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2519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方剂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方剂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方剂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方剂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教案.docx

《方剂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教案.docx

方剂学教案

总论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方剂学 使用教材:

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讲授内容:

总论(含绪言)教学时数:

4学时

授课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式

授课班种:

(中医类本科班)授课时间:

授课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方剂学总论内容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熟悉掌握下列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各论部分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1、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发展史及历代方剂学著作的成就,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八法”的运用。

4、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

5、方剂的组成变化及具体运用

6、方剂的煎服方法。

二、教学分级要求

1、掌握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2、了解方剂学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3、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4、掌握治法的概念及常用治疗大法-“八法”。

5、了解历代方剂的分类法及意义。

6、掌握方剂的组成目的。

7、掌握方剂组成原则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8、掌握方剂变化的依据,方式及意义。

9、了解剂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10、熟悉汤剂的煎法与方剂的服法、禁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方剂学的内容、性质及在中医领域中的地位、特点重要性。

2、方剂学发展简史,历代方剂代表性著作的成就、意义。

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方剂学、方剂、治法、八法、“七方”、“十剂”的涵义。

5、方剂的组成目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尤其反佐药的意义。

6、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方式及方例说明。

7、常用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特点及运用。

8、用量的古今折算方法。

总论教案续页

【课堂教学与安排】

【第一节】第一章绪论

1、方剂学及方剂的概念(10分钟)

2、方剂的起源与发展(20分钟)

·要点:

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10分钟)

【第二节】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1、方剂与治法(25分钟)

·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八法”

2、方剂的分类(15分钟)

【第三节】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药物配伍(10分钟)

·.配伍的概念:

·组成方剂的目的:

·药物配伍的形式:

2、方剂的组成(30分钟)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方的结构—君、臣、佐、使药

·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

【第四节】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1、方剂的变化(25分钟)

·方剂变化的原因:

·方剂变化的形式

2、方剂的使用方法(13分钟)

·常用剂型简介

·汤剂制备

·服药方法

3、复习思考题(2分钟)

(1)试述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地位。

(2)试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论》在方剂学发展史中影响及成就。

(3)方剂与治法有何关系?

(4)试述“八法”的含义及适应范围。

(5)何谓“七方”?

(6)试简述组成方剂的目的?

(7)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

试分述君、臣、佐、使药的涵义。

(8)运用方剂时为何要变法?

方剂变化的方式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之。

解表剂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方剂学 使用教材:

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讲授内容:

解表剂教学时数:

6学时

授课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式

授课班种:

(中医类本科班)授课时间:

授课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常用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特点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解表剂的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解表类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

二、教学分级要求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方剂:

桑菊饮。

4.了解方剂:

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主要症状及其病机。

麻黄汤中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的意义。

2.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主要症状及病机。

桂枝汤中桂枝-白芍、桂枝-甘草、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的配伍作用。

3.如何理解“营卫不和”?

桂枝汤如果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的。

4.小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及病机特点。

方中细辛、干姜配伍五味子的意义。

5.小青龙汤在有表邪及内饮的情况下,为何使用酸敛的五味子、白芍药。

6.银翘散的组方配伍特点。

该方为辛凉解表剂,为何又配伍辛温的荆芥?

何谓“制性存用”?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与麻黄的用量比例及配伍意义。

8.如何理解败毒散主治证的“毒”与“虚”?

人参在方中的作用特点。

9.理解“逆流挽舟法”的涵义以及其代表方。

 

解表剂教案续页

【课堂教学与安排】

【第一节】[引入]

1、解表剂概述─概念、分类、适应病证及使用注意。

(5分钟)

·强调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及虚人外感证不同;其治法、选方亦均异。

2、麻黄汤(25分钟)

·麻黄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麻黄汤的组方配伍特点(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的作用)。

·麻黄汤的运用,使用禁忌,加减方。

【第二节】

1、桂枝汤(30分钟)

·桂枝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解释“营卫不和”及“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的组方配伍特点(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

·桂枝汤的运用,常用加减方。

2、桂枝汤与麻黄汤功用、主治的比较。

(5分钟)

3、病例分析(5分钟)

【第三节】

1、九味羌活汤(20分钟)

·九味羌活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九味羌活汤的组方配伍特点(配生地、黄芩的道理)。

·九味羌活汤的运用。

2、小青龙汤(20分钟)

·小青龙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小青龙汤组方配伍特点。

·提问:

小青龙汤的有何配伍特点?

(学生回答)

·小青龙汤的运用。

【第四节】

1、银翘散(25分钟)

·银翘散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银翘散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提问:

银翘散为辛凉解表剂,为什么还配伍辛温之荆芥?

·病例分析

2、.桑菊饮(15分钟)

·桑菊饮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桑菊饮的组方原则,运用。

·提问:

桑菊饮与银翘散功效、主治的比较。

【第五节】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5分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提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与麻黄配伍意义是什么?

2、败毒散

·败毒散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5分钟)

【第六节】(40分钟)

1、败毒散(续)(20分钟)

·败毒散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解释什么叫“逆流挽舟”法。

·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功效、主治的比较。

2、解表剂小结(18分钟)

3、复习思考题(2分钟)

(1)麻黄汤与桂枝汤均为辛温解表剂,其功效与主治有何不同?

(2)桂枝汤主治表虚自汗,方中为何又用桂枝、生姜发汗呢?

(3)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什么用辛温解表的荆芥?

(4)如何理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

(5)败毒散中应用人参有何意义?

何谓“逆流挽舟”法?

泻下剂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方剂学 使用教材:

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讲授内容:

泻下剂教学时数:

4学时

授课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式

授课班种:

(中医类本科班)授课时间:

授课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常用泻下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特点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泻下剂的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泻下类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

二、教学分级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

2.掌握方剂:

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3.熟悉方剂:

济川煎、黄龙汤。

4.了解方剂:

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舟车丸。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四大症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2.热结旁流与虚寒泄泻的辨别要点。

3.大承气汤中厚朴用量倍于大黄,但为何仍以大黄为君药?

4.理解“热结旁流”、“釜底抽薪”及“急下存阴”的涵义。

5.温脾汤中如何通过药物配伍来体现温下的作用。

6.理解脾约证的病机;以及脾津不足与胃肠燥热的关系。

7.理解济川煎药物配伍中有补有泄,有升有降的道理。

8.十枣汤用“大枣”的道理。

 

泻下剂教案续页

【课堂教学与安排】

【第一节】[引入]

1、泻下剂的概念、分类、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15分钟)

2、大承气汤(25分钟)

·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大承气汤的组成配伍特点运用。

·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法的分析。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比较。

【第二节】

1、温脾汤(15分钟)

·温脾汤主治证、病机分析。

·温脾汤的组方配伍特点(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与运用。

·提问及病例分析。

(5分钟)

2、济川煎(20分钟)

·济川煎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济川煎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第三节】

1、麻子仁丸(20分钟)

·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麻子仁丸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对“脾约证”的解释。

·提问或病例分析。

(5分钟)

2、十枣汤(15分钟)

·十枣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十枣汤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十枣汤的使用注意。

【第四节】

1、黄龙汤(20分钟)

·黄龙汤的主治病证,病机分析。

·黄龙汤的组方配伍特点,运用。

2、提问及病例分析。

(8分钟)

3、泻下剂的归纳总结。

(10分钟)

4、复习思考题。

(2分钟)

(1)如何理解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所体现的“通因通用”法?

(2)理解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主治的异同点?

(3)何谓“釜底抽薪”?

(4)使用十枣汤时应注意什么?

(5)试述济川煎的功效、主治;方中用升麻的意义何在?

和解剂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方剂学 使用教材:

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讲授内容:

和解剂教学时数:

4学时

授课形式:

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式

授课班种:

(中医类本科班)授课时间:

授课人: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常用和解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特点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和解剂的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和解类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

二、教学分级要求

1、熟悉和解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方剂: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熟悉方剂:

痛泻要方。

4、了解方剂:

达原饮、当归芍药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解剂的分类与适应证、使用注意。

2、小柴胡汤的组成原则。

3、蒿芩清胆汤的组成原则。

4、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功效、主治的异同。

5、四逆散主治“四逆”的病机,主治证候特点。

6、逍遥散体现的治法,药物配伍意义。

7、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原则;方中为什么寒热药并用?

如何体现辛开苦降法?

8、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的配伍意义;少阳证的治法及特点。

9、逍遥散中配伍当归、白芍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