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55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突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幼虫:

幼虫可分为1-5龄。

白色至乳白色。

幼虫的龄期可从尾突的长短来分别:

1龄平均为0.13mm,2龄0.2Omm,3龄0.2gmm,4龄0.37mm,5龄0.45mm。

蛹:

长10.5椰,宽2.5mm,与幼虫相似,但个体稍粗,出现翅芽和足,腹末仍有尾突,但基部的气门开口消失。

3、寄主植物

椰心叶甲寄主植物主要有:

椰子、槟榔、假槟榔(亚历山大椰子)、山葵(皇后葵)、省藤、鱼尾葵、散尾葵、西谷椰子、大王椰子(雪棕、王棕)、棕榈、华盛顿椰子(大丝葵)、卡喷特木、油椰、蒲葵、短穗鱼尾葵(丛立孔雀椰子)、软叶刺葵、象牙椰子、酒瓶椰子、公主棕、红摈榔、青棕、海桃椰子、老人葵、海枣、短蒲葵、红棕搁、刺葵(糠榔)、岩海枣、孔雀椰子、日本葵、克利巴椰子。

其申椰子为最主要的寄主。

4、危害情况

由于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寄主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其危害症状呈现:

心叶叶脉分布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斑,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片皱缩、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有破裂虫道和虫体排泄物。

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重时,整株死亡。

椰心叶甲属毁灭性害虫。

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

1929年,椰心叶甲传入印度尼西亚的东南苏拉威西省、一些地区10-15的椰树受害致死,造成椰子产量减少50梷7圳。

一些地区10-15%的椰树受害致死,椰农不得不放弃了椰树的种植。

1975年椰心叶甲由印尼传入台湾,造成17万椰子树死亡,目前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最近几年,椰心叶甲在越南大爆发,为害1OO0多万株椰树,大约有50万株椰子树死亡。

5、防治方法

1)喷施杀虫剂

可用线虫争、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绿福、乐斯本等杀虫剂每隔10天喷杀1次,连续喷杀3次。

也可结合用略高浓度的药液涂抹心叶,或用棉花浸泡药液后绑在未展开的新叶的叶尖处,使药液充分浸入到心叶内,从而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喷药时加点煤油或柴油以加强渗透作用,效果更佳。

2)使用叶甲清粉剂挂包防治

叶甲清粉剂挂包防治方法。

挂包法比其它化防方法有明显效果,是椰心叶甲化学防治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椰甲清粉剂所含成分包括触杀性药剂和内吸性药剂,药剂可以通过植物内吸进入心叶缓慢释放。

同时,挂包法是将药包固定在植株心叶上,让药剂随水或人工淋水自然流到害虫危害部位从而杀死害虫。

只要药包中还有药剂剩余,一旦下雨,雨水都会带着药剂流向叶心起到杀虫作用。

因此,挂包法不仅没有喷灌引起的雾滴飘移污染,而且药剂只流向害虫危害部位,药剂有效利用率高,对环境污染小。

根据专家评定,椰甲清粉剂挂包法对椰心叶甲的防效高、持效期长(8-10个月)、对环境污染小、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挂包法的操作方法是:

危害严重的株植挂药2小包,其中1包放置在心叶基部幼嫩片叶内侧,塞入心叶与旁侧叶片之间,并用挂包线固定在1.5米以上长的心叶(一般为第2片心叶)叶梗上,用于杀死藏于心叶内的幼虫、成虫和卵。

另1包固定在为害较严重的心叶上方内侧,再把心叶和周围几片心叶捆绑在一起,用于杀死叶片上部的害虫。

如心叶上部未发现成虫或成虫少于20头,则该树用药一包,该药包置于新叶基部。

然后在药包上部缓慢淋水,让水慢慢渗入有虫的叶片和心叶深处。

危害不严重的只在心叶低端挂一包药。

椰甲清粉剂挂包防治方法是华农专门针对椰心叶甲防治而研制的新药新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药效期长、效果较好,无粉尘或雾滴飘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控制疫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使用绿僵菌防治

把绿僵菌制成药剂,配成一定浓度喷施在染虫的植株心叶上即可。

绿僵菌对环境比较敏感,侵染害虫最适温度为15-30℃,最适合相对湿度50-100%,高温干燥、大雨天气会严重影响防治效果。

4)利用天敌防治

引进国外天敌是持续控制椰心叶甲的有效措施。

据报道,椰心叶甲寄生性天敌有6种,捕食性天敌有3种,目前应用较为成功的有3种。

我国台湾于1983年11月从关岛引进椰扁甲啮小蜂,经过高雄和屏东地区释放,椰心叶甲已得到控制。

在越南也有成功的经验。

姬小蜂寄生椰心叶甲的高龄幼虫,啮小蜂寄生椰心叶甲的蛹,它们在幼虫或蛹的体内产卵并孵化繁殖,从而将椰心叶甲幼虫或蛹杀死。

(二)刺桐姬小蜂防治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

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分类地位:

刺桐姬小蜂属于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胯姬小蜂属。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

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

复眼棕红色,近圆形。

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

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

环状节1节:

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

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

前胸背板黑褐色,有3—5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

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

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前缘带基部到中部具刚毛1根,翅室无刚毛,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

痣脉:

后缘脉:

3.9—4.1:

2.8—3.1:

0.1—0.3。

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

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

3、发生规律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

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

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

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

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

梗节长约为宽的1.5倍;

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

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

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

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

4、寄主

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

5、危害症状

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片叶、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6、预防和防治

1)严格检验检疫

植物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检疫措施。

严禁从疫区调入刺桐属植物,一旦发现刺桐属植物或运载过刺桐属植物运输工具,应立即做销毁或检疫除害处理。

加强对疫情发生区的检疫封锁,暂停刺桐属植物调运移植,防止该虫扩散到尚未分布地区。

对未发现疫情的刺桐属植物,需隔离种植一年,如一年内未发现该虫,方可栽培种植。

2)人工剪除

对发现有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剪除,并清理干净落在地面的虫瘿及枝叶;

对较矮小的树木可采取先喷药后剪枝叶的做法;

将叶片、嫩枝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防止蔓延。

之后每隔2天-30天再将长出的新叶片、嫩枝进行剪除、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持续时间一年左右,可逐步缩少刺桐姬小蜂繁衍寄主的生存环境,有效减轻刺桐姬小蜂危害。

3)化学防治

在对发生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人工剪除后,再采用氧化乐果按1:

500倍液或三唑赤粉剂1:

2000倍液、敌敌畏1:

1000倍液、水铵硫磷1:

500倍液、“虫线清”乳油100-200倍药液等内吸及渗透性较强、杀虫效率高的杀虫剂对刚萌发的新芽进行喷雾防治,喷洒量至树枝、树叶表面湿润为止;

将喷洒杀虫剂后的枝叶集中烧毁或用塑料薄膜袋封装,集中偏僻处堆放让其腐烂。

之后每隔七天左右时间连续防治2-3次,同时采用敌敌畏1:

100倍液或甲基异栁磷1:

500倍液浇灌,可有效减轻叶片、嫩枝受刺桐姬小蜂危害。

对于刺桐种植较分散、发生株数较少的发生区或新发生的孤立疫点,以及危害严重的植株,采取伐除同一地块全部植株并就地销毁(可用喷药熏蒸处理)的办法进行,并对发生区周围的刺桐属植物进行喷药预防。

4)农业防治措施。

目前刺桐属植物主要作为绿化树种,在种植前,采用生石灰会土壤进行消毒,主要通过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创造不利于害虫生长发育的条件。

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对过密的树冠要适当整枝、疏伐,提高通风透光度,也可选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利排水。

或清除被害严重植株、集中烧毁,避免成虫羽化后产卵扩散。

同时不要连片种植、采用混交式栽植,可减少“刺桐姬小蜂”的繁衍空间。

(三)薇甘菊防治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

其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枝;

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

花白色,管状,檐部钟状,有香气,五齿裂;

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梗纤细。

薇甘菊兼有性和无性两面种繁殖方式。

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常年生长藤蔓植物。

叶片心形,对生,4-13cm长。

发生于农田、沿海地区、生态被破坏地区、自然森林、林场、河岸、低地、湿地、居民区。

该植物一旦安定下来就开始迅速生长,攀缘任何垂直的东西,包括作物、灌木、树木、墙和篱笆。

据报道,其顶端日可生长27mm,繁殖迅速。

微甘菊通过缠绕窒息和遮挡阳光来杀死其它植物,因此其对幼苗和苗圃危害极大。

该植物和其它植物竞争水和营养物质,但更重要的是其可能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

微甘菊为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茶业的三大杂草之一,对斯里兰卡和毛里求斯的橡胶园也为一大威胁。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除分布原产地热带美洲外,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省区,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我省近40个市县有分布,在珠三角和广东沿海地区分布极广,深圳、珠海、东莞为危害灾区。

2、薇甘菊的生物特征

1)形态特征

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植物,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危害极强的农林害草,是我国新的外来有害生物,已列入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匍匐或攀缘,多分枝。

单叶对生,叶薄,基部心形或戟形。

头状花序小,数目多,含小花4多,在枝端排成复伞形花序状。

花白色,管状,5齿裂。

瘦果细小,黑色。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薇甘菊是热带、亚热带有害植物,喜光好湿,生长在年平均气温20℃以上的地区,在光照强、水分条件好地方生长旺盛。

不耐荫蔽、不耐干旱、不耐寒。

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且持续干旱时,薇甘菊地上部分逐渐死亡。

3)生长发育特征

薇甘菊营养生长极其旺盛,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

有人在内伶仃岛实验测得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分枝出来所有茎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m。

营养生长迅速是薇甘菊在其侵入地区爆发并严重危害其他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薇甘菊一般在3月开始生长,6-8月生长最快,11月开始大面积开花,花期一般维持2-3个月,至翌年1-2月为结实期,开花结果后营养生长停止,冬季叶片干枯、部分花枝枯萎。

薇甘菊通过种子和节间繁殖,繁殖能力极强。

薇甘菊的种子量非常大,一株就有几千粒,种子小,似蒲公英的种子,可借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

薇甘菊每个茎节处都易长出根而发育成新的个体,且每个茎节处都可以长出二个枝条,每个枝条上又有多个节,每个节又重新分生出枝条,蔓延和扩展的速度很快。

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繁衍速度更快。

此外,薇甘菊还可通过人畜携带传播,农产品运输、园林花卉的交流、交通工具的往来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薇甘菊的危害特征

1)危害特征

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果林、灌木林、池塘田埂丛林、城市园林绿化、路边丢弃地等。

通过攀援、缠绕、覆盖其它植物,阻挡其光照,影响其光合作用,造成其它植物“缺光饿死”;

同时,薇甘菊生长旺盛,争夺水分和养分,使其它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与繁殖。

故俗称薇甘菊是“植物杀手”。

薇甘菊危害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致使森林退化为灌草丛,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业和种植业直接影响是造成减产或成本增加。

2)危害状况

全市均有薇甘菊分布,据调查统计,林区70%以上都有薇甘菊的分布,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风景林、水源保护林、经济林等。

近几年来,虽然多方治理,但薇甘菊蔓延势头丝毫没有得到遏制。

目前,薇甘菊面积已经发展到9.5万亩,较2年前的4.2万亩翻了一番。

薇甘菊率先入侵的群落多为人为干扰明显的周边地带和丢弃荒地;

对于自然植物群落,薇甘菊多发生于低海拔的沟谷地段,主要危害灌木草丛或灌木林;

对于人工林群落,薇甘菊主要危害疏于管理的未成林地、幼体地和林相较差的疏残林,并对果园也能造成极大的危害。

3)薇甘菊的防治

薇甘菊防治有人工清除、化学防治、种植遏制薇甘菊生长的树木、引种田野菟丝子等4种方法。

不同的生境,可选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因此尽可能地采用化学防治。

也可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即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以上4种方法相结合,综合使用,以达到长期控制薇甘菊危害的目标。

而在这里我们不能采用化学防治,只能采用其它三种方法。

因深圳大部分饮用水水源来自此处。

薇甘菊越冬后3月开始生长,当薇甘菊零星出现时,尽早进行防除,可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发生薇甘菊危害的地方一般是野外的林地,灌木丛,在防治时要注意做好防摔倒、防蛇伤、防蜂和防蚊叮咬、防有刺植物刮伤等人身安全工作。

①人工清除

薇甘菊的根、茎被折断后遇土遇水可以重新复生为新个体,因此一般不提倡人工清除。

但对于管理强度较大的菜地、苗圃、绿化带、住宅绿化地等,化学防除可能会影响其它植物生长,宜采用人工清除。

人工清除的方法是:

在每年4月-9月用人工将薇甘菊连根拔起,清除的薇甘菊枝蔓不要随意扔掉,应集中堆放处理,以防重新繁殖生长。

切忌在薇甘菊种子成熟期用人工清除,否则抖动薇甘菊导致种子飘散,人为加速薇甘菊的传播。

②化学防治

薇甘菊生长多年、危害严重且周边没有敏感的菜地、农田、花卉苗圃的区域,宜采用化学防治,即选用森草净(70%嘧磺隆可溶性粉剂)进行防治。

森草净是一种低毒、高效的防除薇甘菊专用药物,对人和动物无害,对生态环境比较安全。

森草净喷施到薇甘菊叶面、茎、根表土,通过吸收输送各部位,造成慢性中毒,可连根致死,达成完全杀灭薇甘菊的目标。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效果好,是目前首选的防治方法。

A.施药量

根据薇甘菊生长时间、覆盖厚度及面积等来确定施药量。

用药量范围为0.05g/㎡-0.1g/㎡(即每100㎡用5g-10g森草净)。

如薇甘菊生长时间3年以下、覆盖厚度10cm以下,一般用低限量;

如薇甘菊生长时间5年以上、覆盖厚度20cm以上,或薇甘菊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一般用高限量;

一般情况可用平均药量,即100㎡用7g-8g森草净。

B.配药方法

按100㎡用5g-10g药的比例配药。

通常喷洒100㎡面积用水量为15kg-20kg,需药物5g-10g。

如将药物配在水箱内,则用15kg-20kg水箱加药5g-10g(平均7g-8g)。

洗衣粉可增加着附力,提高防治效果,配药时加适量洗衣粉。

有如下两种配药法:

一是取森草剂5g-10g和2.5g洗衣粉,用1kg水在容器中搅拌至全部溶解,然后通过滤网倒入喷雾器中,加15kg-20kg水稀释,稍加搅拌使药液与水混匀,按照上述施药方式均匀喷洒100㎡。

二是取森草净50g和25g洗衣粉,用10kg水在容器中搅拌至全部溶解,然后装入带盖的容器中备用。

用时取1kg药液,通过滤网倒入喷雾器中,加入15kg-20kg水稀释并混匀后,按照上述方式均匀喷洒100㎡。

C.施药方法

施药时保持喷雾器的喷头呈雾状,对不同生境类型选用以下不同的喷药方法。

一是非定向喷雾法:

对几乎没有其它植物生长的大面积薇甘菊区域,可采用高浓度限量、非定向施药法,对茎和叶面喷洒,直到薇甘菊的茎和叶片有水流淌为标准。

二是定向喷雾法:

对薇甘菊覆盖其它植物或与其它植物混合生长的区域,采用定向喷药方法,只对薇甘菊的茎和叶喷洒,直到薇甘菊的茎和叶片有水流淌为标准。

三是根部施药法:

对薇甘菊攀上高大乔木或灌木的树冠层,可以在地面寻找薇甘菊的地面茎和根,对其根和地面老茎进行喷药来回3次喷洒,直到茎上有药液流淌为止,也可以对其根部的土壤喷药,直到土壤表面湿润为止。

D.施药时间

5月-9月是薇甘菊生长较旺盛时期,在此阶段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施药前注意天气预报,最好选择无风或微风、无雨的天气施药,施药后24小时内不遇中雨和大雨天气。

E.施药工具

要达到既防除薇甘菊又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且工作高效,,一般使用背负式喷雾器。

F.施药次数

大面积防治,常发生漏喷及喷后复生的问题。

因此一般需喷3次药:

一普遍喷,二补漏,三杀灭。

即第一次普遍喷药,2-3个月后补漏喷药,补喷6-12个月后对重新复生的区域,进行第三次打药。

G.施药效果

不同生境、不同施药量,施药效果也不同。

一般要求防治后薇甘菊根部杀灭率达95%以上;

施药90天后,乔木林和灌木林中薇甘菊再生的频次在5%以下,草丛林中薇甘菊再生的频次在10%以下。

H.注意用药安全

沼泽地、溪沟、小溪流及阴湿区域的薇甘菊,一般不宜用森草净进行防除。

药物包装袋集中销毁,沾过药的用具、容器及其清洗水,禁止乱倒、乱扔,防止污染农田、菜地、水源。

对森草净敏感的个别植物,喷药时应尽量避开。

这些敏感植物有:

对叶榕、紫薇、野苎麻、马缨丹、三裂叶野葛、臂形草、少花龙葵、野苦荬、类芦等植物及菊科其它植物、十字花科、乔本科等植物。

③种植遏制薇甘菊生长的树林

在菜地、农田、苗圃周边和水源林、林地,可先人工清除或对局部区域定向喷洒森草净杀灭薇甘菊,2个月后种植幌伞枫、血桐、阴香、海南蒲桃等能遏制薇甘菊生长的树木,种植密度可采用2m×

2m、3m×

3m等株行距,通过乔木树种快速生长,及早郁闭,来遏制薇甘菊生长和繁殖。

④引用田野菟丝子

田野菟丝子寄生,对薇甘菊生长有抑制作用。

在林地、陡坡地、丢弃地及化学防除后植被恢复困难的立地,采用引入田野菟丝子寄生薇甘菊的方法进行防治。

按照每3-5平方米放臵一株田野菟丝子袋苗,养护一年的办法,可较好地控制薇甘菊的危害。

因是在水源区处理,只好采取人工清理,鉴于薇甘菊的根、茎被折断后遇土遇水可以重新复生为新个体的特征,一般不提倡采用偶尔人工清除的方法进行防治。

但对于管理强度较大的菜地、苗圃、绿化带、住宅绿化地等,化学防除可能会影响其它植物生长,宜采用人工连续清除方法进行,将薇甘菊连根拔起。

A.分析

本工程为薇甘菊防治工程,薇甘菊结果期(一般1月、2月),这时严禁对薇甘菊实施人工拔除,因此此时薇甘菊已结果,一株薇甘一年可生出几亿粒种子,而几十万粒种子才一克重,此时人工拔除薇甘菊的种子会随风飘散,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危害极大。

B.解决方案

如果发现薇甘菊要组织人员尽早拔除。

拔除时间最好是薇甘菊生长和开花期(一般是每年的4月至11月),因为这段时间对其进行人工拔除,可以有效降低其对树木的危害。

4)生长发育特征

薇甘菊一般在3月开始生长,6-8月生长最快,11月开始大面积开花,花期一般维持2-3个月,至翌年1-2月为结实期,开花结果后营养生长停止,冬季叶片干枯、部分花枝枯萎。

图1薇甘菊严重危害马占相思林等植物

图2喷药防治后,薇甘菊死亡,而其它植物生长良好

(四)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1、封锁与检疫处理措施

1)封锁与检疫

①对经过红火蚁发生区的主要养护区域两旁50M内地区进行地毯式调查,彻底清除蚁巢,诱杀红火蚁,撒布石灰带(1M宽),并对路旁树木的树干用石灰水进行刷白处理(约高80CM)。

②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对外物流、防止红火蚁外传。

A.对发生区内的对生产场地、货运交通工具进行灭蚁处理,并在装车前实施检查,防止红火蚁随货物传出。

B.对从发生区外运的物品、货柜、运输工具、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查,重点检查货物包装和内容物是否夹带红火蚁,运输工具、货柜等角落、底部是否藏蚁,发现红火蚁要及时处理,防止随货物外运。

C.对发生区内的停车场进行清理和灭蚁处理,并设置药剂毒土隔离带(宽1.0M左右)。

D.禁止发生区内垃圾废土、建筑余泥、堆肥的外运,对带土的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进行严格检查。

E.加强对流经发生区的路沟巡查,彻底铲除沿岸红火蚁巢穴,防止随水流传播。

F.加强检疫、封锁、调查、监测、控制技术等培训工作,加大红火蚁控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使群众自觉采取行动防止扩散。

2)检疫处理药剂与使用方法

①对从发生区调运出的货物、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感染红火蚁的,必须进行药剂处理。

②对带土的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可使用以下药剂进行处理:

阿维菌素、氯氰菊酯、联苯菊酯、七氟菊酯、氟虫腈、毒死蜱等,采用喷雾、浸液或浇灌等方法。

③对交通工具、货柜等可采取喷施上述药剂或熏蒸的方法进行灭蚁消毒。

药剂的使用浓度参照商品使用说明。

2、红火蚁扑灭措施

根据红火蚁发生和为害的特点,可采取环境治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除扑灭。

1)清理环境、铲除红火蚁滋生地

①荒坡地

对于蚁巢密度较大、杂草丛生不易处理的荒坡地,可先施用除草剂,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