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7603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外朝制度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外朝制度的内容作用,再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同时注意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孟子》中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具有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4.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答案】A

学&

科&

网...学&

网...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5.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说明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6.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

在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B项错误;

唐朝的制度也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故C错误;

唐朝虽然是分权,但是君主专制下的分权,故D项错误。

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法律条文没有做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表明,罗马法对法官是否受理的程序有严格规定,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故A项正确;

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BC项。

所以答案选A。

罗马法是近现代法律的基础。

平常考试重视对罗马法演变历程、原则、内容及其特点的命题考查。

在学习时,一是注意辨析《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联系与区别;

二是注意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的具体案例,理解罗马法的内容、特点及局限性。

8.在17、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

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这说明罗马法

A.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B.推动了拿破仑对外不断扩张

C.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D.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解析】《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法典,而《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这表明了罗马法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未强调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的法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拿破仑对外扩张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并不是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9.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

这表明雅典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可知,伯里克利时期为公民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C项正确。

A项与材料“向一切公民开放”不符,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改革

10.《十二铜表法》规定:

“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解析】从材料中“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可以反映出《十二铜表法》涉及的是私有财产的问题,体现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故A正确。

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

C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材料也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该法通过是在共和国时期。

从高考考查的角度看,要重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1.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

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

12.秦代承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B.中权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

C.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市供以

D.社会结构日益变化与更断

【解析】题干中丞相、中朝、尚书、门下省和中书省都是中央官制,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中央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故B正确;

三省六部的出现是隋朝,完善于唐朝,秦汉时期没有这一制度,魏晋南北朝这一制度雏形出现,故排除A;

大一统出现于秦朝,强化于明清,故排除C;

题干中没有体现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

13.美国国会参议院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否决总统(政府)的提案,国会与政府可以出现重大政治分歧,这表明

A.总统要对国会负责

B.总统无权

C.国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

D.国会拥有最高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参议院可以以多数否决总统的提案,这表明没有政府与过会之间存在制约,这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

A项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而非对国会负责,排除A;

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排除B;

D项国会拥有立法权等权利,排除D。

所以选C

14.近代法国频繁地更换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

A.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B.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解析】国频繁地更换宪法,说明法国的政局极不稳定,也说明共和道路的十分艰难,故A正确。

启蒙思想是在17、18世纪进入到繁盛阶段,故C项错误,封建残余的复辟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仅是宪法更换的其中一个原因,故B和D错误。

法国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此消彼长,其社会根源在于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而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15.华盛顿曾形容当时美国政府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

为解决此问题,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制定联邦宪法

B.掀起独立战争

C.发动南北战争

D.实施“新政”

【解析】材料比喻说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政府的软弱无力,为此要制定宪法确立美国实行联邦制,故A正确;

B是美国建国之前;

C是解决奴隶制问题;

D是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16.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解析】从材料“‘进口’的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故A项正确;

美国建立的是总统共和制,没有世袭的君主,故B项排除;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地位,与国王无关,故C项排除;

D项不存在“‘进口’的国王”,故排除。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口’的国王”;

首先排除美国和德国;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7.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B.国家权力中心均在国家元首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D.内阁均必须对议会负责

【解析】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体现分权与制衡,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国家元首为选举产生只适合美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英国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不在国家元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美国没有内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政府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共和制原则

B.总统制原则

C.分权制原则

D.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联邦政府权力增强,地方州权力减少,这体现了联邦制原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但材料不涉及共和制原则、总统制原则以及分权制原则,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9.1862午,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议会演说中疾呼,“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他所说的“重大问题”,是指

A.建立民主政治

B.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

D.抵制工人运动

【解析】德意志统一之前的主要问题是四分五裂局面,所以完成统一是当前主要问题,故B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是德意志当前主要问题。

20.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

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

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

这主要说明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注意题干信息“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可见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故选D。

AC夸大了和平方式或者暴力斗争的作用。

B不是题干的主旨。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1.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与材料无关;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C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含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22.《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

【解析】“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由此可以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故B项正确;

A项“一无所知”说法错误,更准确的是“知之甚少”;

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故排除;

D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失去人心。

23.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仅仅分析15个省都督的情况,没有涉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

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全国15个省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

故选B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4.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

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

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

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国共合作抗战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八路军是抗战主力,排除A项;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5.“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

……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

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

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

”小说刻画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九一八事变

【解析】根据材料“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

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可以知道该事件与东北三省和日本有关,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与东北三省和日本都无关,故A项错误。

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与日本有关,但是不涉及东北,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族运动,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6.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

“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

”这说明他

A.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B.在为战时工业的内迁积极准备

C.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D.“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

【解析】蒋介石重视四川是有理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说明蒋介石意识到抗日战争艰苦,为了迁都做出铺垫,所以本题选A选项。

B选项只强调了经济方面,C选项曲解了材料含义,D选项错误,1935年红军一部分已经完成了长征。

27.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C.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

【解析】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反映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故D正确;

A历史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客观性,A错误;

B表述错误;

C不符合“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排除C。

28.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国民党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37年7月”,可知日本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日,因此取消对国民党的暴动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C正确。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A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发生在1938年,B错误。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D错误。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本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37年7月”,联系所学知识,排除其他干扰项,得出答案。

29.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

“有的!

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这一会议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

B.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

C.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列宁即席反驳道”、“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所在的当即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的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排除;

C项揭示的是“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不符,排除;

“《四月提纲》指方向”,明确了要夺取全国政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B。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

概况

【名师点睛】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把握到记忆的方法——四句话: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30.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课时,张小明同学为方便记忆,在历史老师的提示下,总结出这样的歌谣:

“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下列对“掘沙皇”、“方向”、“幻想”和“曙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掘沙皇”指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