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261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成庄中学教师第二学期政治学习内容及要求Word格式.docx

2011年3月14日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之:

教师要拥有精神空间

 

有一个事实在全世界大致相同:

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

教师在恭贺新禧时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说实话,教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

有许多条规定都限制了教师的发财,因此,教师的工资一般都仅略高于民众的平均收入。

这样的限制使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

这就将教师的工作目的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了。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这使得这一行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获取胜。

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善、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增加的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地敲打着教师的身心。

  但教育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呢?

一定有的,否则教育的继承性将会受到质疑,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生之于“旧”,现在的教育从旧的教育中来,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古老而永恒的东西,使教育成为教育而不变异为其他东西。

因此,学校大楼可以现代化,设施可以现代化,思想可以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而教育的目的与本质依然如故。

  那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无机世界的机器或其他生物体的东西。

人区别于无机世界和其他生物体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着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

构成精神世界的品质不仅使人与其他物种终于区分开来,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显著差异,人便有了精神上的贵族与乞丐之分。

  现代化的一个标准就是人的一部分技能被机器替代的程度,如人的行走因为机器而加速,人对知识的记忆因为电脑而成为多余,甚至人的一部分思维,如运算也被机器承担下来。

现代化是人类的福音,但机器的过度使用已经侵害到“人性”领地,如人的情感因为过于舒适的生活境况而被磨平,现代人的麻木与冷漠,人的个性因为时尚追求而丧失,便是人为现代化付出的代价之一,商业的霸权使人自觉成为奴仆。

一旦“人性”的本源——人作为生物的基本习性受到损害,那么人所主宰的世界也将不得不受到毁灭性打击,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是现代化的报应,而人的生物性也受到同样的报应,那实在是人的悲剧性结局。

  因此,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把而体现出来的。

但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现代化的统计方式——量化几乎使学校与教师的独有价值受到打击,尽管谁都知道精神的难以度量,但数字已统治了这个世界,学校也在魔掌之下。

愈是如此,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

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功底又是以精神底子作为基础的。

这样的话,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2011年3月28日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所谓看破红尘,以为这个世界已无法拯救,人本身也无法自救,这是个悲剧性结局的世界。

持这种观念的人多半消极厌世,希望早日结束世俗的噩梦,能进入极乐的天堂。

刚过去的1999年染上世界末的恐慌,便是因为这样一种悲观主义哲学无意识渗入人心而造成的。

第二种哲学是现世的,拥有此类人生观的人十分珍惜上帝的赐予,享受一切注定,包括苦难与挫折,对来世不存什么奢望,在并不算漫长的一生中,活过了,爱过了,痛过了,感动过了,便觉得死而无憾。

  当然更多的中国人没有哲学,他们趋利弊害,害怕苦难,追求快乐,恰巧现代化的进程为这群人提供了足够多的东西,他们便将自己迷失在了许多无聊的活动之中,甚至从来也不会有空闲自问:

我是谁?

我在哪里?

我该怎么活着?

我将到哪里去?

因此,普遍缺“钙”的中国人,应该将哲学作为滋补品。

  有了哲学,便是想清楚了那些作为人的根本问题,然后坚定地信仰这种哲学,才会细细地品味造物主所有的恩赐。

首先是品味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那么美好,使每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流连忘返。

吃的、喝的、听的、看的等等一切自然之物都值得留恋。

所以会享受生活的人,每到享受的时候,神情总是非常专注。

  人类的伟大还在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

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东西。

对自然物进行吸纳、再造、改造、提炼、概括、渲染、提升、强化之后,人从人造的景观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精神产品甚至改造了人,以及人的精神品质。

人类物质文明的丰富提高了精神产品的质量,还降低了这些产品的价格,使人人拥有也许在过去只有贵族才拥有的东西。

然而可悲的是,精神产品的普及却不能激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取用。

在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精神产品的媚俗势不可挡,快餐文化主宰了精神世界,反而降低了精神品质,也使现代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下降。

“上帝”和人都在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人却不知珍视。

  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

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受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即使在丑恶与黑暗的年代里,人的内心世界依旧天然地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期盼。

  教师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所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祈愿,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糟踏了造化的赐予。

  一个现世的人,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

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2011年4月11日

要自我启蒙

  我们身处现代化过程中,从事着现代化的教育,培养着现代的孩子,教师要首先做一个现代人。

这里说的“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和思想观念,因为我们还都不是现代人,还没有真正地具备现代心理和思想观念,所以教师也要有一个“化”的过程,叫做“人的现代化”。

  在要成为现代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现代化”作一些了解。

我们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完整地理解现代化很重要。

现代化即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

我们一般理解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的经济现代化。

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性的思想和观念的因子,并且,甚至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子还与现代性相悖。

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有一个严重问题:

在物质层面上求变的欲望强烈,而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却是非常保守,似乎物质、制度和观念总不能协调,尤其是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将现代性赋予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的运动,史称“启蒙”。

什么是启蒙?

康德在1784年的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一书中写道: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它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也就是去除“蒙蔽”在“真实人性”之上的一切巫术、迷信、假权威、盲目的偶像崇拜、僵死的教条等,因为正是这些东西,蒙蔽了人们的认识,压抑了人们的正常合理的俗望。

  使人恢复理发是启蒙的任务。

一个现代人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克服了无知、愚昧、轻信和偏见,他们追求现实的、现世的幸福,因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性;

他们的一生是为认识自我,把握并完善、超越自我,从而得以自我解救和自我创造;

他们需要正义的国家和法律,来保障个人在不妨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结合。

  在理性照亮人类的时候,下列词语值得我们咀嚼:

“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个性解放”、“宽容”、“怀疑”、“自主”、“独立”、“天赋人权”、“契约精神”、“法治”、“效率”、“潜能开发”、“发展进步”、“竞争与合作”等等。

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罕见的,传统中国人的“真实人性”被长期抑制,一是儒学中的道德论理秩序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物欲的抑制,被鲁迅先生称为“吃人”,吃掉的是人性,滋生的是恶与虚伪;

二是严密的专制制度和宝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制度和结构实现了“大一统”和“超稳定社会”,却扼杀了人,扼杀了人最可宝贵的创造力。

  现代人的风采,绝不在追逐物质性的所谓“现代时尚”,而是努力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并让自己真实的人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样看来,现代化主要就是一个去除蒙昧的过程,也是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尤其是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潜质,自信地面对和拥抱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自己幸福的梦想。

“人的现代化”过程,既是价值观、世界观转变的过程,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人生使命。

老师们,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1年4月25日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如今难得听到学校管理者赞美教师,是因为管理者就是“查毛病”的人,越是严格要求的管理者,就越得查毛病,查了毛病自然就得批评人了,哪里还有什么赞美?

管理者如果老赞美教师,他也有顾虑,顾虑可能还真不少:

  ⒈教师受了赞美会不会忘乎所以,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了?

尤其是年轻同志更是轻易赞美不得,他们才工作几年?

赞美多了容易翘尾巴,妨碍了他们进步。

  ⒉被赞美的教师可能心里挺高兴的,而那些没被赞美的教师或许会有想法了:

是不是领导对他们格外宠爱?

会不会他们与领导关系特殊?

不赞美我是不是对我有看法?

  ⒊可能被赞美的人也并不痛快,因为领导赞美完了,他还得面对同事异样的眼神,所以索性恳求领导千万别赞美我,让我太太平平、平平安安、平平凡凡着吧!

  不过管理者还是会赞美教师的,因为赞美毕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是因为不太讨好而不被常用。

可教师赞美领导则显得稀奇古怪得多了,在“老百性”看来,领导干部工作表现好,那是他们应该的,要赞美也是由领导的领导来赞美,哪轮得上咱小老百性?

试想一下,当面赞美领导吧,有拍马屁之嫌,背后赞美吧,又嫌太肉麻。

所以一般只听批评领导却不见赞美的,至多保持沉默——谁去惹那麻烦呢?

  同事之间可能也难得相互赞美,每个人干得好都由领导去赞美,我又不是领导。

两个人干一样的活,让我赞美他,岂不显得我低于他?

  赞美学生?

不,真正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让我心满意足的又有几人?

几乎所有新接班的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叹:

这一届(这个班)的学生大不如前。

叫人怎么赞美得起来呢?

  于是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正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无辜;

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

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

批评和指责令人精神委琐战战兢兢,我们很难见到赞美者的感激与被赞美者的喜悦,也很少听到赞美者的柔音与被赞美者的谦词。

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凡受过别人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较于受人指摘,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他人夸奖,可为什么人们却又那么吝啬赞词,难道赞美真是那么难?

  其实,赞美他人说难也不难,一两句轻轻的话语,配上一副与赞词匹配的表情即可,那么简单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做?

一定是某种力量阻碍了人们去做这件简单的事。

这种力量是什么呢?

  我分析下来,这种力量来自于深重的不信任。

领导干部不相信属下,总认为缺乏监督,属下就会偷懒;

属下不信任领导干部,总在猜测领导干部的决策与管理行为背后的不良动机;

同事们相互不信任,某人如果努力工作,一定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利,总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见着别人特别努力时,不是去赞美,而是不阴不阳地询问:

你干嘛那么认真?

不赞美学生是因为我们也许从来就不相信,缺少教师管束而光靠赞美,学生们居然能成才?

  令我百思不解的是,大家明知道源于“不信任”的一切方法手段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还加重了人际交往中的痛楚,降低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感,可为什么却扔不下不信任的重压呢?

  也许,人们总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来揣测他人,以心中的“小”来揣测他人可能的“小”。

如此,信任从何而生?

  也许,我们沉浮于不信任的惯性之中,使信任变得难行,赞词堵在咽喉。

  不过,因为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我们便可能看到有一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那时,也才有充满阳光的北郊学校。

2011年5月9日

要学会敬畏

  人要敬畏,才能得救。

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使人远离真理,极端接近疯狂,与魔鬼共舞。

唯物主义者也要学会敬畏,他是要敬畏客观规律。

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要受到惩罚,人类已经在受惩罚了,无度的发展使能源枯竭,空气与水遭到污染,物种减少,这些都在教会狂妄的人类敬畏。

危及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哪能不敬畏呢?

所以推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说。

  自然有自然规律,经济有经济规律,文化有文化规律,教育有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展也有规律,人只有认识了规律,敬畏规律,才能实现人的本质。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生存的人们知道敬畏,金钱社会或号称民主社会中的人也知道敬畏,他们敬畏帝王、敬畏金钱、敬畏民众。

  “文革”期间,中华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没有法律,便没有了敬畏。

没有敬畏就是无法无天,没有敬畏的人,便如释放出来的魔群,其破坏力令人发指。

  人有了敬畏,灵魂才会安居。

那么,我们教师该敬畏什么?

  教师要敬畏真理。

学校是传递真理的地方,教师信仰真理的态度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学生。

教师并不是仅将真理等同于教科书,如果教科书就是真理,那么教师就沦入“拜物教”的怪圈。

真理无处不在,真理有时甚至在孩子们的手中,教师对真理的虔诚是不问真理的出处的。

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要敬畏权威。

在学校里,并不是掌握权力的人都是权威,在学习的天地之间,真正的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那些人可以不是校长,可以不是教研组长或高级教师。

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是一项重要的标志,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

各学科、各技术岗位上都要有权威。

  但敬畏权威更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着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如果一个人能成为权威,他一定是有个性的,那也一定是有缺陷的)保持宽容。

学校应有敬畏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

  教师要敬畏生命。

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即使你看到个别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该把他视为生命。

  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个孩子,理解他,与他沟通,将他与某种工具、某种物件或机器区分开来。

教师如果不能敬畏生命,那教师就主动放弃了为师的幸福。

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不要去践踏、折磨、摧残生命,这样的教师功德无量。

  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知足,敬畏写在敬畏者的脸上。

在不知敬畏的人的脸上,我们只能读到放肆、邪恶、虚伪和鲁莽。

2011年5月23日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理由

  人的痛苦来自玩“轻”与“重”两极,假如生命中绝无负担,人会有漂泊感,变得无所事事无所寄托,那是一大痛。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名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光这个书各就值得玩味半天,失去信仰、追求和目标的日子是难以承受的;

同样难以承受的是,生命也不能承受太重,承受太重,使身心受到摧压,幸福便无所寄生。

人有自己无法佰的潜能,可以承受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想像的巨大压力,虽然在承受压力时看似痛苦,却是一种幸福的快感。

  为什么在同样的痛苦面前,有人感觉痛苦是一种幸福,而有人却将痛苦视为灾难?

我想主要并不是由痛苦的强度、维持时间和发出者的差异引起的,而是这种痛苦是特派员出于他本人的自愿。

也就是说,哪怕一点点细微的压力,如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自外部强制,那么人都会感觉痛苦的灾难,反之则可能是痛苦而深刻的幸福。

如果是自愿自发的行为,那么他的痛苦因为有了良好的理由而成为幸福,反之则是苦难。

  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发现,课业负担的主要总是偿是课业重与轻的量的区别。

学生学习居然没有负担?

我想这是不可想像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让学生感觉这种负担有意义,了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为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良好的理由。

除了个别孩子,大部分学生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承担负担的理由。

  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样如此,当你从你的工作中发现了价值,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连接,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而如果经常抱怨,表明工作可能令你不幸福。

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

  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你的个性、创造力、才华可能不能从工作中表现出来,或者你现在的工作岗位根本无法使你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充分展现。

  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你可能需要通过别人或领导对你的价值的承认,才能最终做出自我承认,而如果你不能获得外部的积极评价时,你就会游移事者失落,如果你依赖于别人对你的评价,那么可能说明你需要先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的人,要学会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要学会肯定自己,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的人活着。

  总之感觉不幸福首先因为负担太重,给自己减负之关键在于为自己沉重的工作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感 悟:

同样的工作量,在不同的观念下,一个看成负担,一个看成幸福。

其实,它们的区别在于是自愿的还是别人强加的。

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这二者的区别很大。

如何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学呢?

一个是要培养兴趣,有兴趣了,就不感觉累了,所谓“乐此不疲”是也,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打电子游戏,有些人通宵也不说累。

其二是让其感觉有用,有用了他自然会自愿去学,而不必督促。

数学,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感知的应用,这一点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当然,兴趣只是其中一方面,同时要有毅力不能够坚持肯定不行。

  请看:

  1965年,一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

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

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他们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时间长了,这名韩国学生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像虽然在东方甚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把它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惊喜之余,布雷登教授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布雷登教授在信中写道,“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鼓舞了许多韩国人,也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起飞与发展。

因为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世界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后来,这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头悬梁,锥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

  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

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致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成功的产生,都是水到渠成的。

  那么,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2011年6月6日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思想

  “科研”两个字着实令人恐惧,在这两个字面前,我们往往有两种态度,一是觉得高不可攀。

多么了不起啊!

在开上叫经,只有那些大学教授、那些实在了不起的教师才可以搞科研。

首先是文字了不起,瞧这些术语,这些大标题小标题,是普通人能够学得会的吗?

二是觉得不屑一顾,以为科研一无用处。

那些长篇大论有什么用呢,除了养活诸多报刊杂志外,对教育教学实践简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

还逼着教师写所谓论文,评职称用一下而已;

一些论文写得很漂亮的人,教学不一定好呢!

有什么了不起,“天下文章一大抄”!

  是的,的确存在上述现像,专家苦心研究,做许多国家级市级课题取得了许多成果,到了学校却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实效,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要么平时对科研不感兴趣的,为评职称,或为提高自己“学术地位”搞些“塑料花”应景,写完也就作罢,至于什么叫科研,什么是科研论文的规范,刚根本无须知晓。

对科研抱这样的态度,实在不是基层工作的老师们的过错,科研远离实践,实践不屑理论指导,这是教育“科研”的悲哀,有人甚至提出教育艺术不是科学,本来就没什么教育学,在人文社会学领域,“教育理论家”们为争取自己的学术地位争得面红耳赤,可没有,自然科学瞧不起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瞧不起教育学,一个多世纪来已成定局。

连教师都可能瞧不起教育理论家,瞧那些“教授”研究一辈子理论,自己上的课却没有人要听!

  本来没有什么教育学,教育学可能就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拼凑,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必须经过教师创造性把握。

如果说理念是显性知识的话,那么真正在课堂中起作用的可能是经验(无法言表的隐性知识)

  我们无须参与这些讨论,我们不要将理论捧上天,也不必将理论打入地狱,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价值,教育理论也同样如此。

也许,教育是和中经验,我们接触理论,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或者为检讨自己经验中不科学的地方提供方法论依据,或给自己新的启迪以丰富“经验武库”。

作为今天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表达来赢得专业地位,凡是有专业地位的职业,都需要交流沟通,以获得起码的尊重与承认,这时,我们也许需要理念术语作为“行话”。

  有时,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反而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阻碍了现时代的教师成为教育思想家;

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

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