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Word下载.docx
《浅谈政治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政治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
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
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
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
主角"
到"
配角"
的角色转换。
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
秧田型"
变化为"
圆桌型"
、"
马蹄型"
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
物理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
练"
字,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就是"
讲练法"
。
为了做到以练为主,以讲助练,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
练--讲--练"
,这是因为采用"
,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由于缺少了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即"
的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是"
停留在记忆或初步的理解"
的水平。
有了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变,促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从另一层面看,更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
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
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
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
“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
因学施教"
,以"
教"
导"
学"
,实现四个转变:
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
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
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
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优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
评价权"
交给学生,用"
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为什么?
"
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
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
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4.时间的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
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
听客"
和"
看客"
,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
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
讲堂"
变成"
学堂"
,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
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
字上下功夫,在"
精"
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
转到"
的方面,从教学生"
学会"
,转移到教学生"
会学"
,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五、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
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
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
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
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
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
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
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河龙中心学校吴光明
摘要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追求创新的历史。
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任务,它不仅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更是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关键词:
创新;
创新意义;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前言
“诺贝尔奖”诞生一百余年来,我们中国本土科学家从未得此殊荣,我们的教育模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的课堂没有活跃的气氛,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家口若悬河地讲,下面的学生却静如一潭死水。
这种“千人一面,万口一腔”的“同化”教育模式,抹杀了一代代的创新天才。
无怪有人说:
中国的应试制度不革新,永世也培育不出“诺贝尔奖”科学家。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曾为我们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中国的教育如果不朝着培养“创新型”的新一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仍将无缘。
江泽民同志曾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国家提出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道上,数学应该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文结合本人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当前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在素质教育中谈数学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是潜力的发掘,是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水平;
另一个是教育,而创造性教育的水平是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航天航空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卫星升空,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将受到威胁。
于是美国立即改变其科技状态,大力开展对创造问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最终,美国很快在科技上赶超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其主要功劳应归于创新教育。
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其教育国策而得以全面实施,使其很快就成为第二经济强国。
现在世界普遍国家都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
数学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已成为的一个新的教育热点。
数学作为培养人们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数学是人类悟性的自由产物。
进入人类发展以来,数学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人的自由思想的大海中不断成长、壮大。
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是数学创造,也正是人类不断地创造推动着数学的发展:
如牛顿通过对运动状态的观察,建立了“微积分”;
欧拉对“七桥连接”问题的精练抽象,启发了现代网络理论;
高斯的灵感,带来了一种妙算;
爱因斯坦的超人认识,重新描述了宇宙。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数学可以在启发学生重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构建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
数学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局限,解决别人的问题往往只能让学生应用书本知识去完成任务,如果能通过自己去幻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个人的独创性活动,并将已知数学知识调整变更为其他数学问题,从而让数学能更充分地用于社会生活、生产。
这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二、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精神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数学教育演变成了一种训练。
在成绩第一的指挥棒的引领下,课堂中要求服从,训练中强调模仿,操作中要求规范,解题要求格式化,答案讲究唯一。
久而久之,学生接受训练就成了一种习惯。
“精讲多练”成为一种经典手段,这种形式的训练式教学,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制约,创新思维受到扼杀。
当前的中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普遍处于创新精神的缺乏状态,这主要体现为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没有创新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纠错教育,由于教师、学生、家长仍摆脱不了高考只要试卷成绩的限制,所以总希望孩子完美,于是就总是挑错,好像把孩子的错都纠正了,孩子就完美了,能上大学了。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均以成绩为目标,不敢就某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怕活跃了学生的思想,而误了正常的学业。
这样做把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都给扼杀了。
这种严重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式让学生怎么能有创新思维?
而学生在教师这种教育方式下,也就都成了成绩的奴隶:
学习上形成思维定势,对问题缺乏敏感性。
有这么一个笑话:
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空4师某部出征前举行誓师大会,朱德、刘亚楼等领导同志亲亲临大会。
该部队一位领导讲话完毕,为鼓舞士气,特意站起来向台下喊道:
“大家有决心没有?
”台下官兵群情激昂,齐声高喊:
“有!
”“有信心没有?
”“有!
”“有孬种没有?
”台下官兵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
“有!
”话一出口,台上台下一片哄笑,连朱老总和刘亚楼等领导同志也笑出了声。
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是等着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教给方法,他们就按着这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没有自主去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记得去年我接手现在的九年级,在学习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一章的第一节有关函数的性质时,在讲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基本性质后,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比较、归纳出:
、
、以及
这几种二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结果班级52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是用计算还是去画图,只能等着老师讲解,连最基本的想象都没有。
现在农村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如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在2000年对31个省、市一万多名大、中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那样,在学习上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成了数学学习中的普遍现象。
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教师应从传统的教育的方式中跳出来,具备全新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自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上,能够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要能够高效地驾驭教材,把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的“学”上来,让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的一次练习活动中,有道方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得到
,但立即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指出
不行。
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得出这个方程无解,继而又提出:
“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从而再一次掀起学生的思考争议。
实践证明给予学生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让他们开展自我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信心,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求他新知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书本中只给出了证明勾股定理的两种方法:
中国的和希腊的。
其实它的证明有许多方法,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
1940年曾过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
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
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你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有关的资料,看看你能理解几种证明方法。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合适的机会让学生经常感受成功的喜悦,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
在初三总复习中,复习图形的变换时,利用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位似等等,举行一次几何图形设计大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
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
综合就孕育着创造。
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
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追因求果地进行质疑,要经常追问数学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
数学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
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
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过类似的现象,但由于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四)形成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
实施阶段——分析、推理、运算、表述;
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能力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例如进行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
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能力。
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能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创新氛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数学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04
2、万安教育网.感悟数学,培养创新能力,2007-7-27
3、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08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河龙中学张春水
数学课堂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的教学技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一、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提问不能尽留于表面,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许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
也有老师问题提出后,学生刚刚回答,教师就接话茬一讲到底,让学生无法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去,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更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习惯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可不可以”此类单调的问题,让不少学生惰于思考。
长此下去,会阻碍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因此,一个好的提问,对于老师在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注意点
小雨
小明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常说:
“学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能推进学生的求知欲。
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