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834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8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Word文档格式.docx

属于×

气候;

夏季×

,冬季×

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小);

光照×

易受×

灾害影响

地形

以×

地形为主,地形×

地势×

高×

低;

多×

地貌,地质×

水文

为内(或外)流河;

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长(短);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长(短);

有(无)凌汛

(2)人文要素

人口

劳动力丰富(不足);

人口素质高(低);

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就业压力大(小)

城市

城市数量多(少);

城市规模大(小),辐射带动作用强(弱);

多沿×

分布;

城市化水平高(低)

产业

产业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为×

工业类型为×

型;

有利(不利)条件是×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

科技

(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

科技水平高(低)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

全国文综乙卷,37

(1)

(2)

2015·

福建文综,5

2014·

安徽文综,23~24

以“一带一路”等热点事件为背景,以区域图辅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典型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内自然特征对人文特征的影响。

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较大。

考向一 区域图的定位

1.(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读图,甲国位于(  )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 甲国大部分处于60°

W~70°

W,0°

~10°

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

读图,完成2~4题。

2.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的农业区分别是(  )

A.两河流域 恒河沿岸及三角洲

B.印度河平原 顿河流域

C.密西西比平原 亚马孙平原

D.尼罗河沿岸 墨累—达令盆地

3.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  )

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

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D.边境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

4.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特征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矿产资源

B.旅游业都发达

C.本国最长河沿岸都有主要农业区

D.都是发达国家

答案 2.D 3.C 4.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境内有广阔的热带荒漠;

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

乙为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农业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澳大利亚西部有广阔的热带荒漠。

考向二 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5.(2016·

全国文综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

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

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

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

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第

(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

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

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第(3)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

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

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考向三 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

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

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

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

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解析 在中亚区域图中给出了地形、河流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自然因素,农业区分布、农业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回答。

首先描述中亚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该区域东南高西北低;

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中亚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三点:

①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②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上。

③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以上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

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

读图回答第7题。

7.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D.就地取材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土楼呈圆形,规模大,既有利于家族集聚,又能防御战乱;

而该种形态与节约耕地、就地取材无关,圆形土楼不利于雨水下泄,南方也无需保温。

考向四 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8.(2012·

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

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

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特点: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

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

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3)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

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 第

(1)题,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题,从图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注意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利”。

第(3)题,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广阔的市场做保障。

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考点二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的含义

(1)产生原因

各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各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表现

各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①相似性:

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

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②差异性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较低,以草地为主

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的比较

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都发挥了岛国的优势,渔业资源都比较丰富。

经济发

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农业

生产

以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在种植业中占重要地位

工业及

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临海型”布局为主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

“资源型”布局为主

人口与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划分指标:

地形和气候。

(2)具体划分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②界线

如何分析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北京文综,40

(2)

以跨区域地理事件为线索,如“一带一路”、某交通线等,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区域差异的表现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

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

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

第2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题干获知时间是6月至8月,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航行方向由东向西。

南海无梅雨天气;

经阿拉伯海时,受西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由西向东流,故逆风逆水;

红海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见不到大片森林;

地中海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不可能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考向二 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读下图,回答3~5题。

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

4.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5.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

答案 3.B 4.D 5.B

解析 第3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第4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第5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

考向三 区域发展方向差异分析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6~7题。

6.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7.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 6.B 7.A

解析 第6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

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

从Y轴看,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

从X轴看,广西高于全国,说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

第7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

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

上海(0.62)和江苏(0.60)最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大力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

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D项错误。

考点三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区域发

展阶段

特点

人地关系

初期

阶段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

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

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区域集聚效应减弱;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地矛盾加剧

再生

采取措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由紧张走向协调

拓展提升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1.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及人地关系(以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例)

区域发展往往要经历几个明显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特点,在阶段转变过程中完成了区域的不断成长壮大。

具体表现如下:

2.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三大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

展水平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化

工业类

型转化

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工业类型由资源型、能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不断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升级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成长阶

段和转

型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重庆文综,13

(1)

(2)

以大时间跨度内某区域发展状况为基本信息,辅以区域图或统计图,考查不同阶段的人类活动差异及原因。

以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

考向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7·

西安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

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之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形平坦(或水源充足);

丰富的煤炭、铁矿;

廉价水运;

广阔的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钢铁基地);

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

工业集聚。

(3)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

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等。

解析 第

(1)题,读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

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的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题,除交通和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