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3698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东汉――豪强地主经济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

②根源:

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

a、政治上: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b、经济上:

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

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④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

a、直接目的:

增加国家收入

b、措施:

均田制(北魏)

c、效果:

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三、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

1、原因:

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发展:

①战国:

产生

②汉代:

租佃比较普遍

③宋朝:

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赋税制度变化的方向和影响

方向:

人丁征收土地征收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朝代项目

治炼

丝织

棉织

烧陶制瓷

原始社会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明清

一、官营手工业

1、经营管理:

①优点:

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技艺高、资金足、管理严

②缺点:

缺乏竞争、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效益低下。

2、地位:

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为止,占据主导地位

3、调整:

雇募工匠

征役制——雇募制

二、私营手工业

A、兴起:

时间:

春秋战国(四民)

原因:

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

B、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C、经营方式转变:

唐前:

家庭副业和家庭小作坊

唐宋: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加大

明清:

雇佣工人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关系。

类别内容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经营方式

官府

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

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

劳动力

官奴婢、刑徒、民间工匠

唐以前主要是农民和作坊主自身及雇佣部分雇工;

明中后期大规模雇佣工人

生产技术

产品流向

满足官家专用和皇室私用

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投放市场,进行商品生产

历史作用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巩固了自然经济,另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明中后期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农业生产的进步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⑥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①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不断发展。

③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④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同时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

商朝

职业商人、最早货

周朝

工商食官

春秋

战国

私商、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都会

隋唐

南北经济密切、大都会、

陆、海丝绸之路繁荣

宋元

纸币出现、流通

明清

呈现新特点

注:

明清新特点的表现

1、商业市镇的兴起

2、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3、农产品商品化

4、白银在流通广泛使用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二、城市的繁荣

唐前

唐后

城市管理

官府直接控制

不直接控制

城市规划

坊市分开

坊市界限打破

城市职能

政治中心

经济功能增强

三、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陶瓷之路

四、重农抑商政策

①政治: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②经济:

小农经济

③思想:

法家抑商思想

2、历程:

A、战国:

B、汉代:

发展

C、中唐:

松动

D、明清:

强化

3、实质:

维护封建统治

4、评价

A、积极:

封建社会前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B、消极:

后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

本主义的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

2、经历了自由发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阶段

3、商业水平不断提高

4、外贸是重要组成部分

5、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方面

①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

②双季稻扩种,产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推广;

④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变化。

2、手工业

①私营取代官办,占据主导地位

②生产技术提高

③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和城市

商品流通扩大;

白银使用广泛;

商业资本活跃;

工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的强盛

耕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在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城市和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要素:

雇佣劳动、增值利润

2、时间:

明中叶以后

3、原因:

基础:

农业、手工业发达

根本:

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繁荣

4、表现:

①苏州的丝织业;

②江西景德镇瓷业

三、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障碍

1、经济:

小农经济(封闭性、顽固性)

2、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

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闭关锁国政策:

A.表现:

禁海

B.目的:

抵抗外来侵略

C.影响: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

b.沉重打击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

c.阻塞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d.阻塞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③、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3、思想文化: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制度顶峰

资本主义政体

经济

自然经济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

工业革命;

世界工厂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愚昧自大

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

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

思想启蒙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

①经济根源: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对黄金的狂热崇拜

③宗教根源:

传播基督教

④商业危机:

印度、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贸易;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2、条件

①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客观条件

③生产力的发展

④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条件

葡、西为何走在开辟新航路的最前列?

•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掌握了航海技术

•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时间

率领船队

的航海家

开辟的航路

1487年

迪亚士

到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线

1497~

1498年

达·

伽马

开辟了欧洲人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1519~

1522年

麦哲伦

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

(1)促进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际贸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3、对非洲:

非洲成为欧洲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

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

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四、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 

经济上:

高产农作物引进

2、 

外交上:

葡萄牙骗居澳门,荷兰侵略台湾,闭关政策

3、 

文化上:

西学东渐

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1、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传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2、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

国家

主要殖民地域

特点

结果

葡萄牙

非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

亚洲的马六甲、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沿海、中国澳门;

美洲的巴西

建立殖民据点、控制商路;

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获取所需商品;

垄断亚欧贸易。

16世纪成为殖民帝国,垄断亚欧贸易达一个世纪。

西班牙

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的大部分、亚洲的菲律宾

将占领土地划入其版图;

掠夺金银,开采矿山;

实行奴隶制、建立农业大庄园。

16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二、荷兰的殖民扩张

1、背景

(1)地理位置优越。

(2)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频繁,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荷兰

北美洲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

亚洲的马六甲、锡兰、中国的台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组织大型商业公司,以亚洲、北美为重点,夺取葡萄牙殖民地

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二、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英国

沿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

在亚洲的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

海盗式掠夺(早期);

组织商业公司,从事黑奴贸易,进行商业战争,以印度和北美作为扩张重点

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三、黑奴贸易

1、影响

①对英国:

获得大量资本,发展了资本主义

②对美洲:

获得大量劳动力

③对非洲:

丧失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四、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殖民国家

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对殖民地

①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②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结论: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765年——1840年)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①政治基础: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前提

②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市场需求扩大——动力

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获得大量资本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原料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生产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市场(必要条件)

殖民地遍及世界、市场需求极大

2、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机器的发明和动力的革

万能蒸汽机的作用

a、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b、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

c、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城市的兴起

③、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路上交通:

铁路时代(火车)

海上交通:

蒸汽轮船

④、拓展:

欧美(十八世纪末)

3、影响

①经济

(1)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2)加快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殖民地经济卷进世界市场。

②政治

(1)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发展。

(2)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3)亚非地区日益沦为欧美的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思想文化

(1)马克思主义诞生

(2)出现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

1、条件

①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②原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资金等)

③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④市场:

殖民扩张扩大国际市场,美、德、意等国统一扩大市场

2、进程: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的作用

①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②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③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3、发明

4、影响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A、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B、大企业时代到来。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特点:

科学技术成了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6、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厂制度的建立

①建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3、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特点比较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方式:

a、国际贸易的发展

b、人口的流动

c、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或对外投资)

d、威力威逼

3、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①西方:

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世界:

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加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③亚非:

破坏了亚非拉传统的经济结构,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

④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刺激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以欧洲为中心。

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作用大。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传统经济结构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封闭)

二、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1842年:

《南京条约》

•赔款,割地,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

《望厦条约》

•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个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黄埔条约》

•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1858年: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个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款。

•1860年: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铺;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许华工出国;

条约

规定

损失权益

南京条约

关税协定

关税主权

望厦条约

协定变更关税

天津条约

中外税额区别对待

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贸易主权

2、表现

①“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小农经济解体的催化剂)

①半殖民化: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倾销地

②近代化: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

4、特点:

不平衡性(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

内外交困;

有识之士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

军用工业——官办——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

民用工业——官督商办——资本主义性质

4、结果:

甲午战败,宣告破产

5、失败原因:

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6、评价:

①、积极:

抵制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②、消极:

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产生原因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在沿海的原因

①最早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早

②便于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

4、初步发展的原因(甲午战后—20世纪初1895—1913)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实业救国思潮

③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促进

5、民族工业的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6、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

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③根本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①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民国建立,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2、特点

①时间短暂

②局限在东南沿海

③轻工业发展迅速

④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认识:

帝国主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主义

1、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诞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文化上看:

不断冲击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②国内战争爆发

③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

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

国有化

③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集中分配

④劳动(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

①积极: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新经济政策

①经济:

严重破坏,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

②政治:

农民暴动频繁

①农业:

固定粮食税

恢复私有制

部分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之所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①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③适应了俄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内容

①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②一五计划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积极:

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

①经济比例失调

②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僵化

③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这种体制

4、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

(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15课大萧条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①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②具体原因:

供给和消费的矛盾

③直接原因:

股市崩盘

①时间长:

1929-1933

②范围广:

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破坏性大:

工业下降1/3、贸易减少2/3、失业3000万

①国际关系恶化

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面临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①资本主义损失惨重

②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①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②调整工业生产,防止盲目竞争,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统治(《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3、特点、根本目的、实质

①特点: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②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③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②政治:

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确保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创始人

亚当·

斯密

凯恩斯

主要观点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职能

充当社会的“守夜人”。

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

解决危机的方式

自由放任

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