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17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古代近代史复习讲座文档格式.docx

4)罗马法发展的特点: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罗马法内容:

1)狭义指罗马公民法;

广义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

2)核心内容: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罗马法作用:

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

4、罗马法实质(局限):

主要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被统治者承担义务……)

5、罗马法影响:

1)地位:

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于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①经济基础:

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②政治条件:

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2)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同时代):

①“知识即美德”(知德合一)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教育可以认识已有美德;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人”等;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

《理想国》根据智慧品德进行分工,各司其职,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

自然界中,人是最高级的;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真理高于一切)

世界近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1、新航路开辟(1500年前后)

1)原因:

(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寻金热:

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马可·

波罗行纪》

(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4.)宗教因素:

传播天主教(5.)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5)条件:

造船、航海技术;

指南针;

地圆学说;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经过(考查点:

开辟前后欧洲世界地图的变化;

原产美洲特产(玉米等)传播)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西欧-美洲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地理学:

揭开地理大发现序幕;

证实了“地圆学说”

(2)对西欧:

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对世界:

结束各地相对独立的状态(最大影响),世界上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艺复兴(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1)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

大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等;

2)范围:

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

领域:

文学→美术、天文学等领域;

3)核心: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

文学三杰"

但丁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

彼特拉克被称为"

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2)“美术三杰”: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美;

(3)英国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天文学: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

5)实质:

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6)影响:

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出现了众多的精湛艺术品和文学杰作;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改革(16C德国始)——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背景:

文艺复兴的影响;

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导火线)

2)揭开序幕:

马丁·

路德发布的"

九十五条论纲"

主张:

简化宗教仪式;

信仰即可得救;

与上帝直接对话;

用本民族语言传教(体现人文主义);

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3)扩展:

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4)性质:

西欧早期资产阶级以宗教为外衣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思想政治运动,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5)影响: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经济: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激化(尤其是法国);

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自然科学的发展;

2)核心:

理性主义,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独立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3)启蒙运动的概况

(1)兴起于:

17世纪英国(霍布斯、洛克)

(2)高潮:

在法国(恩格斯“十八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

A、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思想主张:

①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④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B、孟德斯鸠:

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论法的精神》;

C、卢梭:

“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D、共同:

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要求人的彻底解放;

(3)康德(德意志):

人非工具;

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著有《纯粹理性批判》;

4)启蒙运动的影响:

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冲击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③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④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⑤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20世纪初)

政治:

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确立的途径:

革命或改革后,通过立法的方式)

1、英国:

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议会改革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结束的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2)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权力,君主立宪制确立;

(3)1721年,沃尔波尔首任首相,标志责任制内阁形成,君主立宪制完善;

(4)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5)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

(6)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行政权内阁首相)

2、美国:

总统共和制(或联邦共和制)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修正案

(1)独立战争(1775~1783):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美国诞生;

(2)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严峻形势原因是:

实行邦联制(中央弱、州权大)

(3)1787年宪法———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主要内容:

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实行“三权分立”;

评价:

“分权制衡”原则体现民主精神,促进美国政治经济发展;

局限:

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种族歧视等;

(4)1789年总统(华盛顿)、国会选举产生,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

3、德国:

君主立宪制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建立(实现统一)→帝国宪法

(1)19世纪中,德国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统一呼声强烈;

(2)德国统一途径: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三次王朝战争实现;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4)德意志宪法内容:

1)皇帝掌握大权,宰相主持内阁(行政权),只对皇帝负责;

2)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

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议会粉饰门面”;

3)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也是)

(5)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皇帝掌握实权,立宪为虚;

(6)德国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

1)消极:

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2)积极: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

4、法国共和政体(资产’革命→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875第三共和国宪法)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

开始标志: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人权宣言》:

1789年颁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2)1792年建立共和国,此后70多年,共和制和君主制不断斗争,政局动荡;

(3)法国共和政体确立标志: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1)议会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直选、参议院间选);

2)总统国家元首、最高统帅,掌行政权(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5、俄国君主立宪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君主立宪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

(1)根本: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

克里米亚战争;

(2)内容:

1)废除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2)农奴可以得到一定份地,须向地主交巨额的份地赎金(变相剥夺);

(3)影响: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6、日本君主立宪制:

明治维新→君主立宪制确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内容:

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

行征兵制;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影响: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外殖民扩张,成为亚洲和平威胁。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

1.诞生的条件

1)前提(根本):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

2)三大思想来源: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意义:

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对人类社会深远影响;

4、实践:

巴黎公社——1871年,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18世纪60年代~1840)

1、条件:

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①圈地运动——大量劳动力。

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资本。

③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技术(牛顿经典力学建立)

3)直接原因——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最大殖民国家、广阔海外市场)。

2、进程:

1)开始:

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行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轻工业)

2)拓展:

棉纺织业→采矿、交通等;

英国→法国、美国等;

3)完成标志:

1840年,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4)发明者:

熟练工人、技师。

发明:

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美国);

3、特点:

1)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重点是发展轻工业(“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

3)首先发生于英国,以英国为中心,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4、影响:

生产领域:

①生产力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④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社会关系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内外政策:

①对内:

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

②对外:

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国际格局:

①政治: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旧制度、思想;

②经济:

19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了。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消极影响:

①无产阶级受着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环境污染……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原因:

1)政治前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1831年英国法拉弟电磁感应);

(直接原因)

4)市场条件: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成就——“电汽时代”、“钢铁时代”

1)电力广泛使用(1866发电机、电话(1876)、电灯(1879)、电车、电影放映机)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A、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1885汽车和1903飞机;

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等)

B、推动石油开采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以煤、石油为原料制成塑料、纤维、炸药、染料;

药品等)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制造业和建筑业中,钢材取代木材和铁)

3、特点:

1)科学和技术的开始紧密结合,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电力、石油、汽车、化工等)

3)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4)日本、俄国等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①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经济结构,重工业取代轻工业,逐步占主导;

④世界经济格局,美德实力超过英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⑤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英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世界现代史: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9~1939)

总体: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

(一)社会主义————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内因: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外因:

“一战”激化国内矛盾(催化剂),也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过程:

1)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两政权并存;

2)《四月提纲》: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流血:

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11、7,攻占冬宫,胜利;

5)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和平法令》:

退出一战;

《土地法令》:

完成民主革命;

意义:

1)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列宁

1)背景:

严峻的国内战争形势;

为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内容:

①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

3)评价:

(1)积极: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

挫伤了人民积极性,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5)——列宁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固定粮食税;

②解除……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自由贸易;

④按劳分配制。

3)特点:

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恢复发展经济(“以退为进”、“退一步进两步”)。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4)作用:

恢复了经济;

巩固了工农联盟;

(从国情出发)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宪法标志形成)——斯大林

1)特点:

优先重工业;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农业集体化;

2)功绩: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

②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3)弊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二)资本主义

1、1922~1929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稳定和繁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原因:

根本: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具体:

贫富差距扩大;

信贷消费过度;

股票投机过度;

2)特点:

范围广(世界市场的形成;

美国经济地位)、时间长、破坏性强;

社会危机;

世界局势动荡;

4)出路:

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策源地;

美——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

3、罗斯福新政(1933年上台)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不断恶化;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核心)、调整农业政策、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

3)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所谓“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4)实质: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作用:

恢复社会生产力;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6)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二、二战以来的世界(1945年至今)

1、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冷战格局”)

二战改变了国家政治力量对比;

雅尔塔体系奠定框架;

美苏矛盾加剧;

2)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

结束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3)美苏“冷战”表现:

美国①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开始)②马歇尔计划(经济)③成立北约(军事)。

苏联:

①经济:

成立经互会;

②军事:

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

4)冷战”影响: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

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德国、朝鲜的分裂;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

1)表现:

①欧洲的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的振兴:

2)影响:

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联体制(斯大林模式)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入误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原则);

外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含义: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表现:

东欧剧变:

第一个剧变的国家1989年,波兰;

1990年,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

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苏联不复存在。

4)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北约东扩。

4、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冷战”后)

1)世界形势:

“冷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格局: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条件:

英国削弱,英镑体系难维系;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最大债权国);

形成: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机构: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各国货币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

影响:

⑴积极: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⑵消极: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背景:

(1)必要性:

各国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可能性:

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

建立: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评价:

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B、作用:

(1)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与战前最大不同)

(2)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对发达国家有利,是美国向外扩张的工具。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哪些新变化(四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战后繁荣)

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稳定;

扩大国内市场,刺激生产;

财政重负,惰性)

3)第三产业的繁荣(科技进步;

生产力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4)“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

实质——信息化与全球化)

3、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