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内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内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内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
(2)与郑人盟 ( )
2.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 ( )
(2)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 )
(2)既东封郑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若不阙秦 (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2.形容词作动词
(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 )
翻译:
2.夫晋,何厌之有?
3.以其无礼于晋。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六、语句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答案解析
一、答案:
1.已 矣 2.共 供 供给 3.说 悦 4.知 智
二、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答案:
1.如果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迷漫而模糊/低贱,卑下 2.假如/好像/及,比得上/你 3.考虑/地图/打算,计划/预料,料想 4.介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介词,把/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动词,认为
四、答案:
(一)1.
(1)驻军
(2)结盟 2.
(1)在夜晚
(2)在早上;
在晚上
(3)向东;
向西 3.
(1)以……为边邑
(2)以……为疆界
(二)1.恩惠
2.
(1)使……减少,侵损、削减
(2)使……亡 (三)1.
(1)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2)缺少的东西 2.
(1)变雄厚;
变薄弱
(2)损害 (四)从属二主
五、答案:
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2.宾语前置句 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3.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4.省略句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六、答案:
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采分点:
亡、鄙、远、两个“以”;
状语后置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省略句:
敢以烦执事)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古今异义词:
以为、东道主、行李;
通假字:
共;
活用:
乏困)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封、焉;
词类活用:
东、封、阙)
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敝、与、易、其;
判断句式)
二、《荆轲刺秦王》
1.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3.卒起不意 (“ ”通“ ”, )
1.今行而无信
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可以解燕国之患
①表示可能或能够;
②表示许可
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
穷兵黩武()
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引而不发()
3.见图穷而匕首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慈父见背(《陈情表》)()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4.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1)皆白衣冠以送之 ( )
(2)士皆垂泪涕泣 ( )
(3)又前而为歌曰 ( )
(1)秦兵旦暮渡易水 ( )
(2)箕踞以骂曰 ( )
(3)发尽上指冠 ( )
(4)进兵北略地 ( )
(5)函封之 (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 )
其人居远未来 (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 )
(2)群臣怪之 ( )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皆为戮没。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燕王拜送于庭。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反 返 返回 2.振 震 惧怕 3.卒 猝 突然
1.没有信物 2.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3.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4.可以用它来……
1.走投无路/极,尽/穷尽,走到尽头/贫穷/尽、完结/不得志,不显贵/竭尽 2.指身子向上起/举起/牵、拉/延请/调转车头/带领/序/称引/拉开弓
3.露出/被/拜见,会见/召见,接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看见的东西 4.连词,于是/副词,才/代词,你的/副词,是/连词,表承接,于是、便/连词,表转折,竟然,却/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
(一)1.
(1)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2)哭,流眼泪
(3)上前 2.
(1)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2)像簸箕一样 (3)向上 (4)向北
(5)用匣子
(二)使……听到 (三)1.远方 2.
(1)以……为迟
(2)以……为怪
1、2.判断句 1.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所考虑的。
2.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订立盟约)。
3、4.被动句 3.都被杀死或收为奴婢。
4.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5、6.状语后置句 5.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
6.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微、谒、信、亲)
2.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上、就、顾)
3.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
顾、为、谢、假借、毕)
4.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还、走、卒)
三、《鸿门宴》
1.距关,毋内诸侯 (“ ”通“ ”, )
(“ ”通“ ”, )
2.要项伯 (“ ”通“ ”, )
3.不敢倍德 (“ ”通“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通“ ”)
5.令将军与臣有
(“ ”通“ ”, )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结婚的事;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副词,十分,极
1.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乃令张良留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3.为为击破沛公军()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
何辞为()
约为婚姻()
窃为大王不取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4.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且为之奈何()
臣活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
何陋之有(《陋室铭》)()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1)沛公军霸上 ( )
(2)沛公欲王关中 ( )
(3)籍吏民,封府库 ( )
(4)道芷阳间行 ( )
(5)刑人如恐不胜 ( )
(6)范增数目项王 (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
(2)吾得兄事之 ( )
(3)常以身翼蔽沛公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
(1)项伯杀人,臣活之 ( )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1)素善留侯张良 ( )
(2)秋毫不敢有所近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拔剑撞而破之 ( )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不然,籍何以至此?
7.大王来何操?
8.贪于财货。
9.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 2.要 邀 邀请 3.倍 背
4.蚤 早 5.
隙 隔阂,嫌怨
1.儿女亲家 2.意外的变故
1.感谢/道歉/辞谢/辞别/告诉 2.举起,抬起/尽/发动,举行/推荐,推举/攻取/成功/拿/全,皆/行动 3.介词,替、给/是/①介词,替;
②动词,设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不译/动词,成为/动词,认为/被 4.动词,到,往/代词,这件事/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指示代词,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音节助词,不译
(一)1.
(1)驻扎
(2)称王 (3)登记 (4)取道 (5)使用刑罚
(6)使眼色 2.
(1)在夜晚
(2)像对待兄长一样 (3)像翅膀一样 3.使……为王
(二)
(1)使……活,救活
(2)使……停止,阻止;
使……进入,接纳
(3)使……跟从,带领 (三)1.交情 2.
(1)友善,交好
(2)接触、沾染
3.使……破,撞破
1~3.判断句 1.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5.被动句 4.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为所”表被动)
5.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
(“为”表被动)
6、7.宾语前置句 6.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7.大王您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8、9.状语后置句 8.对钱财很贪心。
9.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1.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游、急、故、幸;
活)
2.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
以、示、三;
目)
3.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若、为、寿、因)
4.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顾、两个“辞”、让、方、为)
5.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秋毫、籍、所以、之、出入、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