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7094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力主编》读书笔记 精华版文档格式.docx

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

(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

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

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

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难点不在同,而在异;

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例如,“劝”、“给”、“再”。

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

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

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

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

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

如:

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

绝大部分是连绵字。

连绵字: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

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

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

特指,“析言”。

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

1、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

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转注即引申义。

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为“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

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

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两种情况:

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

字形->

字的本义->

词的本义->

引申义

6、值得注意的情况:

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

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

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

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

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

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

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

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

戴震(互训:

转相为注,互相为训);

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

体不改造,引意相受;

令长是也)。

F、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

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

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

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

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

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

如悬、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

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

暱昵。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

愬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

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

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

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

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

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

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

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

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勇者不惧。

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

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

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

古书上“毋”常写作“無”。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

毋友不如己者。

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

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

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

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

注意:

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

“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

“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具有撇开的作用。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無”:

A、用法: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

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

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

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

虽無有质,谁能间之?

(质,人质。

间,离间)

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

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

没有谁)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

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

“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

“無”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

(形作名)

10、“莫”:

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

“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通论(十)

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如“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

分为如下情况:

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于予与何诛?

(与是疑问语气词)吾谁欺?

欺天乎?

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又谁敢怨?

又谁敢德?

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子归,何以报我?

何由知吾可也?

D、凝固形式:

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奈若何?

(即奈汝何)

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

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反问)艺麻如之何?

(询问)

3、疑问代词

A、“谁”“孰”“何”:

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

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高下)救趙孰与勿救?

(得失)

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这时被修饰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夫子何哂由也?

吾何快于是?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d、联系:

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

孰为夫子?

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

于斯三者何先?

(“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

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

是谁之过与?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状语更为常见。

a、作状语:

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

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天曷不降威?

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

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b、作宾语:

1)“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

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3)“恶”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天下恶乎定?

定于一。

(“恶乎”等于说“于何”)

4、疑问语气词

A、“乎”“诸”:

a、“乎”:

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

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

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

(注意:

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爱之能勿劳乎?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

子其怨我乎?

其恕乎!

无乃不可乎?

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

必也正名乎!

善哉!

技蓋至此乎!

b、“诸”:

“诸”是“之乎”的合音。

“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

a、“与”: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

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

“与”的疑问语气不强。

不能与“乎”互换。

是鲁孔丘与?

然则师愈与?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

是谁之过与?

求之与?

抑与之与?

b、“邪”(耶):

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岁亦无恙耶?

c、“与”和“邪”都能用于反问。

此非以贱为本邪?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C、“哉”:

a、表示反问:

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彼且恶乎待哉?

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

吾何慊乎哉?

(慊,恨。

b、表示感叹:

1)略等于现代的“啊”。

管仲之器小哉!

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贤哉回也!

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

无疑而问的反问。

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变换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

惡用……為哉?

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

因此可以说成“何……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

何厌之有?

(“之”字复指“厌”字)

B、语气词的连用:

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

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

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

“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