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233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与同行交流,常见这样的抱怨:

我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就是没有找到方法,教学效果总是没有好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的确,作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内容的教学,因为作文教学涉及的面广: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成功与否,取决于文章的开头、结尾、题目的选择、叙述和描写的运用、抒情和说明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

其次是拉动的战线长,从小学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开始到小学六年级的成篇作文,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

然而对于一次作文而言,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指导的不过就是四十分钟的时间,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能讲的有些什么呢?

如果不讲,由学生去自由发挥,学生又写不出符合教师要求的作文来。

如果教师都讲,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又能面面俱到吗?

如果是这样,学生能一下子全部掌握吗?

如果要讲,蜻蜓点水,雾里看花?

看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吧:

作文教学误区

1.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适应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师总是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要认真选择材料;

要认真审题;

要认真拟写提纲;

要写连贯的话;

要认真把握文章的重点;

重点部分要写得详细一些,其余部分要写得简略一些;

作文写完以后还要认真修改;

不要写病句等等。

公正地说,这些要求不错,也不过分,但是对学生是这样要求,对自己是不是也这样要求呢?

看一看教师的写作便可以知道底细:

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之中,将错字改成错字、将病句改成病句是不是都属于不小心?

计划、总结之中更可以看到教师写作的火候:

重复、哆嗦是家常便饭,病句以及文不对题是屡见不鲜,书写及其它方面不达标者是“尽在不言中”。

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曾经一度强调,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写好用好“下水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的确是好处多多:

其一,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同堂作文,如果教师作文行文流畅、感情真挚、深动形象,其速度远远大于学生,必定会使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必定会让学生觉得:

咦!

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棒!

我们在他的手里学习,一定会有收获!

其二,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写“下水作文”,在作文中写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用学生在作文中想用而用不上的写作方法,必定能使下水作文起到抛砖引玉、投石引路的作用。

其三,如果教师将练习写“下水作文”当成自己很好的练笔机会,认真选材、认真构思、认真行文,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促进;

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同时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提高。

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情况就不是倡导者所预料的样子,不少应付思想常常出现: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从一些报刊或者杂志上抄一篇了事。

更有甚者,从学生作文中找一篇交差,还有一些教师虽也能与学生同堂作文……其结果却验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

小学阶段就如此,可见学生作文水平之高。

种种迹象表明:

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不管教师如何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徘徊不前者有之,停滞不前者照样有之,甚而至于成绩倒退者也有之。

“原来的语文老师教作文我们听得懂,现在的语文老师教作文我们不知学了些什么。

”这是学生真实的声音,当然这也是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适应。

2.教学方法不恰当

很久以前,一位外国教育家为了测定学生的处事方法和应变能力,准备了一个口径小而腹部较大的瓶子,另外准备了三个跟瓶口差不多的小球并且用绳子拴住。

具体试验时,在被测的学校随机抽三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拉住绳子,并告诉他们:

“绳子拴住的小球代表你们自己,瓶子就是一口井,现在有危险,快逃!

”在其它国家,被抽出的学生听见教育家说有危险,几乎是同时拉绳子,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了。

然而在中国,被抽出的学生听见教育家说有危险,并没有急于拉绳子,其中一个学生说:

“你一、他二、我三,拉!

”按照这个操作程序,试验成功了。

这个教育家非常吃惊地说:

“中国的孩子很有牺牲精神,很有潜力可挖,因为他们的应变能力很强,处理问题的方法很恰当。

”这里反映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

其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大家也知道,要想作文教学有好的收获,就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

事实是:

想归想,做归做,工作中的闭关自守现象还是有的。

在前面的教学中,方法不恰当,结果失败了,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求创新,方法依旧,结果仍然是失败。

人家有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一句话解决问题:

“吹牛的,管屁用!

”这样教过去教过来,总是“广种薄收”,一点没有“前车覆、后车鉴”之效。

回顾我们的作文教学,以下模式比较常见:

案例1:

课堂上,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将题目和要求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予必要的提示,接着便是学生紧张的作文。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实质是:

教师懒散!

案例2:

上课了,教师提出目标,板书题目,念准备好的范文,学生交流(口述原文),总结交流结果,学生开始作文。

其实质:

教师硬灌!

案例3:

大多数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有个字我写不起!

”接着便是教师无休无止的讲解、提示。

多管闲事!

案例4:

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教师郑重地说:

“这样,为了培养同学们修改作文的能力,你们自己修改吧!

”教师完事。

放任自流!

案例5:

学生的作文本交上来了,教师开始“愚公移山”:

逐篇认真阅读,之后认真修改:

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

眉批、旁批、尾批,样样不少。

一篇作文改结束,多则半个小时,少则15分钟。

一晚上就算坚持坚持再坚持,改上30本,顶天了!

回过头来看,总算美观,过得了“媒人”眼,没想到,把作文本发给学生,如果评语好,给分高,学生高兴得眼睛都成了一条线。

如果评语不好,给分少,学生的嘴巴就变成了一个圆点。

仅此还好,还免不了在背后遭学生的冷眼、臭骂。

劳而无功!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又是一个方法问题!

3.将教与学分离

古往今来,说明学以致用这个道理的至理名言也还不少。

譬如:

“记得旧句子,变成新文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等等。

工作之余,与同行交流教学所得,不少教师也能说出这些句子或者更深奥的句子。

可就是奇怪:

明知如此重要却在工作中偏离航向。

看一看我们的学生作文状况吧:

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了那么多的成语,积累了那么多的歇后语、谚语,可是在作文中极少能够灵活地运用;

积累了那么所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环境的句子在作文中很少能体现;

学习了那么所含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在作文中不知道怎么运用。

认真分析一下,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

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是疑难句子、是课文的结构、是课文的表达方式、是课文的思想内容……那么,这样做是不是就大错而特错了呢?

我们认为:

不至于。

但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

我们的语文教学注意了课文本身,注意了学生对应该掌握的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的吸收,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要学?

学来干什么?

到了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么是枯燥无味的讲解,要么是逼着学生写无法写出来的作文;

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写作文的愿望;

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写作文的方法;

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写作文必须的素材。

这样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不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而是将它们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单元,分开教学,各个击破,其结果是分散出击,面面无力。

4.将作文教学与实际生活分家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竭力倡导:

创作来源于生活。

这里所包含的意思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文学创作。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

文学创作不等同于学生作文,但是它们的创作原理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必须来源于生活。

大量的作文教学显示: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认真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没有教给学生感悟生活乐趣的方法就进入作文阶段。

只是告诉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做原本也没有什么大错,但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观察,没有认真琢磨、体会,作文自然成了“无米之炊”。

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要么注重文字表达,文章矫揉造作;

要么闭门造车,文章成了空中楼阁;

要么东拼西凑、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弄得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啼笑皆非,教师也难免会说:

“不可造次!

”或者“朽木不可雕也!

5.基础知识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学习课文,所涉及的是字、词、句、段、篇章结构、表达方式。

分析作文,其实所涉及的仍然是字、词、句、段、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以及思想内容。

考虑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基础知识教学为作文教学服务。

可是,实际的语文教学不是这样,部分教师倡导学生画好基础知识树,却忽略了要求学生画好作文知识树。

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就布置作业然后就进入下一篇课文,没有针对本课的学习与作文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从考试情况看,教师皆有同样的感受,基础知识部分倒还可以,就是作文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在写知识质量分析时,总是将基础知识与作文情况分开,不进行这样的思考:

为什么基础知识可以而作文不可以?

具体地说:

为什么学生能填充成语却在作文中用不上?

学生能修改教师提出的或者试卷上的病句而不能修改自己作文中的病句?

学生积累了大量优美的句子而作文总是表达不清楚?

学生在分析短文时知道哪些是描写的句子而作文中不知道怎样描写?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那里?

一想便知:

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作文的教学脱节了。

6.忽视了写作前的指导

如果能够把作文比做修建房子,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要使房子能够顺利修建,所需要的材料诸如石头、水泥、钢材、石粉、木料等必须提前准备齐全。

要得设计的房子修建出来符合要求,所准备的材料就必须质量过关。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了生字、生词,指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内容,积累了大量优美的句子,却忽略了将课文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当中。

另一方面,作文前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素材也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材料,教师往往没有引导学生认真收集。

“写一个熟悉的人”这个题目,学生在写作文以前没有认真观察熟悉的人是谁?

他有什么特点?

他做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做的?

其中他又是怎么说的?

怎么想的?

又如:

写“记一处景物”这个题目,景物在那里?

什么时候谁去观察的?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的?

景物由那些景点组成?

这些具体的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

再说,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素材,怎样取舍?

那些地方该着重描写?

用什么方式开头?

用什么方式结尾?

文章采用什么结构?

往往,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就直接进入作文写作阶段,在发现了学生写作文不适应了以后才又回过头来提出一些补充要求,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由于是作文指导方法的不妥,才导致了学生作文的质量不高。

7.批改作文劳命伤财

人们常说: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改出来的。

”这是从教者普遍知道的道理,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这样呢?

在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以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进行修改,接着就正正规规地抄写在作文本子上,这时候,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要卷面清洁,不准在作业本上出现被修改的痕迹,以便教师能觉得学生作文赏心悦目。

这样做表面上的确使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本清洁美观,但是如果在学生抄写完作文后再互相修改,学生正好可以利用抄写作文时的好心情进行一次认真的修改,这样或许能够大面积的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将作文本交上来了,老师就进入了批改作文阶段。

看着厚厚的一叠作业本,教师是感触多多而又无可奈何。

因为布置作业尤其是作文是教学的需要,本子交上来了教师就得责无旁贷的去认真批改,去学一学愚公移山了:

拿到这本作文一看,难改,拿到那本作文一看,仍然难改。

看得越多心里就越是不舒服,一叠作文还没有看完,心里早就起了一个大疙瘩。

疙瘩也罢,老毛病气发也好,作文交上来了就得该,这是天经地仪的事。

也罢,从好的作文入手,心情或许要好一点。

翻开作文,第一遍,通读,整体把握。

第二遍,详细批改:

字词处理,5分钟。

段落修改,10分钟。

写评语,10分钟,一本作文改下来,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

教师原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大功告成,没想到把本子发给学生,情况就更让教师费解了:

对于不够好的作文,教师批改时用了那么多心血,提了那么多意见,学生一看,眼一瞪,转身便走,到了座位上将本子一甩,还来一句:

“呸!

这怎么不是劳命伤财呢?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

形势发展了,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变化了,老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是不行的了。

为此,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多动一些脑筋,探索出一些方法才是当务之急。

老师们常说这样的话:

实事求是地讲,对工作我是负了责任的,学生也是认真学习的,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要说其他人认为不行,就是我也有同样的看法,这就奇怪了!

作文教学观念

1.不是“痴呆”就有写好作文的可能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差异,才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均衡。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一个班级当中,智力、学习基础、学习经验的好、中、差是客观存在的。

说用什么方法能让痴呆变成学习上的优等学生,眼下还恐怕有些望尘莫及。

反过来讨论,在一个班级中,资质聪颖,学得快、记得牢者是有的;

口头表达能力强、做事反应快、生怕读书者也是有的;

读死书、死读书,从而效果差的照样是有的。

所以我们不能对学习上的相对滞后者一概而论。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凭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基础状况作过早的定论,不少人在学生时代确实是成绩上的弱者,但是在成年之后就变成了经商的高手,一些人还变成了技艺高超的匠人。

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例证么?

在我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在对待智力正常而学习相对滞后的学生这个问题上,做过很多次的尝试,结果是:

对这类学生,只要我们去真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那么,他们的作文还是很有成功的希望的。

就在2004至2005学年度,我接了一个小学毕业班,担任的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经过开学初的作文摸底看出,有几个学生课外谈吐不错,作文不过就是200字左右,并且是写不出完整的事例。

但是我发现他们的作文语句多数是通顺的,文中隐约地表达了一定的意思。

我想,如果对这些学生一顿批评,下一次作文可能会更糟糕。

如果方法恰当,他们的作文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有成功的地方就表扬,有问题的地方就帮助。

课堂上提问我区别对待,对其他同学提难度大的问题。

如果这几个同学举手,我就提一些估计他们完全能回答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学生见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难住他们,就在学习中来劲了:

学习认真,发言积极。

从作文情况看,起初不知道怎样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不知道怎样开头和结尾。

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辅导,到学年结束时,达到了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左右而且重点比较突出、语句通顺连贯、具有比较好的中心思想的作文目标。

所以说,只要学生的智力正常,教师能够善待他们,他们的作文是有发展前途的。

2.不妨多给一些评分

成人都有这样的心理:

做完了一件事,总希望得到人们的正确评价:

是好事就希望得到人们的表扬和支持,是坏事就希望人们理解、帮助。

学生也不会例外,他们回答问题错了,希望老师从另一方面给予支持和肯定。

他们的作业交上来了,明知是错的同样希望老师在其他方面给予表扬。

作文本交上来了,只要他们是写了作文的,只要他们是认真对待的,都希望老师多给一些评分,多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表扬。

做过尝试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这一些微不足道的要求如果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从此努力学习,成绩也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

在教学中,我就认为,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他们举了手,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起来回答,答对了,大张旗鼓的表扬。

答错了,安慰一下,鼓励一下,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作文批改中,学生参与了评改,改得好,大张旗鼓的表扬。

改得不好,只要参与了,改对了一个标点,改对了一个汉字,改通了一个病句,都给予表扬。

如果采用打分的方式,多打一些分,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让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多给一些评分是值得的。

分又不是教师用钱买来的,何必那么吝啬呢?

记得那是一次单元测试以后,我将卷子发给学生,公布了全班成绩,正准备讲试卷,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知道这个学生有问题要提出,于是我说:

“有问题吗?

请讲!

”“老师,这道题可能是您工作忙的缘故,改错了!

”“是老师不细心,很对不起,课后改正,行吗?

”原以为经过我的解释能让学生就此作罢,没想到他又说话了:

“不是您说的那个意思,我做错的,刚才我才弄清楚,而老师却作为对的处理了。

”当时我就想,成绩不怎么样,还挺诚实呢!

于是我说:

“这样吧,分就不动了,况且你已经知道题错在哪里了,这2分就作为对你诚实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奖励,怎么样?

大家认为呢?

”“好—!

”从此以后,我注意到,这位同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绩一天天赶上来了。

这是多给2分所产生的效益。

3.多一些表扬

别看学生小,不懂事。

事实上,他们在很多时候是能够听懂教师的教育和引导的。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要参与了,比如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写作文,教师能认真观察,发现他们成功的地方,就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作文积极性。

在一节作文教学展示课上,进入讨论阶段后,我发现老师们认为成绩一直较差的孙勇同学几次准备举手可是当我准备示意他起来发言时,他的手又放下去了,接着用笔写起来。

我走到他的跟前,看了一下他的作文片段练习,说:

“写得很好!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来到他的跟前,他已经进行了修改。

我看已经没有多大问题了,就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

“哪位同学起来念一下自己的作文?

”话刚说完,孙勇就准备举手了,但是看见全班没人举手,他作罢了。

见此情境,我就说:

“请孙勇同学起来展示一下,大家看怎么样?

”结果,孙勇同学大胆地读了他写的作文片段。

为了让大家知道事实,我还特意拿着孙勇同学的作文在讲台上示意全班同学和在场听课的老师观看。

在剩余的时间里,这位同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后来我看了孙勇的作文,我发现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他已经运用了。

4.让学生多展示

在作文课堂上,老师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便纷纷举起了手,当老师示意他回答时,学生又要么红着脸不说话,要么用手骚后脑勺,说不出话来。

这是为何?

学生在展示自己,但是考虑还不够成熟,这是好的迹象;

老师宣布:

“开始写作文!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写起来,生怕老师发现他落后了。

这又是为何?

学生在展示自己,这也是好的迹象;

其他同学还在继续作文,一些同学完成了,他们把笔放在桌子上,眼睛向四周望一望,然后高兴地看看老师。

学生同样在展示自己,他们在告诉老师和同学:

“我已经完成了”,当然这也是好的迹象。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教师假装没有看见,从而枉费了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

其实,这时候,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别人能够承认他。

然而一些老师就看不惯了:

“座好!

不知道你做完了是不是?

”完了,这样的一句话就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打击了。

5.教学生积累知识

在作文指导课上,老师在具体指导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精力学习:

说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

说他们亲自听到的事情;

说他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但是当老师说:

“现在就请同学们将刚才说的话用书面语言写下来吧!

”他们又愣住了:

一些同学双手捂住眼睛,迟迟不能下笔;

一些同学用口咬住笔,一会儿抱头、一会儿望着窗外……当老师过问时,他们会说:

“刚才在老师讲的时候我的思路清晰得很,你叫我们写的时候,想好的话全跑了!

这是什么原因?

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作文必需的知识。

拟写题目的知识、选择材料的知识、结构的知识、文章开头的知识、文章结尾的知识、文章表达方面的知识等等。

怎样教学生积累作文方面的知识呢?

有一定从教经历而且喜欢动脑筋的老师定会有这样的发现:

一是在课文的学习中积累。

在教学中见到与作文有关的知识就叫学生记录下来,并且多看多记多用。

二是在现实生活中积累。

比如人们口语中的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学生在见到后就多想并且尝试着运用。

三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书籍就像知识的海洋,那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着学生去学习。

不妨告诉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记下作文有用的知识。

四是利用工具书积累。

现代社会,工具书多得很。

告诉学生,经常查阅工具书也能积累很多写作文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6.教学生做人

熟悉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章包含了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句子和段落、篇章结构等内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在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