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759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宜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6.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10.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A.废除宰相制度B.建立内阁制度

C.打击勋贵集团D.强化君主专制

1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1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13.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

“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

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B.神权统治C.等级森严D.中央集权

1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A.有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

15.“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16.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共收到奏章1160件,“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皇帝下令()

A.设立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书门下处理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设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

①王族②少数民族首领③功臣④古代帝王的后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

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

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19.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

这表明()

A.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B.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C.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D.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20.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里的“人民”是指()

A.雅典居民B.雅典成年男子C.雅典公民D.雅典成年人

21.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的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厉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

材料表明()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B.将军判刑的依据是陶片放逐法

C.雅典政治体现天赋人权思想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2.梭伦说: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两方”是指()

A.贵族、平民B.平民、奴隶C.地主、平民D.奴隶主、奴隶

23.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里克利三位政治家的政治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C.划分公民等级以明确权利义务D.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24.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指出:

“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C.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D.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

25.古代雅典城邦有一种“贝壳流放制”(也称“陶片流放制”),规定每年由公民大会举行一次特别的投票,人们把自己最疑心的政治家的名字写在贝壳或陶片上,得票最多的人就被放逐国外十年。

这一做法的创立者是()

A.西塞罗B.梭伦C.伯里克利D.克利斯提尼

26.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

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

27.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

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28.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

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

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B.实行直接民主

C.广泛而又普遍D.维护奴隶主特权

29.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30.《法律总结》第二篇第一条指出:

“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

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应该是()

A.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B.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

C.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D.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

第Ⅱ卷(选择题,共40分)

31.(20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

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5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3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

……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材料四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

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

对后世影响如何?

(10分)

月考历史答题卡

得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计40分。

31题(共20分)

(1)(6分)

(2)(6分)

(3)(5分)

(4)(3分)

32题(共20分)

(1)(4分)

(3)(10分)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答案

C

D

A

B

二.非选择题(31小题20分,32小题20分,共计40分。

31题(20分)

(1)内容:

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

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

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3分)原因:

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3分)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

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3)主要作用:

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4)原则:

尊重和敬畏历史;

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2题(20分)

(1)相似之处:

都通过征服战争后设立帝国;

都实行行省制;

(4分)

(2)相似之处:

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主要区别: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

(3)作用:

罗马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影响:

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

行省制为中国后世所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