寓意深远。
少数民族武装常在秋高马肥的季节进犯边境,阴沉肃穆的气氛正是风云突变的前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后两句一气而下,字字千钧,既显示了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氛,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更催”暗示战事已部署好。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已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敌情,已取得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胜利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2.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
(1)“渺茫”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1.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
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
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2.
(1)衬托;
比喻(2分)
(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
(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1分)
3.本诗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作者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1分)作者运用想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燕子的疑惑不解,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和多情眷恋。
(3分)诗歌既有燕怜人,又有人怜燕,人燕浑然一体。
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13·
1.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4分,各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2.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
(1分)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1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3.
(1)喜欢本诗。
(1分)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2分)“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1分)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1分)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1分)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14·
1.
(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突出百姓苦难的深重。
2.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
北雁南飞。
(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
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感情2分,分析2分)
3.
(1)堕花;
老柳;
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
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15·
1.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本题4分。
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
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
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
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2.
(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1分)“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
(2分)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1分)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1分)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2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
(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