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5424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风沙地貌文档格式.docx

起沙风速(m/s)

4.0

5.6

6.7

7.1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

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

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

当风速为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风沙流中含沙量不仅随高度变化,也随风速而变化,当风速显著超过起沙风速后,风沙流中的含沙量急剧增加。

风速愈大,在地表10cm内含沙量的绝对值也愈大。

二、风沙作用

(一)风沙侵蚀作用

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蚀和磨蚀作用,统称风沙的侵蚀作用。

1.吹蚀作用

风吹过地表时,产生紊流,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称为吹蚀作用。

风的吹蚀能力,与地表物质粒径的起沙风速大小直接有关。

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愈大,吹蚀能力愈强,一般组成地表的颗粒愈小,愈松散、干燥,要求的起沙风速较小,受到的吹蚀愈强烈。

2.磨蚀作用

风沙紧贴地面迁移时,沙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的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迎风面的岩壁、特别是砂岩,由于风沙流钻进孔隙之中,不断旋磨,可能形成口小内大的风蚀穴。

由于风沙流中的沙粒集中分布在距离地面30cm之内,所以沙漠区的电线杆下部可因磨蚀而折断。

(二)风沙的搬运作用

地表松散的碎屑物,不断随风力强弱、粒径大小和质量轻重,由源地通过悬移(悬浮)、跃移(跳跃)和蠕移(推移)等方式转移到别处的作用,称为风沙搬运作用。

1.悬移

轻细的沙粒,在气流的紊动漩涡上举例力的作用下,使沉速小于上举力的沙粒随气流运移到较远距离。

风速愈大,能悬移的粒径就大些,含量也会增多。

风速是在变化的,当风速减小后,悬移质中较大的粒径就容易沉降到地表上来,而粒径小于0.05mm的粉沙和尘土,因为体积细小,质量轻微,一旦悬浮后就不容易沉降,而随空气运离源地,甚至在2000km以外才沉落。

2.跃移

地面沙粒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发生滚动、跳跃。

当地面是卵石时,沙粒反弹较高;

当地面是沙粒时,沙粒插入沙粒之间,形成一个小孔穴,能量消耗,但同时把附近一、二个颗粒冲击跃起;

当地面是粉沙时,沙粒就埋进粉沙中,使粉沙粒扰动扬起,产生扬尘作用。

在风速较高的情况下,跃移物质离开地面时的向上初速度大,上升高度大,受风力作用的机会多;

对地面冲击的速度也大,因而使另一些颗粒被打散抛入空中的运动也更为强烈。

3.蠕移

蠕移是一些跃移运动的沙粒在将来时对地面不断冲击,使地表较大沙粒受到冲击后产生的缓缓向前移动。

在低风速时,滚动距离只有几毫米,但在风速增加时,滚动的距离就大了,而且有较多的沙粒滚动;

高风速时,整个地表一一层沙粒都在缓慢向前蠕动。

高速运动的沙粒,通过冲击方式可以推动6倍于它的直径或200于它的重量的表层沙粒运动,所以蠕移质比跃移质沙粒为大,但蠕移的速度较小,一般不到2.5cm/s。

而跃移质的速度快,一般可达数十到数百厘米每秒。

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搬运的方式,以跃移为主(其含量约为70-80%),蠕移次之(约为20%),悬移很少(一般不超过10%)。

对某一粒径的沙粒来说,随着风速的增大,可以从蠕移转化为跃移,从跃移转化为悬移,反之,也是一样。

(三)风沙的堆积作用

1.沉降堆积

在气流中悬浮运行的沙粒,由于风速减弱,当沉速大于紊流漩涡的垂直风速时,就要降落堆积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

沙粒的粒径愈大,其沉速愈大,粒径愈小,沉速愈小。

2.遇阻堆积

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阻,使沙粒堆积起来,称遇阻堆积。

风沙流因遇障阻发生减速,而把部分沙粒卸积下来;

也可能全部越过(或部分)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在障碍物的背风坡形成涡流。

第二节风沙地貌

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中,相应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一、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只限于距地表的较低高度内,所以风蚀地貌在接近地面处最为明显。

其主要的类型有:

(一)风棱石与石窝(风蚀壁龛)

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

在干旱区,某些地势较高的基岩或山麓地带,主要由于强劲的风力,地表大量碎屑被吹蚀而去,使基岩裸露或留下具有各种棱面麻坑的风棱石和石块,并且植物稀少,景色荒凉,形成砾漠(戈壁)。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

大的深达10-25cm,口径达20cm。

由的分散,有的群集,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

其成因主要是由于阳光强烈照射,使岩壁增热,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膨胀;

再加上矿物间颗粒间的热力差别风化,经风吹蚀使岩石表面差别风化,经风吹蚀使岩石表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

然后风沙就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甚至成为较大的洞穴,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发育。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

它可单独挺立,也有成群分布,故大小高低不一。

(三)雅丹

在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有些雅丹地形的沟深度可达十余米,长度由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经长期风蚀后,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留下来的小块原始地面成为风蚀残丘。

它的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较多,亦有成尖峰状的,高度在10-30m不等。

(四)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风蚀洼地。

它们多呈椭圆形,自地面向下凹进很深。

洼地的背风壁较陡,常达30°

以上。

(五)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干旱地区,偶有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冲沟再经过长期风蚀作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

崎岖蜿蜒,宽窄不一,沿主要风向延伸,长达数十公里。

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后,风蚀谷扩宽,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成丘,称为风蚀残丘。

(六)风蚀城堡

在产状近似水平的基岩裸露的地形隆起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不发育,在长期劲风的风蚀作用下,被分隔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树立在平地上,称为风蚀城堡或风城。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西南就有典型的风城。

二、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沙、粉尘和沙土等)在一定条件下沉积成的地貌

(一)沙波纹

沙波纹是沙地和沙丘表面呈波状起伏的微地貌。

其排列方向与风向垂直。

沙波纹主要是颗粒大小不等的沙面,经风的作用,产生颗粒的分异,某一段被带走的多于带来的沙粒,这样就形成微小凹凸不平的沙面或小洼地。

同时跃移质下降时对沙面的冲击,在洼地的背风面(AB)稀,在迎风面(BC)密,即受冲击力强,这样迎风沙粒外移率大,促进原洼地进一步发展。

当C点带来的沙粒多于被带走的而不断加高时,CD就成为背风坡,而迎风坡同样会变为第二个洼地。

这样反复进行,就形成有规则的沙波纹。

(二)沙堆

沙堆是风沙流遇到了障碍物(植被或地形变化时),就在背风面产生涡流,消耗气流的能量,引起风速的减小,在背风面沙粒就发生沉积,成为沙堆。

相邻两个沙波纹的脊线间距,一般为20-30cm沙堆形成后,自身变成风沙流更大的障碍,使沙粒堆积得更多。

在沙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在强风的作用下,沙堆会不断的扩大,形成盾状沙堆。

沙粒沿迎风坡跳跃,滚动前进,比较粗大的在顶部停积,一部分被运移到背风坡。

若风沙流的输沙率通过沙堆前大于通过后,沙堆就不断增高变大,发展为新月形沙丘。

当风沙流的沙源不断丰富,水分条件又好,地面生长植物(常常是不连续的草丛和灌丛)时,便堆积成各种不同现状的草丛或灌木沙堆。

常见的有红柳沙堆、白茨沙堆等。

它们在平面上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三)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

它的高度不等,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30米。

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坡称迎风坡,坡形微凸而缓,坡度一般在10-20º

之间;

相反的一坡称背风坡,或叫落沙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在28º

-33º

左右,有时达36º

背风坡的坡度大小和不同粒径沙粒的休止角有关。

在新月形沙丘背风坡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成为新月形沙丘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

在迎风坡与背风坡连接的地方,形成弧形的脊,称为新月形沙丘脊。

单个新月形沙丘多分布在荒漠边缘地区,有时沙质海滨地带也有分布。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是从饼状沙堆到盾形沙丘再到雏形星月形沙丘演化而来的。

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

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的后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b)。

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的后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c)。

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的漩涡,使原有的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的沙流,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堆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响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d)。

(四)抛物线沙丘

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即沙丘两翼指向来风风向,迎风坡平缓而凹进,背风坡陡急呈弧形凸出,平面图形好像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沙丘的形成植物起了很大作用。

如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面,沙丘两侧边缘植物一般生长良好,从而阻碍了沙丘的移动,沙丘中没有被植物固定的部分,在风力作用下继续前移,最终形成弧形的抛物线沙丘,高度一般为2-8米。

(五)横向新月形沙丘链

在沙源供应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它们与风向成垂直分布,故称为横向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10-30m,长达几百米至几千米。

(六)新月形沙垄和纵向沙垄

在两种风向呈锐角斜交的情况下,新月形沙丘的一翼延伸很长,而另一翼相对退缩成小钩状的新月形沙垄。

其形成过程如下:

a最初的新月形沙丘

b从新的风向(s)吹来的暴风可能造成的后果,迎风A翼顺新风向前进,同时因为有大量新沙沉积,所以A翼日益增大。

如果这样的风延续不断,新月形沙丘就会沿着s轴形成一个新的对称的形式,即B翼即将日渐萎缩,一个新翼则在B店出现。

c风向又转为g时,新月形沙丘迎风面恢复原先对称形式。

但在背风面上,肥大的A翼又会沿g的方向伸长,若A翼已经延长到超出稳定的极限,则在风力g的作用下,受沙丘体掩护作用也比较小,风力作用将使其高度降低,并向下方延伸,形成一条低矮的沙舌/

d经过g封和s风长期作用后,A翼逐渐向s风向延长,当达到D点时,翼尖D可以在两种不同的风情下得到沙粒的补给,所以它比后面的连接臂部成长得更快,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新月形沙丘。

e按照上述过程继续不断地重演,最后形成新月形沙垄。

新月形沙垄进一步发展,往往使尾部的新月形沙丘形态变的不明显,甚至消失,仅遗留下由一翼延伸所成的沙垄。

(七)复合纵向沙垄

走向与主风向平行,或成小于30º

的交角。

其特征是沙垄表面叠置着许多新月形沙丘链或复合新月形沙丘链,这种沙垄称复合纵向沙垄。

(八)金字塔沙丘

棱面明显,每一棱面往往代表一种风向。

成角锥体状的沙丘。

它具有三角形的斜面(坡度一般在25º

-30º

左右)、尖的沙顶和狭窄的棱脊线,丘体高大,一般50-100米。

有时其形状象海星,故又称为星形沙丘。

金字塔沙丘是在多风向,而且风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特别是主风向向前流动时,遇到山势阻碍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发生干扰时最易产生。

(九)穹状沙丘

这是一个主风向和多个次风向的风力作用下,形成穹状沙丘,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

第三节荒漠的类型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干旱荒漠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

一是南北纬15-35度之间的亚热带,二是温带的内陆地区。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一、岩漠

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其特点是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结果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二、砾漠

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

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洪积、冲积和冰积等)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的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

砾漠中的岩石在风所挟带的沙粒末世下,便形成风棱石。

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深褐色的鉄锰化合物,称为荒漠岩漆,这是由于砾石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沉淀在砾石表面而形成的一层深色薄膜。

三、沙漠

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

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荒漠中沙漠面积最大,中国沙漠面积约63.7万平方千米。

沙漠中的沙粒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河流、湖泊和洪积扇的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或风化残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

四、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盆地的中心。

它是由洪流从山区搬运来的细土物质淤积干涸而成。

泥漠地面平坦,常发育龟裂纹、植物稀少,地表裸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