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七大主题ht内部资料Word下载.docx
《申论热点七大主题ht内部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热点七大主题ht内部资料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管子·
霸业》:
“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乱”
《孟子·
梁惠王下》: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想,权为民所谋”
民生问题范句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五个统筹”,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管理问题(树立正确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
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追求政绩没有错,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政绩,追求政绩为什么?
政绩观范句
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为民造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名言警句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
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
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官气正则民风清
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
政府职能:
可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经济管理方式亟待改变;
2、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不高;
3、一些改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管好,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
服务型政府
特征:
民主责任、法治信用、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
对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范句:
求真务实,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民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机关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
深化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塑造政府新形象
构建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
名言警句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不错位;
不越位;
不缺位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和谐文化
文化与和谐文化
从哲学内涵看,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之总和,同时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符号的物化状态。
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水准、精神气质和生活质量。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
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原则
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因此,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建设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与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
统筹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统筹发展。
文化内涵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
社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属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已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过去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单一“事业”型文化体制,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体制。
新型的文化体制既要保持和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引导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
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来支持其发展,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基层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载体。
加强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讲,发展速度仍然缓慢。
这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等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文化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持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文化永葆活力、永葆先进的源泉。
我们要坚持思想理论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坚持文化观念创新,敢于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坚持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和支柱。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影响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科学认识和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引导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上来。
只有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认识,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保证。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作为执政党,我们治国理政的所有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和实施的。
各级领导干部组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措施,也会受一定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并渗透、转化、体现到一切执政行为、执政方式当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时,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目标,实施和谐举措,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不断实现。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更加注重并且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调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动的社会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
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
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循环经济问题
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范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力促循环经济
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做好节约和环保工作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发展措施
最根本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倾向;
2、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3、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形成低收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4、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5、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
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将后患无穷。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内涵
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目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根本途径。
1、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3、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5、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6、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7、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校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现状
科技投入不足
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
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
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文化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核心技术买不来,核心技术引不来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从贴牌到创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多人不优,大而不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背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
但是城乡差距、工农差别还在继续拉大,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常识:
胡锦涛的“两个趋向”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新思路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新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新举措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然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加大面向农民的人力资本成本,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根本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
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
反对三种错误倾向
新村庄建设
和城镇化混为一谈
表面化、形式化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食为政先”
“农,天下之大本也”
“农为邦本”
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基础,发展是首要,增收是关键,体制是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措施
一是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三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
四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五是加快完善体制机制。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建设节约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环境友好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现状: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投入不足,环保欠账太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
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
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
要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
二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各地都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突破;
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
四是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
五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
六是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
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
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八是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利国利民,功在当今,惠及子孙
在人与环境友好相处中科学发展
环境友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保障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
天人合一
物我交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资源和环境)
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
进一步加大投入
要有制度作保障
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
依靠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