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143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

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

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

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

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

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

—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

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

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

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

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

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

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

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

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

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

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

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

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

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

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

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

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

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

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

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

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

“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

“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

下阙些什么?

明确:

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

“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

相关文章导读

在中国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

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

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

哨遍·

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

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词《雨霖铃》,重点是赏析。

前面我介绍了宋词婉约派的词风,它的写作特点及如何去赏析、鉴赏这一类词。

我大体上讲了:

一首词如同一篇文章一样,应该在认知整体和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去把握它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去体会这种词风。

婉约派的词是以抒情为主的,它跟前面我们学过的豪放派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

概括起来讲,豪放派的感情基调是——

  生(齐答):

高昂的。

对,是高昂的,而婉约派的词是低沉的。

它大都是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写得悲悲切切,惨惨凄凄。

  关于作者柳永,请大家看课文注释。

他的字是耆卿,原名三变,宋朝崇安(现在的福建省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

他是创作了大量慢词的第一位词人,他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贡献。

他本人的仕途很坎坷,50岁才中进士,后来做过屯田员外郎(板书)的官职,古人称他为柳屯田,如称杜甫杜工部一样。

他的词写的多是离情别绪,羁旅行役,感情纯真,大胆,善于铺叙、白描,他向民间学习,促进了诗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被历代词评家高度赞扬,说他的词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板书)。

大家都知道,感情是很难状写很难传达的,但是柳永善于状写传达这种细腻丰富的儿女之情,下面,我们就借助所掌握的知识来赏析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 把握内容

师:

我们都知道,诗词有一个传统的艺术技巧,也就是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这种传统手法就是——

  生(大部分):

情景交融

对,情景交融,就是以情入景,以情带景,情景紧紧交融在一起。

下面大家一齐读课文,注意从认知整体和整体认知的角度去初步感知词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经过整体认知,我们首先来把握文章的题材内容。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柳永的词多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

那么本词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什么呢?

  生甲:

没把握好要点,不知所云。

  生乙:

写作者和恋人在长亭话别的场景。

好。

你说到了要点,根据上面的介绍,作者写的就是——

离情别绪。

对。

离情别绪(板书),其实就是写离别的场面,抒离别的情绪。

传统的诗词善于借助某种场景景物去抒情。

从形式上看,词分为上、下阙,也就是上、下片,也相当于“章”。

词是用来歌唱的,有曲子,所以词又叫“曲子词”。

先有曲,后填词,同一曲可填不同的词,这是词的形式特点。

本词写离情,那么具体来说,它分别写了哪几个场面?

如何抒发离情?

  学生看书,埋首思索,看样子未能打通全文,于是教师提示。

词的上片,开头写分别的时间、地点,然后写送别长亭,再写“帐饮”,饯别,船家催促,整体看写的是——

  生(部分):

离别的场面

对,离别场面(板书)。

词的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离别的场面。

夫妻可算是恋人,红尘知己也是恋人,从作者的身份、背景来看,这里应该是他的红粉知己。

柳永这一段时间,生活很不得意,常在歌楼、酒楼、青楼出入,但他很有才华,结交了一些红粉知己。

这正如姜夔在《扬州慢》里说杜牧“豆蔻词工青楼好梦”一样。

词人正是抓住恋人离别这一场面去叙写铺陈抒情的,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接下来师生协作,对这一场面的描写加深认识并明确词的上片是一个实写的场面,接着继续分析词的下片。

哪句话点出了两人的离别?

  生(全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那么,从这里开始,作者写景又有什么特点呢?

从“千里烟波”、“暮霭沈沈”到“杨柳岸”、“晓风残月”,再到“经年”之后的“良辰好景虚设”,这些都是写景,但上下片写的景不同。

上片写的是实景,眼前所见之景,那么下片所写之景是不是眼前所见的景呢?

  生:

当然不是。

下片写的景物是——

虚景。

对,这里写的是设想的、别后的情景。

(板书)由此可见,词的第二片写的是虚景。

(板书)它往往是作者由眼前的景物想到以前景物,由眼前回到过去,联想起过去的人和事,或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未来的景物,这种写法主要靠联想。

词的下片写的是设想的别后的未来之景物,是“虚笔”。

但这些设想的景物写得很真实,写得很细腻,如同实景,这种手法叫“虚笔”实写。

  接下来,师生一起小结明确几个场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由“长亭”送别、“都门帐饮”到“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别离在即,直至“念去去”的别后设想与情思,层层铺陈,步步深入,从时间的推移上,把“离情别绪”的场面具体分为“将别”、“临别”、“别后”(板书)三个场景,形成全词行文层次。

全词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浑然一体。

  三、分析写景,品味感情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间接抒情,即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一种是直接抒情,就是将心中感情直接表达出来,也叫直抒胸意。

那么,词中有无直接抒情的地方?

有。

是哪一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别时的情绪,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生(全体随教师答):

伤。

师(板书“伤”):

一个“伤”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来传达这种“伤”的感情的。

请大家跟我一同找出词中有特定含义的景物。

生:

寒蝉凄切。

寒蝉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秋季。

送别的更具体时间呢?

对长亭晚。

对,是傍晚日暮,地点在“长亭”。

长亭是供送别的人休息的地方,古人讲“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恋人一直送到长亭,依依不舍,时已傍晚,突出依恋之深。

“骤雨初歇”一句,跟“情”有什么关系?

生甲:

作者写秋季之景,“寒蝉凄切”蕴含一种凄凉。

寒蝉自鸣,怎么会有“凄凉”之意呢?

生(齐答):

这是作者赋予的。

好!

这就叫做融情于景。

回到刚才的问题,一场“骤雨初歇”又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未能答出,教师提示)

联系上下文看,上文有送别“长亭”,下文有“都门帐饮”、“兰舟催发”,我们可以感觉到离别的时间是——

越来越近。

“骤雨”的意思是——

很急的雨。

是,很急啊,本来,一场大雨使得一对恋人又赢得一段时间,继续卿卿我我(学生笑)。

然而,雨停了,船家催行了,此时,恋人不愿离别却不能不离别,一个“骤”字写出了离别在即的紧迫。

此时一对恋人的心情能不——“伤!

”(齐答)(板书)。

就要分别了,作者怎样写临别时的情况?

执手相看泪眼。

写得很简洁,只是一个镜头,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白描”。

两个恋人手握着手,互相凝视,眼泪在打转,心情极度悲伤,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所以“竟无语凝噎”。

(教师摹拟“噎”的情状,学生笑)

这种悲伤的情感同学们自己去认真体会一下,也许他们痛哭一场会好得多,但强烈的感情使他们陷入了极度的痛苦,连哭也哭不出来,这里又深一层写出词人的悲伤。

(板书“伤”)

以上是写实,再看后面的虚景。

一个“念”字表明作者要走了,为什么要走?

他要到哪里去?

生(部分):

为了生计,要谋生不得不踏上前路。

什么样的“前路”呢?

看看作者如何写?

“烟波”千里浩淼,“暮霭”深沉浓黑,“楚天”开阔无边,作者的前途是渺茫的,作者的感慨也是无限的。

这些景物增加了忧虑,增加了伤感,路越远,对恋人的思恋就越浓厚越无尽,景与情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些,我们就读懂了宋词特别是婉约派词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生若有所悟,面露喜色,教师乘胜追击)

作者上路,走的是水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想象中的景物,但写得很真实,如在眼前。

如何理解此时此景中诗人的感情呢?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透过这些景物去品味诗人的感情。

我们不妨回放镜头,联系前面的情景,设想诗人此时醒来,已是独自一个,形单影只,只看到几棵杨柳,凉凉的晓风吹着,天上一弯残月,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理解作品的感情要善于进入作品,再现作品中的情景,然后设身处地去体会、感知作者此时此境的心情。

假如你是柳永,此时置身于“杨柳”、“晓风”、“残月”的情景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议论纷纷)

冷落、空虚、孤寂、惆怅。

我读到这里的感受是:

头脑一片空白,心里空荡荡的,若有所失。

看来词中之景字字含情。

再深入一层,作者为什么要写“杨柳岸”、“残月”,不写其他的景物呢?

这是因为古人常常以折柳送别,表达一种思念,“柳”者,“留”也。

再把“晓风残月”与“花好月圆”比照一下,我们就会有所启迪领悟,这些景物还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看来,要很好地去赏析一首诗词,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有关的文化常识。

这里的“柳”、“残月”已是情绪化了的“物”,是思念,是孤寂,是伤感。

我们接着看词中还写了什么景物。

写了,但写得较概括,“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后,恋人早已不在身边,诗人心中有的还是无尽的思念。

“风情”即指男女恋情,“便纵有……与何人说”,有思恋之情却苦于无人可诉说,所以他心中所剩下的还是——

“伤”。

对,还是“伤”(板书),真是一“伤”到底呀。

  四、总结全文,融会贯通

再来认知整体。

这首词的写法注重了两点:

其一是直接抒情,其二是借景抒情。

而后者是这首词的主要抒情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融情于景,以情带景,情景紧紧融汇在一起。

这种情概括起来讲就是“伤”。

“伤”这个字其实很抽象。

回顾全文,我们感觉到秋天的环境更增添了离别的哀伤。

诗人将离别放到一个特定的清秋节和晚暮时刻,渲染一种冷清的气氛,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举手一投足,处处关情,都体现出“伤”。

但“这次第,怎一个‘伤’字了得”。

你可以把所有词典里讲“伤”类的词收集起来,来丰富这个“伤”的内涵,但它还是抽象的,还不如自己再读它几遍,充当一个柳永,置身于那种环境中,再现一幅幅离别的画面,进而体味诗人的心情来得具体、形象、感人。

再者,“伤”字后面还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恋,是情深。

当然,充当一个柳永决不是成为柳永,要善于融入,还要善于跳出,我们学习的是柳永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不能沉湎于那种缠缠绵绵、悲悲戚戚的低沉的情绪之中。

  五、举一反三,留有余地

教师从近年来高考的形势方面分析,强调诗词欣赏的重要,再以语文学科特点入手,将话题引入文章的情。

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人文就是人的情和理。

我们读过的那一首“大江东去”,既有情,也富于理。

词人深受儒家理想的影响,追求功名,但仕途坎坷,功名不就便转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

诗人从庄子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一种安慰。

诗人有一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也有一种消极出世的情怀,这两者既矛盾又统一集于诗人一身,充满了理趣,不只是抒发那种抱负豪情。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好词、好句被人传诵。

如读了《琵琶行》,我们自然会被诗人将自己的沦落和一个琵琶女的遭遇相提比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所感动。

诗中有两句,成为千古绝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了苏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也会为那种深情、那种豁达而喝彩。

那么本词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呢?

这一句太直,是概括,是议论,缺乏形象。

婉约派主张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呢?

生(大部分):

今宵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对,这一句历来最为词评家所赞赏,那么这一句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课后联系诗歌的传统手法及婉约派的词风、艺术技巧自去体会它令人拍案叫绝的高妙。

下课。

[板书设计]

  柳永  屯田员外郎    状难状之景

               达难达之情

        雨 霖 铃

   题材内容       感情基调

             将别 —— 伤

      离别场面

       (实)   临别 —— 伤

离情别绪              

                前路

      设想中的情景—别后 今宵 伤

        (虚)     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