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748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道串讲3Word文档格式.docx

------因此,知道保卫天下正义,然后才知道保卫国家。

保卫国家之事,由该国的君主和臣们担当,每天都有肉吃的高官显贵们在谋划这件事。

保卫天下这件事,即使低贱的布衣男子,也都是有一份责任的。

第二节正义

1.见得思义。

-----看见可得的,要考虑是否应该得。

2.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说:

“君子要以义作为根本,依照礼节即道德行为规范去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3.曰:

义正者何若?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兵刃以相害也。

-----义政的实际内涵就是:

大者不攻击小者,强者不欺压弱者,人多势众者不伤害人小势弱者,狡诈机变者不欺负愚笨迟钝者,高贵者不傲视低贱者,富有者不鄙视贫穷者,年壮者不夺取年老者。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天下各个国家之间就不会用水火,毒药和兵刃相互残害了。

4.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如果不是合乎正义的,不是合乎大道的,即使拿天下所有的财富给他作俸禄,他也不会留恋眷顾;

给他在那里拴四千匹马,他也不会看一眼。

如果不是合乎正义的,不是合乎大道的,就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会拿来送给别人,同样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点小东西。

5.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说:

“鱼,是我想吃的;

熊掌也是我想吃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两者不能同时兼得的话,就宁愿牺牲生命而取道义。

6.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分。

分何以能行?

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水火是由气的原始物质所构成的,但它们没有生命;

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什么知觉;

禽兽有知觉,但不知道道义。

人有构成身体的原始物质气,有生命,有知觉,还有道义,所以是天下最高贵的事物。

人的力气比不上牛,奔跑起来不如马,而牛马却为人所役使,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能够合群,而牛马不能合群的缘故。

人为什么能够合群呢?

是因为人有职分,能按一定的职分关系组织起来,职分又怎么能行得通呢?

是因为其合乎道义。

所以以义来定职分,人们的关系就能够和谐,能够和谐就能够一致;

能够一致,力量就大;

力量大,就强大;

强大;

就能够战胜万物。

7.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正义和财利,是人民所兼有的。

纵然是上古的圣王尧舜,也不能够去掉人民对利的追求。

然而能够使他们的喜好财利之心不胜过喜好正义。

纵然是上古的暴君桀和纣,也不能去掉人民对于道义的追求,然而能够使他们的喜好道义之心不胜过喜好财利。

所以喜好道义胜过了喜好财利的,是治平的世界;

喜好财利胜过喜好正义的,是混乱的世界。

统治者重视道义,人民的喜好道义之心会胜过喜好财利之心;

统治者重视财利,人民的喜好财利之心就会胜过喜好道义之心。

8.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

轻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义,视一时之大义,而一人之义私矣;

以一时之义,视古今之通义,而一时之义私矣;

公者重,私者轻矣,权衡之所自定也。

------有只适用于一个人的道理和法则,有适用于一个时期的道理和法则,有适用于一般情况和一切时代的道理和法则。

对于这三种道理和法则,哪个轻哪个重,哪个是公哪个是私,不能不察看清楚。

拿一个人道理和法则与适用于一个时期的道理和法则相比,适用于一个人的道理和法则是私;

拿适用于一个时期的道理和法则与通行古今的道理和法则相比,适用于一个时期的道理和法则是私。

属于公的道理和法则重,属于私的道理和法则轻,衡量起来自然应当如此。

9.其实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

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

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

予尝矫其偏,改云;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其实合乎正义的利益,君子也是看重的。

后来儒者说“只要讲正义而不要求谋求利益”,说得过头了。

宋代的人很喜欢宣扬这句话,以便装饰他们提出来的空洞无用的学问和思想。

我曾经矫正这句话的偏颇,改为:

“讲究正义以谋求利益,讲明道义而且考虑行为的功效。

第三节仁爱

1.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

“爱别人就是仁。

2.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

“如果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了吗?

”孔子答:

“那里仅仅是仁,那一定是圣了。

尧舜这样的圣王都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得隹,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隹,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

能够拿对待亲近的人和事做比喻,推而去对待一切人和事,这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3.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

“能把五种东西推行到对人处事的一切方面就算仁了。

”子张说:

“请问是哪五种?

”孔子说: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不不会受到轻侮,宽厚就会得众人之心,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成效,慈惠就能够使用别人。

4.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为保全生命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5.叔向问晏子曰:

“意孰为高?

行孰为厚?

”对曰: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

“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

”-----晋国的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大夫晏婴“什么道德最高尚?

什么行为最厚重?

”晏子回答说:

“最高尚的道德莫过于爱民,最厚重的行为莫过于乐民。

叔向又问:

“什么道德最卑鄙?

什么行为最下贱?

晏子回答说:

“最卑鄙的道德莫过于苛刻老百姓,最下贱的行为莫过于扰害老百姓。

6.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爱他;

把利益给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给他利益;

憎恨别人的人,也必然会遭到别人的憎恨;

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会反过来伤害他。

10.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在爱自己。

义的法则,在纠正自我,而不在纠正别人。

不能纠正自我,虽然能纠正别人,也不应该称许这样的行为是合乎义的。

别人不能得到他的爱,虽然他非常爱别人,也不应该称许这样的行为合乎仁。

1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恂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民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

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们是天地长子家里的总管。

人们尊敬岁数大的人,就同尊敬家里的长者一样;

慈爱幼而无父及弱小的人,就象慈爱我家里的孩子一样。

圣人,是与天地合德的人;

贤者,是秀出精英之士。

举凡天下残疾,孤苦的人,都如同自己苦难,可怜而又无处诉说的兄弟。

12.是故其仁小者则为小人,其仁大者则为大人。

故孝弟于家者,仁之本也;

睦姻于族者,仁之充也;

任恤于乡者,仁之广也,若能流惠于邑,则仁大矣;

能推恩于国,则仁益远矣;

能锡类于天下,仁已至矣。

------所以仁爱少的人是渺小的人,仁爱多的人是伟大的人。

在家里孝顺父母,敬从兄长,是仁的根本。

对本族讲和睦,对亲戚讲亲爱,是仁的扩充。

在乡里讲信义,能体恤贫穷,是仁的推广。

如果能在本邑普施恩惠,是仁的扩大.能使全国人都得到益处,其仁德就更为远大,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益处,其仁德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境界了.

第四节中和

1.子曰:

“过犹不及。

”-------孔子说:

“过分就像达不到一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

君子强调和谐,但不无原则地盲从;

小人盲从,而做不到和谐。

3.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

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小事大事都依照和的原则去做,有的地方就行不通。

为和谐而求和谐,不以礼的规矩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天地之间的气,没有比和气更大的。

所谓和,就是阴阳协调,日夜分开,而万物生长。

春分时万物开始生长,秋分时万物成熟。

生长与成熟,必然是得到了和气中的精微之气的结果。

因此圣人的道术,宽容而严密,庄严而温和,柔软而直率,威猛而仁厚。

过分刚强就会折断,过分柔软就会卷曲,圣人正好处于刚柔之间,才得到了“道”的根本。

阴气积得厚了会沉滞,阳气积得多了会上扬,阴气与阳气相接相合,才能成为和气。

5.孔子日:

“中人之情,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失,纵欲则败。

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

故夫度量不可档明也,善欲不可不听也。

”--------孔子说:

“中等人的性情,有多余就会奢侈,不充足就会吝啬,没有限制就会过分,没有限度就会放荡,放纵其所欲所求就会导致毁败。

饮食有一定的量,衣服有节制,宫室有度,聚攒有限数,车马和用的器具者有限定,这是为了堵塞混乱的根源。

因此,度量不可以不明确,好的教诲不可以不听从。

第五节孝慈

1.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父亲慈爱而教育子女,儿子孝顺而规劝父母的过失,兄长仁爱而对弟友善,弟弟恭敬而服从兄长,丈夫亲和而知大义,妻子温柔而正派,婆婆慈爱而听从规劝,儿媳顺从而委婉,这是礼所带来的好事。

2.石石昔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石石昔规劝说:

“我听说,一个人对儿子爱,就要以正道来教育孩子,不要使其走入邪道。

骄奢淫佚,是因为走上邪道而发生的。

这四种恶德,都是由于宠幸和赏赐太过分的结果。

3.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

“事奉父母,时时都能做到和颜悦色可是件难事。

有了事情,儿子代其操劳,有了好吃的,就让父兄吃;

难道仅仅做到这些竟可认为是孝么?

4.孟武伯问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

孔子说“使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而不为别的方面的事担忧,就叫做孝。

5.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

“现在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就算是孝了。

人们对于狗马,也都是要喂养它们的。

如果对父母不敬,怎么能与养狗养马区别开来呢?

6.事父母0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事奉父母,要和颜悦色,委婉地规劝他们的过失。

他们内心不愿听从,仍能尊敬和不冒犯他们,因此受劳累而不怨恨他们。

7.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

不必得。

------孝,就是把敬养父母视为自己的本分,能够善于有利于父母,不一定非得中父母双亲之意。

8.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故曰:

父不父,则子不子。

-----作为父亲,不知道父子之间的伦理,不能以此教育儿子,纠正其不好的思想行为,那么儿子就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儿子以侍奉他的父亲。

所以说:

“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也就不像个儿子。

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

四体不勤,不管养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

喜好赌博和下棋,不管养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

贪图货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养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

放纵耳目的贪欲,行为淫佚,使父母遭受羞辱,是第四种不孝;

逞勇斗气,打架斗殴,连累父母,是第五种不孝。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敬养我的老人,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老人;

慈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关怀别人的孩子。

这样,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掌心中转动一个小东西那样容易。

11.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

-----入门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上,这是人的小德行;

对上顺从于君父,对下笃爱于卑下和年幼的人,这是人的中等的德行;

服从道义而不服从君主和父亲的不正当命令,是人的大德行。

如果心志依照礼去做才安心,说话也以义理,礼法为依据,那么儒所讲的道也就算是齐备了。

12.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凡做儿子的规矩,冬天要使父母的居处温暖,夏天要使父母的居处清凉,晚上,要使老人睡得很安定,早上要向老人问安,与平辈的人相处,不发生争斗。

13.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做儿子的人,外出时必告诉父母,回来后必先与父母照面,出门必有个常去的处所,平常学习必有固定的课业,日常说话不妄自尊大称“老”。

1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所谓孝,就是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接续和完成前人的事业。

15.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古人有言曰:

“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作为母亲,不怕对儿女不慈爱,就怕只知慈爱而不知道对子女进行教育。

古人有这样的话:

“慈母常常有败家的儿子。

”只知道溺爱而不教育,使子女沦为没出息,陷入大的罪恶,爱刑罚的制裁,最终因为作乱而身亡。

这不是别人害了他,而是母亲害了他。

16.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

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

------所谓守身,也就是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使自己不陷入不义的事情里面。

一旦失足,则亏待了堂堂七尺之躯,也侮辱了父母双亲,即使天天给父母吃鲜美的牛肉,猪肉和羊肉,也算不上是孝。

17.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二者缺一,时曰非人。

-------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

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而非为一姓之家奴走狗所能冒也。

------忠孝二种道德,是人格最重要的条件。

二者缺少了任何一件,都算不上是人真正的人。

-----一个人没有父母,就没有生命;

没有国家,就不能生活,孝父母,忠国家都是一种报恩的道德,这不是那些只为某家某姓当走狗的人的行为所能假冒的。

第六节:

--诚信

1.“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言0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周易。

乾。

文言》中说:

“有道德的君子终日都勤勉不倦,努力不息,晚上仍能时时警惕,虽然处境危险,也不会发生灾祸。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君子增进美德,干好业务。

讲求忠信,用以增进美德。

说话立论,以诚为本,用以积功立业,预知事情将发展到何种地步,就努力去做,这样的人就可以与他言说事物发展变化的微妙契机了。

预知事情将会有某种结局,就努力去争取要达到的结果并能在该停止的时候停止,这样的人就能与他一道保持正义了。

因此,居于社会的上等地位而不骄横,居于下等的地位而不忧忿。

所以勤勉不倦而又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时机,知道随时警惕,虽有危险,也就不会有灾害了。

2.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

“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政府信任。

”子贡说:

“如果迫不得已而必须从这三者中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

“先去掉军备。

“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在这剩下的二项中再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

“去掉粮食,没有粮食,大不了饿死,但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死掉,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了。

3.圣人之诺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

义则诺,不义则已;

可则诺,不可则已;

故其诺末尝到不信也。

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

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圣明的人的答应不答应,是先看这件事是否合于理义,考虑这是不是可以。

合乎正义则答应,不合乎正义则不答应;

可以则答应,不可以则不答应,所以他答应的事没有不守信用的。

小人是不合乎正义也答应,一说话就答应,所以他的答应未必可以信赖。

所以说,不论什么事都必然承诺的人,是不足信的。

4.凡人所以立身行已,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

诚者何?

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敬者何?

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凡是人们要确立人格,自已做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诚和敬。

什么是诚?

就是不自我欺骗,不乱来的意思。

什么是敬?

就是不散慢,不放荡的意思。

5.诚意,只是表里如一。

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

今人须于静坐时见得表里不如一,方是有工夫。

如小人见见君子一言则掩其不善,已是第二番过失。

-------所谓使自己的意识诚,不过是表里如一罢了,如果外面的行为表现白,而里面的心肠黑,就不叫做诚意。

现在的人要在静坐反省的时候,发现有表里不一致的方面,就算是有修养功夫了。

如果小人看见君子就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是在过失上面又加了掩饰过失的过失,是第二次过失了。

第七节宽恕

1.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

“躬身自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怨恨了。

3.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而用抴。

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

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遇,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因此君子要以道德的准绳来衡量自己,对待别人要像船工那样用短桨来接引乘客登船。

用道德的准绳来衡量自己,因而足以为天下所有人的标准;

对待别人像船工用浆接引乘客登船那样拉他一把,所以就能对人宽容,亲爱众人以成就天下的大事情。

因此,君子有好的品德和才能而又能够宽容懦弱无能的人,明智而能宽容愚昧的人,胸怀博大而能宽容浅薄的人,纯粹而又能宽容驳杂不纯的人,这就叫做兼人之术。

4.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厌恶自己的上级对待自己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它来对待自己的下级;

厌恶自己的下级对待自己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它来对待自己的上级;

厌恶前面的人对待自己所做的事,就不人用它来对待后来的人或事;

厌恶后面的人对待自己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它来对待前面的人或事;

厌恶右边的人所办的事,就不人像他那样和左边的人交往;

厌恶左边的人所办的事,就不人像他那样与右边的人交往。

这就叫做以本身为标准来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