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076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复习要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水生植物分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7.陆生植物分为:

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18.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

蒸发和排泄、出汗

19.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0.生物种群存活曲线分为凹形、凸型和直线型

2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pattern)。

22.种群分布格局: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23.根据地理物种形成说,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地理隔离、独立进化和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24.生态对策(bionomicstrategy):

就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的设计,也叫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strategy)

25.R-对策者:

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26.K-对策者:

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有扩散能力,但竞争力较强,种群密度较稳定

27.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28.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9.我国植物群落分类体系采取的主要是三级,包括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30.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有时、空概念的功能单位以生物为主体,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具有整体的功能

31.生态系统成分:

非生物环境、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3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4.食物链的三种类型:

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

35.环境问题大致分为两大类: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6.生态学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

37.李比希提出了最小因子定律

38.驯化:

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在偏于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称为实验驯化,一般只需要较短的时间,所以也称短期驯化;

对应的长期驯化,也叫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39.有效积温法则T=C+KV(V是指发育速率)

40.出生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41.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生物的性成熟速度、每年的繁殖次数、每次产仔数等生物学特点。

42.出生率:

出生率常分为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natality)(最大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natality)。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出生率称为生态出生率,又叫实际出生率。

43.死亡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44.死亡率:

死亡率常分为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生理死亡率又叫最低死亡率,是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都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因而使种群死亡率降至最低。

生态死亡率是种群在某特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

45.生命表(lifetable)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46.生命表中

表示本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平均生命期望

47.特定时间生命表又称静态生命表(垂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生物);

特定年龄生命表又称动态生命表(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用于世代不重叠的生物)

48.逻辑斯谛增长方程dN/dt=rN(1-N/K),或译阻滞方程

49.在自然界最常见的种群分布类型:

集群分布

50.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51.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

它是指在单位时间类某一种群的增长百分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2.內禀增长率用

表示,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的种群的最大增长率(瞬时增长率、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这是物种固有的,由遗传特性所决定。

53.Josephgrinnell1917年提出了生态位

54.生态位:

种群内一个物种的资源利用。

55.生态位宽度:

指物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56.生态位重叠:

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

57.生态位相似比例:

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中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

58.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特点:

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优势度较大

59.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0.群丛:

是植物群落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61.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62.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分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63.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4.初级生产者:

是指生态系统中能够首次把非生物能固定下来的所有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65.消费者:

指自身不能够固定非生物能,需要以消耗初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生的生物,主要指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

66.分解者(decomposer):

是指能够把生物物质分解释放成为环境物质的生物,主要包括营腐生活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各类微生物。

67.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68.食物链分类: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69.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当一种生物不仅取食一种生物,或者一种生物为不只一种生物的食物,就可能使不同的食物链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70.生物放大作用:

通过食物链生物可以把扩散到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富集,增大其危害性,使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传递的各个个体中逐渐增大,达到环境浓度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百万倍。

这个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71.生态效率(生态文明水平)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7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成为生态因子。

73.每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74.Allen规律:

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规律。

75.种群的大小:

指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说是生物量或能量。

76.种群密度:

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种群密度有粗密度和生态密度之分。

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和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77.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宜时,种群可达到该环境所能允许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密度(saturationdensity)。

维持种群最佳增长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optimumdensity)

78.年龄比例:

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9.性比:

指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的比例。

80.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

8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物只有在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发育,任何一个因子数量上不足或过剩,均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82.小环境:

在一定时间里接近生物个体表面或不同部位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

83.内稳态(homeostasis):

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即内稳态。

84.生态位:

指群落内一个物种的资源利用。

85.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外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这种方式的进化成为协同进化。

86.种群:

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87.年龄结构(agestructure):

又称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88.生命表(lifetable):

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

89.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

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90.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91.植被型:

在植被型组中,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92.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93.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94.生活型:

95.生态效率:

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的效率。

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96.初级生产(primaryproduction):

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故称初级生产。

97.次级生产(secondaryproduction):

消费者的生命活动将初级生产品转化为动物能,由于是能量转化的第二步,故称为次级生产。

98.能量流动(energyflow):

指环境中的能量通过初级生产过程进入食物网,然后在生态系统内传递和耗散的过程。

99.营养级:

100.物质循环(materialcycling):

当生态系统某一组分中的构成物质经过环境和其他生物组分之后,又回到该组分,就形成了物质循环。

101.生态系统;

只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的一个整体,各组分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调节能力的复合体。

102.反馈:

103.食物链(foodchain):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04.食物网(foodweb):

在生态系统中,当一种生物不仅取食一种生物,或者一种生物成为不只一种生物的食物,就可能使不同的食物链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105.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effectiveaccumulatedtemperature)表示

106.生活型:

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形成的生活形态。

107.年龄金字塔的比较分析

108.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分析

109.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比较

110.温度与生物的关系?

111.光对生物的影响?

112.陆生动物的失水形式和保水机制?

113.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14.生态学这个科学术语,最早由恩斯特-海克尔首先提出的

115.群落演替(succession):

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116.生境:

又称栖息地,是指物种生存的物理环境

117.生物多样性:

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18.趋同适应:

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以及适应方式和读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119.趋异适应:

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

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120.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121.营养结构:

122.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123.生物学放大作用:

通过食物链生物可以把扩散在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富集,增大其危害性,使有毒物质浓度在食物链传递的各个个体中逐渐增大,达到环境浓度的百倍、千倍甚至万倍。

百万倍,这个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24.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亦称周边效应。

125.生态对策(bionomicstrategy):

就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的设计

126.生物群落:

127.互利共生:

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