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602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Word文件下载.docx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

为什么呢?

(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后一个一读y@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

配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

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原,草原,原野。

岁:

年。

枯:

枯萎,干枯。

完。

野火:

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

生长。

荣:

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

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

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

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上下结构。

吹:

左右结构,口部。

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

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

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

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

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

(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

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

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

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

(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

)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

(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

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

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

(学生朗诵,课件显示)。

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

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

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

(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

(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