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28333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docx

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705

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和意见

各院(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人培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具体体现。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决定在认真研判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势、理念、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校建校以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做好专业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升级,为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

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出以下规定和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

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因材施教、顺势成才、夯实基本知识、夯实基本技能、夯实基本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二、基本原则

(一)“职业导向的原则”。

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全方位变革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深刻挑战的情况,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

要通过区域、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面的调研,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0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等,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

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

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等同于纯粹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对某种技术具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还要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产品的工艺、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技术及活动过程。

学生经过训练养成技术素养,具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原则”。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完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四)“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和谐一致;注重基本学业标准和学生个性特长相得益彰;注重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互结合。

要兼顾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校内办学基本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中厂”、“厂中校”的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时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五)“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含考核)的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条件与保障等各个方面。

学校提倡开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我校特色的教学试验班、特色班。

(六)“与时俱进的原则”。

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和地方经济等领域的变化和成就,高职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经验,注重课程体系的特色性和时代感,特别是与云计算、大数据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以射频技术为手段的物联网、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创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内容、结构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基本內容和结构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

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素质拓展目标与活动设计、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教育教学进程与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等部分。

与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还确立了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支撑条件,设计了专业教学主渠道外的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是一个涵盖了教育教学全部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与规格;(3)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或课程标准;(5)素质拓展活动技能活动和特长与创新活动模块设计;(6)教学环节、学分与教学进程;(7)毕业标准;(8)对专业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要求;(9)对专业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10)专业教学考核、评价和管理;(11)附件: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新开设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性、针对性的要求。

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除了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职业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外,应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

2.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第二,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本知识及能力;第三,人才培养面向的产业或行业,能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第四,人才的层次和类型。

(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其要求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

通常以较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三部分内容。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为简便起见,可以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来简称。

在简称中,能力是综合性的,是指人们从事一种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它涵盖了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性的要求。

2.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首先要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系统设计好通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同时要在对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确定以下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一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即胜任某一(或几种)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专业拓展知识和能力,即从事相近专业或跨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3.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的内涵

通识知识,是指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知识。

通用能力,是指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能力。

4.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涵

专业知识是指所学专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知识。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身心力量和本领。

5.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内涵

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是指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宽度和深度上、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上的拓展,使其具备一定的跨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

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稳定、系统的方式方法的体系和框架。

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但其形式多种多样。

我校原则上采取“2+0.5+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2+0.5+0.5”既表示教学单位时间,又表示不同的教学地点——学校和企业,在校3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交替,即:

2年在校学习,0.5年的教学实习和0.5年的顶岗实习。

(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内涵及要求

1.课程内涵

(1)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教学科目,通常取其广义的定义。

课程可以分为学术导向课程和能力本位的课程,高职院校较多采用的是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2)工学结合的课程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指将从事某种(或几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和责任感等融入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合成一体的课程,其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类型很多,我校主要推行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有“双证”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证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相融通的课程。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项目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来形成专业教学单元的课程。

学校各专业都必须按照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暂未进行整体课程改革的专业,若有相应证书要求,则必须实行“双证”课程。

2.课程体系及建构要求

课程体系是指各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结构

关系与合理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技术领域、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排序。

课程体系应目标统一完整、上下左右关系明确,课程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互相补充、互相协调。

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用结构图来表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关系,要体现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3.课程类别与设置要求

(1)按课程性质分为:

通识课、专业课、专业拓展(选修)课、活动课程四大类。

通识课,是赋予学生通识知识和通识能力所开设的课程,通识课占总学时学分的24%左右。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专业课占总学时学分的54%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应占专业课程学时学分的40%左右。

专业拓展(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专业拓展(选修)课占总学时学分的8%左右。

活动课程,是指为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组织的各项活动。

活动课程占总学时学分的14%左右。

(2)按课程类型分为:

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

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学生必须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

选修课:

是指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根据专业方向、专业知识结构或职业拓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学生应选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程。

4.核心课程的内涵

核心课程是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有重大影响、在课程体系中富有专业特色的重要的主干课程;是具有生产力的课程。

是核心知识体系和经验结构的总称。

核心课程的内涵:

传授的知识属于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核心知识,体现着专业培养的基本素养与要求,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其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

5.课程标准及其制定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是高职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学、教材编写、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包括前言和课程标准两部分。

前言规定本课程的总目标、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教材编写纲要、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甚至还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及实训基地的要求。

(六)教学环节、学生实习、学分计算及要求与教学进程

1、教学环节

(1)授课计划

又称课程教学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

任课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历并结合教材内容、任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周密的分解、协调和统筹安排。

(2)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组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通过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安排,达到优化课程实施的目的。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按照授课计划和课程教学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方,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互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2.学生实习

学生实习是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向校外的延伸,是专业教学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的实习既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又要有工作任务,学习要与工作结合;各专业要加强和企业在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效果;专业要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因此,要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为重、能力为本、工学结合,夯实基本知识、夯实基本技能、夯实基本素养”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学生实习工作,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1)实习的类型与组织

①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指通过参观考察或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的现场讲解,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建立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增加对工作实际的认识,感知未来工作情景。

认识实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②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中某一主要工种或主要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实习可以分为:

结合单门课程的教学实习、轮换工种的教学实习、综合性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也可以在校内实训室进行。

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较长时间的教学实习时,应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在实习基地完成。

教学实习的安排可分布在教学计划的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或集中在第五学期进行。

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安排1-6个月不等。

③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可获得薪酬,这是学习阶段综合性最强、实践技能训练最真实和最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顶岗实习是通过“学、做、练”一体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能有效的与岗位能力要求链接上。

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由学校和各学院负责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学生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实习单位开展实习。

实习计划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

实习目标、内容、环节、形式、程序、时间分配、岗位、考核要求及方式方法等。

2.学分计算及要求

学校坚持因材施教、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实行完全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学生的学习量,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习的基本学制,学生如果完成了学业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也可推后毕业的一种制度。

(1)学分类型

学分类型包含课程学分、素质拓展学分、技能学分和特长与创新创业学分四种。

课程学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修完后获得的相应学分。

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专业拓展(选修)课。

课程学分应占总学分的86%。

素质拓展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专业教学主渠道以外开展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达到活动要求后获得的相应学分,含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社会工作、素质拓展活动等。

素质拓展活动模块设计及学分计算办法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内容

学分

学时

实施部门

开设时间

学习引导教育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自我解惑的能力

经常性的开展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讲座、开展相关的演讲活动、学生撰写如何学习方面的文章

1

20

学生工作办公室

1-4学期

党的基础

知识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党、解决如何加入党的问题

开展党的基础知识教育讲座,学生撰写相关的学习心得

2

40

党群工作办公室

我讲十分钟

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开展学生演讲、辩论、写心得的活动

4

80

学生工作办公室、文体通识部

社团活动

培养学生有品位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

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有品位的、学校组织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组织培养形成有品位的兴趣爱好

2

40

学生工作办公室

生活、生存及

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生命、生活、生存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方法和能力

成立有关帮助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社团组织;开展介绍防自然灾害、防人身伤害、防财物受损、防火、防盗、防心理失衡的知识和方法

1

20

保卫处、后勤集团、校医院

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和能力

鼓励学生在1-4学期的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形成社会实践报告

10

200

学生工作办公室

合计:

20学分,400学时。

技能学分,是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行业、世界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证书所获得的学分;学生参加学校、政府、行业、世界知名企业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三等奖及以上成绩所获得的学分。

技能证书以初级证书为基础,每获得一个证书,可获得两个学分,证书等级每高一级,则增加一个学分。

项目

要求

学分值

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考试

获专业资格证书

2

英语、计算机考试等过级

英语等级考试通过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技能操作认证考试)

2

驾照通过

2

普通话考级通过

1

竞赛

校级

获一等奖

2

获二等奖

1

获三等奖

0.5

省级

获一等奖

5

获二等奖

3

获三等奖

2

国家级

获一等奖

8

获二等奖

5

获三等奖

3

技能学分的获取及计算办法

特长与创新创业学分,是指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创新创业活动和体现自已兴趣爱好特长活动,并取得标志性成绩后获得的学分。

特长与创新创业学分的获取及计算办法

项目

要求

学分值

论文

在公开刊物出版、发表论文

根据每篇论文具体情况

(核心、非核心等)

3-5

创新、发明、艺术创作(含学生作品)

视创新情况

每项

3-5

论著、发明成果的应用或专利

正式出版或获证书

每项

5

素质拓展学分、技能学分和特长与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共25学分,其中必修的素质拓展学分为15学分,必修的技能学分5学分,超过的学分可进行学分置换,但是思政课、体育课、专业核心课等不得置換,置换的学分不得超过15学分。

(2)总学时与总学分

1.理论教学按16-18学时计1学分,以周为单位的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每周计20学时、1学分,以讲座形式开展的课程,16学时计1学分。

学分取整要求:

重要的主干专业课四舍五入取整,其它课除掉小数取整。

2.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总学分为145---150学分。

3.周学时控制在26学时左右。

4.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学分的45%---55%,其中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60%以上。

(七)教学进程表(见附件: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八)毕业标准

学生思想品德符合要求,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各教育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修满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必备的课程学分、技能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准予毕业。

(九)对专业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要求

1.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教师要求

具有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培训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专业教学能力测试;

具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企业技术改造经历,具备“双师”素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

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技能比赛的能力;

专业教师配备按照生师比适宜,能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2)兼职教师要求

来自于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从事专业工作两年以上;

热心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善于讲解、善于沟通;

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及教学实施能力,通过专业教学能力培训。

2.实习实训基地

(1)建设原则

按照“四化(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企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职业化)、三平台(职业训练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一目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则,建设满足适应人专业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2)校内实训基地

a.建设具有企业氛围的校内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

b.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及生产型教学公司

c.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

(3)校外实训基地要求

应依托行业,与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提供场所,为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按照1:

40(合作企业:

学生)的比例,充实完善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应覆盖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标准、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等等,数字化资源应覆盖专业最新需求和发展耳朵相关信息、动态的内容。

(10)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基于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做种做、在教中做。

对于动用大型设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班级人数采取分组的方法并配备足够的指导教师,保证师生的人生安全和设备安全,确保教学效果。

(十一)专业教学考核、评价和管理

专业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由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组成的评价体系,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通过多样式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专业既能及岗位技能的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强调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2.可采取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3.可采取成功设计或制作一个产品作为考试评价

4.可通过获取相关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及以上、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作为考试评价

4、其他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