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289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护师儿科精要2模板Word下载.docx

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

0.7(kg)

  7~12月:

体重(kg)=6(kg)+月龄×

0.25(kg)

  2~12岁:

体重(kg)=年龄×

2+8(kg)

  

(二)身长/身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应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卧位与立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

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增长高峰。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50cm;

1岁时75cm;

2岁时85cm。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

身高(cm)=年龄(岁)×

7+70(cm)

  (三)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

  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

  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至14岁时的53%。

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四)头围

  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

头围在1岁以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为46cm。

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头围),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头围和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六)腹围

  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

  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腹围。

  (七)上臂围

  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

  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为快。

1~5岁期间增长缓慢。

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为:

>13.5cm为营养良好;

  12.5~13.5cm为营养中等;

  <12.5cm为营养不良。

  (八)牙齿

  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恒牙32颗两副牙齿。

生后4~10个月乳牙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约于2.5岁时乳牙出齐。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6~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此期为混合牙列期。

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

  (九)囟门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cm;

  6个月后逐渐骨化变小,1~1岁半时应闭合。

  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

  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肿瘤、脑出血、脑炎、脑膜炎等疾病;

  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出生时已很小或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三、小儿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发育

  

(一)感知的发育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感知的发育对小儿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1.视感知的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第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可使头跟随移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转动90°

,有初步头眼协调;

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180°

  5~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喜红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

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的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喜看图画;

2岁时两眼调节较好,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

5岁时能区别颜色;

6岁时视深度充分发育,视力达1.0。

  2.听感知的发育 出生时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

出生3~7日后听力已相当好,声音可引起呼吸节律改变;

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

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定向反应),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

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

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

1岁时听懂自己名字;

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

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

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可产生不同反应,闻到乳香会寻找乳头;

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

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

  4.皮肤感觉的发育

  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缓,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

新生儿温度觉很灵敏,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

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

2~3岁时小儿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

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发育

  生后5~6个月时小儿已有手眼协调动作,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了解物体各方面的属性,其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小儿的知觉开始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

3岁能辨上下;

4岁辨前后;

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能区别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

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二)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的发育可分为粗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的最初形式。

  1.平衡和大运动

  

(1)抬头:

因为颈后肌发育先于颈前肌,所以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秒;

3个月时抬头较稳;

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坐:

新生儿腰肌无力,至3个月扶坐时腰仍呈弧形;

5个月靠着坐时腰能伸直;

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

8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3)匍匐、爬:

新生儿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

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

3~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

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

8~9个月时可用上肢向前爬;

12个月左右爬时手膝并用;

18个月时可爬上台阶。

学习爬的动作有助于胸部及智力的发育,并能提早接触周围环境(如手拿不到的东西,通过爬可以拿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站、走、跳:

新生儿直立时双下肢稍能负重,出现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

5~6个月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

并能上下跳动;

8个月时可扶站片刻,背、腰、臀部能伸直;

10个月左右能扶走;

11个月时能独站片刻;

15个月时可独自走稳;

18个月时已能跑及倒退走;

2岁时能并足跳;

2岁半时能单足跳1~2次;

3岁时双足交替走下楼梯;

5岁时能跳绳。

  2.细动作

  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

  2个月时握拳姿势逐渐松开;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

  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9~10个月时可用拇、示指取物;

  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

  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

  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能握杯喝水;

  3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

  4岁时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衣服。

第三节 小儿心里发展

  

(一)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需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 新生儿已经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在音响度、音调上有所区别。

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语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2.理解语言阶段 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

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的名称;

9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把手给我”等。

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

一般1岁开始会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

先会用名词,然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

从讲简单句发展为复杂句。

  

(二)情感的发展

  6个月后小儿能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性焦虑,9~12个月时依恋达高峰。

  小儿开始认识母亲,见奶瓶表示喜悦的年龄是

  A.2个月

  B.3个月

  C.4~5个月

  D.5~7个月

  E.1~1岁半

[答疑编号700309020101]

 

【正确答案】D

  小儿机体发育较迟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

  B.循环系统

  C.呼吸系统

  D.神经系统

  E.生殖系统

[答疑编号700309020102]

【正确答案】E

  正常小儿乳牙完全出齐的时间为

  A.1岁

  B.1.5岁

  C.2.5岁

  D.3岁

  E.4岁

[答疑编号700309020103]

【正确答案】C

第四节 小儿的营养与喂养

  一、小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一)能量的需要

  小儿总能量的需要

  约为:

婴儿每日为11Okcal(460kJ)/kg,每增长3岁减少1Okcal(42kJ)/kg,到15岁时为60kcal(250kJ)/kg。

  

(二)营养素的需要

  1.产能营养素

  蛋白质:

占每日总能量10%~15%,小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因小儿不仅需要蛋白质补充耗损,还需蛋白质构成和增长新的组织、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脂肪:

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每天总能量的比例依年龄不同略有变化,如婴儿期的饮食以乳类为主,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45%(35%~50%)。

  糖类:

是食物的重要成分之一,为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由糖类所产生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婴儿对糖类的需要量相对较多,每天需12g/kg。

  2.非产能营养素

  维生素

  矿物质

  水

  膳食纤维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

  婴儿在出生后1小时内可开始按需哺喂母乳。

  一般健康母亲的乳汁分泌量可满足4~6个月内婴儿营养的需要。

  1.乳汁的成分 乳汁的成分有近百种,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个体差异。

  

(1)蛋白质: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白蛋白和球蛋白,遇胃酸时凝块较小,而凝块较大的酪蛋白含量较少,有利于婴儿消化。

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能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发育。

  

(2)脂肪:

母乳脂肪颗粒小,含有脂肪酶,易于消化、吸收。

  (3)糖类:

母乳中糖类的主要成分是乙型乳糖,占糖类总量的90%,其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繁殖,使婴儿很少发生腹泻。

  (4)矿物质:

含量较低,减轻了婴儿的肾脏负担,且吸收率远高于牛乳。

  (5)酶: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酶、乳脂酶等消化酶,有助消化。

  (6)免疫因子:

母乳中含有较多的免疫因子。

如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sIgA,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初乳中的乳铁蛋白是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可通过夺走大肠杆菌、多数厌氧菌及白色念珠菌赖以生存的铁,抑制它们的生长。

  此外,母乳的成分受产后的不同时间及每次哺乳时泌乳先后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产后4日以内的乳汁称为初乳;

5~14日的乳汁为过渡乳;

14日~9个月的乳汁为成熟乳;

10个月以后的乳汁为晚乳。

初乳量少,内含脂肪较少而以免疫球蛋白为主的蛋白质多,故加热后易发生凝固;

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含量较丰富,有利于新生婴儿的生长及抗感染。

过渡乳的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及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的总量达高峰,泌乳总量每天可达700~1000ml,但所含蛋白质更少。

晚乳在量和成分方面都不能满足小儿的需要。

在每次哺乳时,先分泌的乳汁蛋白质高于脂肪,以后则脂肪越来越高于蛋白质。

  2.母乳喂养的优点

  

(1)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且比例合适。

随着婴儿生长发育和需要的变化,母乳的质和量能有相应的改变,减少了发生营养不良的可能性。

  

(2)增强免疫:

通过母乳,婴儿能获得免疫因子,增加自身抵御能力,减少疾病。

  (3)喂哺简便:

母乳的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省时、方便、经济。

  (4)增加母婴的情感交流:

由母乳喂养,使婴儿能频繁地与母亲皮肤接触,母亲的抚摸,温柔的话语,都使婴儿获得安全感;

母婴目光的对视,有利于促进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

  (5)母亲哺乳时可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子宫复原;

可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生育;

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3.母乳喂养的护理

  

(1)鼓励母乳喂养:

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从妊娠期开始直至整个哺乳期,都应不断地鼓励母亲,增加哺乳的信心。

  

(2)增进乳母健康。

  (3)指导正确哺乳

  1)正常新生儿生后即可哺乳。

产后母婴同室,将婴儿裸体置于母亲胸前进行皮肤接触,同时吸吮乳头,以促使产妇乳汁早分泌、多分泌。

  2)喂哺前,先作好清洁准备,包括给婴儿更换尿布,母亲洗手,清洁乳头。

一般宜采取坐位,怀抱婴儿,使其头、肩部枕于母亲哺乳侧肘弯部,使婴儿口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而不致堵鼻,母亲另一手拇指和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喂哺时将整个乳房托起,并注意小儿吸吮及吞咽情况。

每次尽量使一侧乳房排空后,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时则先吃未排空的一侧。

喂后将婴儿抱直,头部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使空气排出,然后保持右侧卧位,以防呕吐。

  3)在婴儿满月前,提倡按需哺乳,以促进乳汁分泌。

随婴儿的成长,吸奶量逐渐增多,可开始采取定时喂养,一般2个月以内每3小时喂一次,昼夜7~8次;

3~4月大约6次。

每次哺乳时间约为15~20分钟。

  4)乳母患急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等,或重症心、肝、肾疾病时均不宜喂哺新生儿。

  (4)指导断奶:

断奶期是一个从完全依靠乳类喂养逐渐过渡到多元化食物的过程。

一般生后4~6月开始添加辅食,为完全断奶作准备。

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10~12个月,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增加辅助食品。

如遇夏季炎热或婴儿疾病时宜延迟断奶,但一般不超过2岁半。

  

(二)混合喂养

  指母乳与牛乳或其他代乳品混合使用的一种喂养方法,分补授法和代授法2种。

  1.补授法 当母乳分泌量确实不足而无法改善,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由母乳喂养时,先喂母乳,将乳房吸空,再补充代乳品,以帮助刺激母乳分泌,称为补授法。

  2.代授法 乳汁足够,但因特殊原因不能完全承担哺喂,不得不实行部分母乳喂养时,可用代乳品1次或数次代替母乳,称为代授法。

  (三)人工喂养

  婴儿以其他代乳品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称为人工喂养。

由于代乳品所含营养与母乳差异较大,且操作程序繁杂,易被污染,因此人工喂养是万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

牛乳、羊乳、马乳等均为代乳品,以所含营养成分与人乳接近程度看,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

  (四)辅助食品(断奶期食品)的添加

  4个月以上的婴儿,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一般在每天乳量达100Oml或每次哺乳量超过200ml时,应添加辅助食品,以保障婴儿的健康。

  1.添加目的

  

(1)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

随着消化系统酶分泌的逐渐成熟、胃容量的增加、牙齿的萌出,小儿对食物质和量的需求不断增加。

母乳中所含的铁、维生素等均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改变食物的性质,为断奶作好准备:

食物从流质、半流质逐渐到固体食物的过渡,有利于训练小儿的咀嚼功能,满足小儿摄入量增加的需要。

  (3)逐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具由奶瓶改为匙、碗,锻炼了小儿进食的自理能力。

  2.添加原则

  

(1)添加方式:

根据小儿营养需要及消化能力循序渐进,适应一种食品后再增加一种,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

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

  

(2)添加时机:

天气炎热或患病期间,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3)食物质量:

添加的食品应单独制作,不要以成人食物代替辅食,以保证质量。

  3.添加顺序

月龄/月

添加辅食

供给的营养素

1~3

水果汁、菜汤

鱼肝油制剂

维生素A、C和矿物质

维生素A、D

4~6

米汤、米糊、稀粥等

蛋黄、鱼泥、豆腐、动物血

菜泥、水果泥

补充热能

动物、植物蛋白质,铁、维生素

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

7~9

粥、烂面、饼干

蛋、鱼、肝泥、肉末

动物蛋白质、铁、锌、维生素

10~12

稀粥、软饭、挂面、馒头、面包

豆制品、碎肉、油

供给热能、维生素

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

  某小儿,5个月,牛乳喂养,家长来院咨询可添加的辅食是

  A.菜水

  B.碎肉

  C.蛋黄

  D.豆制品

  E.带馅食品

[答疑编号700309020201]

【答案解析】

  菜水应该在1~3个月时就开始添加;

  蛋黄、菜泥、米糊等应在4~6个月时添加;

  碎肉、豆制品、带馅食品等都是10~12个月的婴儿才可添加的辅食。

第五节 预防接种

  计划免疫程序

  各种疫苗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

  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免疫反应和处理流程

  一、人工获得的免疫方式

  1.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力。

  2.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病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称之为被动免疫。

由于抗体留在机体中的时间短暂(一般约3周),故主要用于应急预防和治疗。

  二、计划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简称“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严格实施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即复种),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1.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安排适当场所:

接种场所应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冬季室内应温暖。

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2)仔细解释: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家长和儿童的合作。

接种最好在饭后进行,以免晕针。

疫苗

接种对象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接种剂量/剂次

备注

乙肝疫苗

0、1、6月龄

3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酵母苗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第1、2剂次间隔≥28天

卡介苗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皮内注射

0.1ml

 

脊灰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口服

1粒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

  续表1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4周岁

上臂外侧三角肌

0.5ml

同上

白破疫苗

6周岁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

8月龄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麻腮风疫苗

18~24月龄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A群流脑疫苗

6~18个月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30μg/0.5ml

第1、2剂次间隔3个月

  续表2

A+C流脑疫苗

3周岁,6周岁

100μg/0.5ml

2剂次间隔≥3年;

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个月

甲肝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1ml

出血热疫苗(双价)

16~60周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