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绽放创新之花Word文件下载.docx
《让数学课堂绽放创新之花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数学课堂绽放创新之花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和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非常强调学生“havea
try”(试一试)。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
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
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
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
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2.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
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
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⒊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
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进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写道:
“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
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要从基本的创新习惯的培养入手。
(一)创新习惯的内容
1.
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
48可以看作20×
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
“48看作50后,21×
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
”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戈登·
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
“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要呵护他们稚嫩的发现,给他们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思考: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边思考边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的学生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
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
“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
为什么?
”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生说: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
”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
“比的问题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
0的。
”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如:
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
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
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
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
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4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4类题目。
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
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好题的偏向。
从长期效应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
(二)创新兴趣的培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⒈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⒉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
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haveatry”(试一试)。
引导学生不怕失败,勇敢创新。
⒊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⒋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
”有一个现在流行的说法:
当黑板上出现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是包罗万象的有说像苹果,有说像月亮,还有脸蛋;
小学的孩子答案明显的少了,但仍很丰富;
中学生只会说数字0或英文o;
大学生哈哈一笑不屑一答;
而成年人故作思考状,谁也不会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如此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当答案趋于一致时,再也见不到创新的火花闪亮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出现是维持学生积极创造力的源泉,保持一种本原的探索未知的理想。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资料:
⒈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25
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推进学习数学素
质教育》张卫国
《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1-2期。
⒊《小学数学教师》2003.6
⒋《江苏教育》2004
.2
⒌《上海教育》
2004.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
43] 进入论坛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一项新的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而中,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
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
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
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
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
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
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
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等问题。
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
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
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
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
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
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
(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
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
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
(1)化成小数比较。
(2)用折纸比较。
(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
(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
(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第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第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手脑并用。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
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
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
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
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
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
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三)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
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理就没底。
要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9х37+9х63=9х(
+
);
(100+2)х43=100х43+(
х
)。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变式1:
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
变式2:
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
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的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认为:
“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
”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
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为使学生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千米”这些单位,可把它们进行比较,使之明确,它们一个单位分别是边长“1厘米”、“1分米”……“1千米”的正方形。
最后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以巩固。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因此,凡更好使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
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
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
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
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
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
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上述几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的主体部分,而且它们的发展是相互依赖、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提高了。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49:
52] 进入论坛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河
河南陕县实验小学
王二甫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呢?
下面简单地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开课前先让学生猜两个谜语。
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个谜底同学们猜了好久才猜出来了是草莓(草没),然后接着又说一个谜“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个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是杨莓(羊没),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
为什么第一个谜语猜了好久才猜出了,而第二个老师一说出来同学们就都猜到了。
经过这个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
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
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