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论述题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参考答案】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表现为:
能力水平、能力类型、能力
表现早晚以及能力性别上的差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基本观点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即经典性操
作条件反射的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则是是有机体自发
的行为由于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
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9.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A.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
2.发现学习的特点是()。
A.强调学习的过程B.强调直觉思维
C.强调内部动机D.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
2.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考试过程相当于对信息的____反馈阶段________。
4.苛勒认为主体内部_构造完型_______是学习的实质。
五、名词解释题
1.刺激泛化
2.强化物
3.程序教学
六、简答题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把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哪些环节?
七、论述题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布鲁纳的教学观。
1【.答案】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
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2.【答案】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
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3.【答案】程序教学:
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参考答案】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转化和对知识的评价。
新知识的获得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新知识与原有的
认知结构间建立联系或进行区分,以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意义的过程。
知识的转化
是指对新知识作进一步的分析、概括,用新知识重新建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知识的评
价是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此过程个体可以检查出对新知识的分类是否适当,问题解
决是否正确,新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等,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作出进一步调整。
【参考答案】
(1)教学的目的在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出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B)
A.学习动机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6.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B)。
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C.自我归因D.期待
7.归因理论是从__结果_________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学习需要2.诱因3.习得性无助
简述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1【.答案】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答案】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3.【答案】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
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参考答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途径有: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C)。
A.学生的智力水平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D.学习的方法
12.对认知的认知称为(元认知)
9.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
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的策略是(A)。
A.组织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名词解释题
【答案】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
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
调节。
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
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
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4.【多选题】根据巴甫洛夫的研究,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基本事项有(全选)。
A.无条件刺激B.条件刺激C.无条件反应D.条件反应
7.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
(1)直接的观察学习:
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
(2)抽象性观察学习:
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
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
行为。
(3)创造性观察:
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
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9.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奥苏贝尔认为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5.学生学习“功=力×
距离”,这种学习属于(D)。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3.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7.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D)。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9.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
(l)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
(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因此,答案选D。
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______评价__________三个过程。
3.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2.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3.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1.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
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参考答案】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
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参考答案】
(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
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
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
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
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
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
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4.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
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
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
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包括:
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
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
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
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的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
性的、课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形成相应的知识。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概念获得
个体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是概念获得的典型方式
个体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从他们的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
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
(2)概念同化:
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3.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D)。
A.激发学习兴趣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D.突出概念本质
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第一,名称,即代表概念的词语、
符号。
第二,内涵,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
第三,外延,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
事物(实例)的范围。
2.概念学习有两种形式,概念的教学也有几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A.例——规法B.规——例法
C.规——例——规法D.实物法
E.概括法
概念学习既然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从例子到规则,叫做“例一规法”;
另一种方法是从规则到例子,叫做“规一例法”。
当然,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往往是这两种思路的综合形式“规一例一规法”。
8.所谓______概念______,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9.________命题________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
1.简述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2.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3.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识理解的水平?
1.【参考答案】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2.【参考答案】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3)学习材料的内容。
3.【参考答案】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与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2.在操作形式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一体化称为()。
A.原型内化B.操作整合C.操作熟练D.原型定向
操作整合的内涵
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
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
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5.为了更好地形成心智技能,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晰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种学习属于
(A)。
A.原型定向B.原型模型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原型定向为了让学生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有什么特点?
2.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五、论述题
运用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有效
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参考答案】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具有
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
属于动作经验,不
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
的习惯动作。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
三阶段论。
(l)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
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
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
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
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为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联系实际说明)
三、名词解释题
1.高原现象
2.并列组合学习
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
1.【答案】高原现象:
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
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
打破框架才有一个新的飞跃。
2.【答案】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
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
列组合学习
1.功能固着
2.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试述教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答案】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
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2.【答案】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
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
促进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
路,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①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②注重练习的内容,
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认同
1.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有哪些?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简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基本操作程序。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认知失调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
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规定、原则。
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1.教学设计
2.问题行为
3.教学策略
1.【答案】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
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2.【答案】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
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3.【答案】教学策略指教师所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
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1.心理健康
2.系统脱敏法
1.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哪些?
2.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有哪些?
1.【答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
状态。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
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
2.【答案】系统脱敏法: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
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