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411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公开课教案4Word下载.docx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突破方法:

1、让学生从教材、图片中提炼,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参与国家、主要战役,总结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

抓住几个关键战争,结合教材材料和插图,使学生能够面对面的接触历史,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引起学生的共鸣。

2、运用列表对比分析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作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加深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理解。

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通过选取教材中的其他条约进行讲解,归纳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教法】

1、阅读理解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歌谣、揭帖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了解义和团抵抗列强侵略的英雄壮举。

2、情境教学法。

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对于百年前的那场战争并没有直观的印象,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掌握其大概。

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通过教师设置的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法。

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老师可以逐条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1900年慈禧携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因此通过比较分析法,比较这两段历史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去年九月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

剧中的最后几集提到了慈禧和光绪,在历史上慈禧和光绪确实离开了北京城,来到了西安。

她们为什么跑到西安去了?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互动新授:

   【风云初起——义和团运动】

1、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

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与中国的媚外官吏相勾结,插手外交、包揽诉讼、干涉内政,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地掀起反洋教的斗争。

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

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逐渐结合起来。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

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由反清转向反帝。

2、出示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内容,并提问:

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有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义和团运动没有把帝国主义侵略和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区别开来,他们的极端排外行为表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盲目排斥。

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

大清一统靖江山。

3、从这个目的出发,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问:

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主张的?

学生发言后,教师讲述: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有扶保中国的意思,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义和团运动把中国、朝廷以及大清等观念混淆了,导致了他们放松了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反映了农民阶级最朴素的爱国思想,但他们却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事物,具有落后性的一面。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古都呜咽——八国联军侵华】

1、出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的图片,并讲述:

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注意。

经八国联军及列强驻天津领事授权,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于1900年6月10日凌晨,率2000多人,以保护北京使馆为名自塘沽下舰,兵锋直指北京,对中国不宣而战。

2、他们来华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八国联军来华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3、八国联国侵华期间,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在哪些地方跟八国联军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

(1)廊坊:

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廊坊阻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2)北京:

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

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紫竹林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天津的巢穴,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据点。

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4、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如下: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5、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的战争,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出兵占领天津,咸丰帝携慈禧太后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之后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说明清王朝已经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6、提问:

在逃跑的过程中,慈禧太后做了什么?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期和后期有何改变?

为什么?

慈禧太后下令剿杀义和团。

前期清政府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清朝需要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抵抗列强。

后期下令剿杀,是因为列强侵略中国,连战连胜,于是慈禧改变对义和团策略,联合列强绞杀义和团,以求得到列强的谅解。

慈禧太后下令“痛剿”义和团的直接目的是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

7、教师讲述:

义和团运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1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订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

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8、教师讲述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相同之处: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利用宗教的形式来组织的农民运动,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不同之处:

①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

②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主,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9、义和团运动主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那它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它。

义和团运动虽然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沦,但却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的巨大意志,给西方列强以沉重的打击,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地位,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0、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八国联军在攻陷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

落后就要挨打,可怕的是落后却不以为自己落后。

仍然在那里固步自封,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晚清悲歌——《辛丑条约》签订】

1、出示图片: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来华的是八个国家,而签订条约的却是十一个国家,义和团和清军进攻东交民巷使馆时,将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的使馆焚毁,所以这三个国家也参加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地吐血,两个月后,李鸿章去世。

2、请你根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一下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帝国主义维持在华秩序的机构,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了自主权。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法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下令下城仪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

从此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

1949年以后东交民巷仍作为使馆区,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入三里屯一带的使馆区,现在的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利了外务部按照帝国主义的意思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帝国主义可以完全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条约签定后,列强承认慈禧太后执政合法,同意“两宫仍旧临朝”。

慈禧挟光绪皇帝于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变成了帝国主义手中的扯线木偶,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拓展提高:

1、提问: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咱们今天讲的这课是第二单元的第4课,第二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所谓的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早期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且在经济政治领域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引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变法最终被顽固派镇压,变法失败。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爆发,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

1900年八国联华来华,镇压义和团运动,占领北京城。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提问:

近代中国为什么总摆脱不了挨打和失败的命运?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清政府封建制度的落后,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科技不发达,军备废弛,指挥不当,贪生怕死。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

4、总结本课: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原史,它警醒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

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欣逢盛世,畅想太平,同学们有充分的机会施展才华,恰像庄子笔下的鲲鹏,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更希望同学们做有情怀的人,心寄苍生,胸怀天下!

板书设计: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反思:

如何展示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义和团,是这节课思考的主要问题。

义和团是英勇的、爱国的,但又是盲目的、愚昧的。

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研读,学生才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义和团。

另外,针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可结合条约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一节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做到厚积薄发。

备课资料: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源于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结社,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人民奋起反抗。

1899年,朱红灯领导山东平原起义后将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展开反帝武装斗争,成为公开的反帝爱国的群众组织,并迅速发展到华北各省,以北京、天津地区的斗争声势最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展开英勇斗争,在大沽、天津、廊坊、北京等地给侵略者以学生的打击。

由于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加上清政府的出卖,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但义和团运动英勇地抗击八国联军,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廊坊阻击战

  1900年6月18日,董福祥率领武卫后军2000余人,奉派进驻京津铁路沿线,阻止西摩尔率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在御侮抗敌精神的感召下,义和团与清军相互配合,向廊坊东站发动攻击。

董福祥指挥武卫军2000人和赶来支援的义和团战士3000人对北犯之敌发动进攻,清军骑兵从侧翼包抄攻击侵略军,清军步兵和义和团也乘虚冲杀上来,八国联军只能做两面抵御。

西摩尔在落垡获悉廊坊战事吃紧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英军、奥军、意军折返廊坊,用重炮轰击。

清军和义和团几番攻击,均未能破敌,只得撤防原地。

这一仗,清军和义和团以死伤数百人的代价,却也重创八国联军凶残气焰,打死敌军6人,击伤48人,迫使联军放弃廊坊,逃往杨村车站,义和团及甘军继续追击。

晚,包围杨村车站,又毙伤联军40人。

西摩尔率联军沿北运河向天津溃败,途中又多次遭到义和团及清军的阻击,炮火之声,络绎不绝,侵略者狼狈逃回天津。

3、西摩尔与瓦德西

瓦德西,德国人,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个小邦的亲王,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

瓦德西本人当然也秉承家庭传统从军,不过他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时间却比较晚,35岁才成为总参军官。

瓦德西在普法战争之前被派驻巴黎当大使馆武官,在这个职务上搜集了非常详尽的法国军事、政治情报,正是因此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注意和欣赏。

不过普法战争期间,瓦德西回到德国却没有上战场,而是担任国王的副官,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给国王和宫廷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任德国总参谋长.晋升陆军元帅。

1900年8月任八国联军统帅,11月抵达北京,指挥侵略军由津、京出兵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及山西境内,残酷镇压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扩大列强侵华权益。

1901年6月回国。

著有《瓦德西回忆录》,中文节译本名《庚子联军统帅瓦德西拳乱笔记》。

西摩尔(1840-1929年),英国海军将领。

1852年加入英国海军。

1857年,他作为中尉见习生,参加英法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年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回英国。

后升为中将。

1897-1901年任英国东亚舰队司令。

1900年6月10日,各国以保护北京使馆为名,由他率领一支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的侵略联军二千余人,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

在杨村、廊坊等地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狙击,被迫后撤,退回大津。

1901年归国。

著有《我的海军生涯和旅行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