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686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二讲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经济工作Word格式.docx

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把握好速度与效益关系,注重提升增长质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体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上,也应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最大的结构调整。

过去几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

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我们仍要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它能够开拓发展领域,创造社会财富,促进居民增收。

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我们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调整与发展。

我国扩大内需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

3.把握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力拓展居民消费

投资与消费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难题。

我们说内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需求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

必须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同时要看到,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直接而有效,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

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方式的紧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环保带动,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1.产业转型升级是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

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

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

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密切跟踪并大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果在各领域和全社会得到推广应用,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营销,通过市场开拓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必将为我国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2.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

差距就是潜力。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

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3.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

同时,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扩大就业必须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

而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微企业,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载体。

做大做强服务业,能够增加就业,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

深化企业主辅分离,把一些工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剥离出去,成为效率更高的服务业主体,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

我们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

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繁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4.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对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要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给予支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5.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

没有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工业化、城镇化。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保障粮食安全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力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经济建设更多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6.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

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保力度,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十二五”期间,大规模推进节能环保,将对技术、装备、服务等产生巨大需求,催生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增长领域。

二、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2012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运筹惟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莉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果断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使经济发展呈现缓中企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初步预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或略超过年初设立的7.5%目标。

整体来看,全年经济运行在前3季度呈现出波动起伏较大、增速缓慢下降的现象,无论是进出口额、用电量、货运量,还是财政收入等指标,都是一波三折:

这个月上去了,下个月叉下来了;

这个月出现了积极变化,下个月又出现了新问题。

经济增速也由第一季度的8.1%降至第二季度的7.6%,在第三季度又降至7.4%。

但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没有超出年初确定的预调微调措施实施后,从9月下旬开始,几乎所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都在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回升至9.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l4.2%,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明显回升。

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在第三季度末就己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第四季度的经济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包括PMI、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以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都在佐证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

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我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三季度有所回升,从全年看,完成年初确定的7.5%的目标己没问题。

从各大机构对20l2年经济增速的预测看,绝大部分预测结果都集中在7.6%-7.8%之间。

(二)农业农村形势继续向好

主要表现在以T4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在耕地和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自然灾害较多发生、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11791亿斤,比上年增产367亿斤,实现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总产超万亿斤。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收入水平再创历史纪录。

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在7800元以上,比2011年增加800元以上。

而且农民收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工资性收入占比和贡献率持续上升,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许多地方实现了由务农增收为主向多渠道增收的转变。

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面貌继续向好改变。

预计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44万公里,解决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80多万户,新增农村危房改造447多万户(1-11月份)。

实施第二轮电网改造,农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退耕还林、草原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深入实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

目前,全国有1.3亿农村学生免交学杂费和课本费,部分学生获得寄宿生活补助和营养膳食补助,有8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亿多农民领取养老金,5300多万农民拿到低保金。

(三)物价涨幅稳步回落

虽然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在2012年1月份仍处于4.5%的高位,但随着2011年一系列紧缩政策效果的释放和2012年经济增速的回落,CPI也逐渐下降,在2月份就降至3.2%,在6月份更是超预期地降至2.2%,7月份降至1.8%,把物价水平拽入“1时代”,8-11月份CPI涨幅也一直保持在低水平,分别为2.0%.1.9%.1.7%和2.0%。

物价水平的稳步回落,除了得益于2010年和2011年我国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的需求端管理政策之外,还得益于中央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从供给端采取措施,增加有关产品的有效供给,缓解有关产品的短缺状况,从而促成物价水平的回落。

例如,我国历次通货膨胀中,食品价格上涨都是一个突出的引发因素,所以,每当出现通胀苗头时,我国都会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措施来增加粮食相其他农产品的供应。

2012年2月,为有效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对遏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还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了房价上涨势头,使多数城市的房价稳中有降。

(四)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新进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2年前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这是自2006年以来最终消费首次超过投资的贡献率。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高耗能行业发展受到明显抑制,其增幅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之增幅。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较快增长,物流、信息软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前3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同比扩大2·

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好于2011年。

扎实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做好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工作,大力推进集中联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

区域合作和产业转移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首先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制定出台了一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其次是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持续扩大;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得到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序推进,试点范围扩大到9个省(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

第三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放宽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扩大;

不断健全新股发行和退币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序发展。

第四是价格改革不断深化;

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顺利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煤电价格关系得到协调。

第五是其他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任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成效明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文艺院团、新闻出版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

第六是外贸增速虽然放缓但商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稳中有升,据海关统计,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万亿多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亿多美元,增长7.3%;

进口16503亿多美元,增长4.1%;

贸易顺差1995亿美元,扩大44.1%。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l0.5%,而在20l2年1-9月期间,这一指标就提升到11.1%,而且外贸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方式等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半年跃居世界首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六)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预计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超过1200万人,明显超过年初所定的900万人的目标。

前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277,增长13%;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778元,增长15·

4%;

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都将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而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将继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良好。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至月人均1700元左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墓木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加快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共新开工建设保障房700多万套,基本建成500多万套,保障房覆盖面有了明显提高。

上述列举表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符合稳中求进的总要求。

在外需明显减弱的情况下,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调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释放国内需求潜力等措施,并积极运筹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使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国家当然也不例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市场需求的影响。

如果世界经济增长有力、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各国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大出口竞争优势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反之,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利。

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有关政策的“外溢”影响。

主耍经济体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对其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还对全球经济运行带来相当程度的冲击。

三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影响。

保护主义的东西越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就越不利。

从当前的外部环境看,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可以说都不容乐观甚至是负面的。

首光,从外部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己经5年了,但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又曲折,否极泰来的曙光尚看不到。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虽然近期其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失业率仍在7.7%的高水平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

特别是其“财政悬崖”问题悬而未决或末根本解决,对其国内经济增长及世界经济增长都是一个持续的困扰因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虽然近来受欧洲央行推出无限量购买国债计划、ESM(欧洲稳定机制)正式启动、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同意向希腊发放新-轮救援资金等因素影响,欧债危机形势再度回稳,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目前南欧经济普遍衰退,北欧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整个欧元区经济有可能陷太长期低迷,最近有几家国际经济组织做出预测,2013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为负值。

旧本的债务泡沫风险也不容小视,其政府债务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36%,成为全球公共债务占比最高的国家,虽然其国债多为国内持有,但由于其经济长期低迷、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等因素,其国内吸收消化债务的能力不断减弱,不得不转向海外投资者,导致海外风险不断增大;

受债务问题和出口下降影响,日本最近儿个季度的经济增速由正变负。

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受外部市场条件恶化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其经济增速也普遍放缓,下一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其次,从主要经济体有关政策的”外溢”影响看,近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这虽可能导致美国国内长期利率和债务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稳定国内经济,但将显著增加全球流动性,使本己相对过剩的全球流动性更加过剩,从而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国际短期资本的规模和流向的不确定性,促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

这将使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

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通胀率将达3.7%,超过3%的警戒线,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将高达5.7%。

这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较大挑战,使其更难在促进经济持续回升与防范通胀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再次,从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影响看,在全球贸易持续低速增长情况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特别是发达国家针对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越来越多,保护范围也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延伸到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一些国家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各种贸易战、汇率战呈愈演愈烈之势。

这将使全球贸易面临较大幅度下行的风险冲击。

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仅为4.4%,低于过去30年平均5.5%的增长幅度。

对以上各种影响,我们既要做好应对短期突发事件冲击的准备,也要做好长期应对的打算。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虽然有些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由于外需不振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加上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我国出口形势近期内不容乐观,由此对扩大国内需求提出了更加紧迫、更加突出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