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03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1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洞庭湖萎缩

4.保护湿地(加试)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加试)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主要目的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主要目的是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蓄滞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沼,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1.(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量小;

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

(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水多,损耗少。

来水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地表径流较多且易发生春汛和凌汛,河水易泛滥。

损耗少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纬度或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

2.(2014·

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

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

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

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

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任答三点)

(2)增加湿地面积;

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第

(1)题,抓住“自然条件”这一关键词,从海水浅、多港湾、泥沙多等自然条件和西风带风大,推动风车排水等方面展开说明。

(2)题,从保护环境,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分析。

课时训练

(2016·

温州三校模拟)读“甲、乙两地区的湿地区域分布图”,回答1~2题。

1.有关甲、乙两地区湿地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势低平

B.甲地区靠近海洋,滩涂广泛发育

C.乙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势平坦

D.乙地区地壳运动剧烈,地面凹陷,河湖纵横

2.近几十年来,致使两地湿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  )

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围湖造田 ③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交通建设用地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甲为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乙为四川西北部的沼泽地,甲地区成为沼泽的原因是降水多,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势低平。

第2题,导致两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环境污染和围湖造田。

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交通建设用地增加对两湿地影响不大。

读“黄河三角洲四种湿地分布图”,回答3~4题。

3.属于水稻田湿地的图例是(  )

A.①B.②C.③D.④

4.有关黄河三角洲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两岸的湿地对黄河干流径流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B.黄河三角洲面积呈上升趋势,主要是黄河的造陆作用

C.黄河三角洲沿海的风暴潮冬季北部多于南部,夏季反之

D.黄河三角洲农业和石油开发,湿地生物生产力不断增加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水稻需水较多,应分布在河水较丰富的地方,因此应选B。

第4题,黄河三角洲沿海北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比南部大,因此冬季的风暴潮北部多于南部;

黄河三角洲沿海南部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比北部大,因此夏季的风暴潮南部多于北部。

黄河下游多地上河,河水多补给两岸的地下水。

黄河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黄河三角洲农业和石油开发,会破坏湿地,湿地生物生产力将下降。

下图为“某区域R河流域图”。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R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源头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B.源头到P点河段有凌汛现象

C.P点到Q点河段水量逐渐减少

D.Q点到河口河段水能最丰富

6.图中种植业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化

B.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酸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赤道附近,非洲几内亚湾沿岸,位于热带。

图中等高线数值表明,本区的海拔并不高,不会有高山永久冰雪融水补给河流,A错。

这里的纬度低,是热带地区,没有结冰现象,不可能有凌汛,B错。

从P点到Q点河段流经草原、荒漠区,降水少,沿岸种植业发展用水量大,所以河流水量逐渐减少,C对。

根据图中地势变化,Q点到河口落差并不大,水能不会太丰富,D错。

第6题,图中种植业区位于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的过渡地带,降水少,蒸发量大,发展种植业时不合理的灌溉,很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大面积开垦草地可能导致土壤荒漠化、沙化,A对。

同时也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引起土地酸化,可能发生土壤盐碱化,B错。

种植业区降水较少,地形平坦,水土流失少,C错。

同理D错。

安吉调研)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上升到9.6,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完成7~8题。

7.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有(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量减小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使湖水pH值上升 ⑤工业生产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大片森林被砍伐,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①②④D.②⑤⑥

8.关于保护红碱淖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是红碱淖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是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水量减少,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等。

红碱淖位于沙漠地区,湖区周边没有成片森林存在;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湖水pH值上升、水质下降与水位下降无关。

第8题,保护红碱淖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

杭州调研)读下表,完成9~10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单位:

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235

48

滩涂

43

-155

-2027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即湿地面积增加;

负值表示逆向转化,即湿地面积减少。

9.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滩涂、水田、河渠

B.河渠、水田、滩涂、水库坑塘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滩涂

D.河渠、水库坑塘、滩涂、水田

10.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小

B.水鸟栖息地面积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

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计算出水库坑塘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滩涂,水田面积减少得多,变化幅度也较大,河渠面积略微增加,变化幅度最小。

第10题,2000~2004年该区域湿地面积增加。

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增加,水鸟栖息地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义乌模拟)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1题。

1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

答案 C

解析 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

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C正确。

土地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A错。

沙丘移向绿洲,与地下水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B错。

用水量增加与冰川融水减少没有直接联系,D错。

12.(2015·

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

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弱;

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第

(1)题,结合等高线和山地、盆地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高低,结合水系特征判断河流干流流向。

(2)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

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

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

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第(3)题,提取材料中“过牧”“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

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该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

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了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

下图为玛纳斯河冲积扇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形成泉水的过程。

(2)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试解释其原因。

(3)简述人们建成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说出为防止该地湿地水库群萎缩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

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形成泉水。

(2)该地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小,地下水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年际变化小;

泉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

(3)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抵御荒漠化对绿洲的威胁;

有效地保护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抵御干旱灾害的威胁;

绿洲小气候得以改善,温差变小,湿度增大;

防止流域内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调节灌溉用水,保证供水水源,扩大人工灌溉的面积。

(4)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慢高山冰川的融化速度;

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第

(1)题,注意审题,本题要求利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故应从水循环环节角度考虑,另外应明确泉水是地下水的出露。

所以整体思路应为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转变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水。

(2)题,“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说明泉水流量稳定,变化较小。

该地泉水的特点应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角度分析。

第(3)题,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它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4)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来分析,从水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方面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