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04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赏析4Word格式.docx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

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6.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

四川省×

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

湖北省江×

县,处长江中游。

3.啼:

叫。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

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

因为。

3.个:

这样。

4.秋霜:

指白发。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

个长,这么长。

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

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

县与×

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

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

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

回旋。

5.出:

突出。

6.日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

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

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

回过头来看。

妻子:

妻子孩子。

4.漫卷:

随便卷起。

5.白日:

白天。

纵酒:

纵情喝酒。

6.青春:

绿色的春天。

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

今属湖北。

洛阳:

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

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

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

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30.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鹭:

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

指岷山。

3.千秋雪:

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

停靠。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

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

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

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

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1.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

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

尊称。

2.锦城:

市。

丝管:

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

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

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

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

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

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

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

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

王公出入,奏舒和;

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

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

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

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

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

人间者,皇宫之外也。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

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正如杨伦所评:

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诗镜铨》)

32.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

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

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

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

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

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

《明皇杂录》中记载:

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

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

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

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

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

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

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