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56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4、完成书第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猜想,再实际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轴对称

性质:

第二课时旋 

书第5~6页例3和例4。

1、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1、师:

同学们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

你是怎么操作?

用手示范一下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1、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生一起体验旋转的现象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例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课件演示风车动画:

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3)小组活动

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4)小组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例4)

(1)自主画图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3)引导学生小结画法。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做一做”第1、2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四、作业:

练习一第4题。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

书第7页上的内容;

练习一第3题。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一、欣赏图案

1出示书第2页的主题图,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

2、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哪幅图是对称的?

二、独立设计

1、学习借鉴

观察书第7页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独立绘制

问:

想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吗?

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评价。

三、巩固知识

练习一第3题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 

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称(图案2) 

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 

学生作品3

四课时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练习一第1、2、5—7题。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经历创作实践的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

课前收集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巩固练习

1、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练习一第1、2题。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设计图案

做练习一第7题。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3、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能口述图形的特点。

三、数学游戏

书第11页“数学游戏”

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

6课时

1、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书第12—13页例1;

“做一做”和练习二第1、2题。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直奔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1、认识因数与倍数

出示书第12页的主题图

请看主题图,谁能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问:

在这些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3)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请看书第12页。

(4)同桌互相说说每组式子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12的因数共有多少个?

(5)讨论:

23÷

4=5……3中,23是4的倍数吗?

为什么?

讨论:

30×

100÷

30÷

10

2、找因数(例1)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同桌互相讨论,要求不遗漏,看哪一桌找得又对又快?

师:

18的因数中,最小和最大的是几?

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书第13页“做一做”)

(3)学生自学书第13页因数的集合表示方法。

刚才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又快又不容易漏掉?

练习二第1、2题

因数和倍数

12=122×

6=123×

4=1218的因数有:

1、2、3、6、9、18

12×

1=126×

2=124×

3=1218的因数

12÷

1=1212÷

2=612÷

3=411

12=112÷

6=212÷

4=3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书第14页例2;

“做一做”和练习二第3—6题。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复习引入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2、求出下列各数的因数。

25、49、17、60

3、根据3×

5=15,请你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1、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出示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相互讨论,然后汇报。

(2)比较:

哪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3)为什么找不完?

找不完,怎样表示呢?

(4)问: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找到的?

(2)第2题问:

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多少个3的倍数?

多少个5的倍数?

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呢?

用集合来表示。

(3)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三、课堂巩固

练习二第5、6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的倍数

2、4、6

……

2的倍数有:

2、4、6……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一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书第17—18页的内容;

“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3题。

1、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掌握2和5倍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的知识,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会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独立操作:

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圈出2的倍数。

(2)指名回答。

(3)引导观察: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4)交流互动,寻找2的倍数的特征。

(5)认识偶数和奇数

①学生自学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在这张百数表里有多少个偶数和多少个奇数?

②举例说出2个偶数和2个奇数。

2、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在这张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画“△”标出5的倍数)

(2)引导观察:

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3)交流互动,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

(4)初步反馈:

举例说出几个5的倍数。

(5)交流互动,寻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小结: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

3、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怎样判断一个数是2的倍数?

(2)怎样判断一个数是5的倍数?

(3)怎样判断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深化

1、书第1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三第1—3题。

1、书第18页的“做一做”。

2、想一想,做一做。

一个四位数354□,

(1)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的倍数,□里可能是。

(2)要使这个四位数是5的倍数,□里可能是。

(3)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和5的倍数,□里必须是。

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疑问?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

第二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书第19页的内容;

“做一做”和练习三第4—6题。

1、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重点、难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18、25、46、85、100、325、180、90

2、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知道2、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现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1)回答:

①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②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学生思考,交流做法:

(3)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又什么特征?

它是不是3的倍数?

其它位数又什么特征?

如果老师将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

(5)验证:

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

129、9231、9876543204

(6)引导小结: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练习:

练习三第4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是如何学会的?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题。

五、作业:

书第19页“做一做”。

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三课时2、5、3的倍数的练习

练习三第7—11*题。

1、使学生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倍数的求法。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

3、问:

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它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吗?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理由。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9题

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2、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反馈时说依据。

3、练习三第8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反馈。

4、练习三第10题

学生先尝试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质数和合数

书第23—24页例1;

“做一做”和练习四第1—5题。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1、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质数和合数。

2、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1、写约数:

写出1-12每个数的约数各有哪些。

2、探讨交流,自主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这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试着把这12个数分类。

3、学习新概念

(1)质数

在1-12中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

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数学上把像2、3、5、7、11……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合数

不只两个约数的数,数学上把它叫做合数。

说说1-12中哪些数是合数?

让学生概括出合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举例。

4、反馈练习:

书第23页“做一做”。

5、教学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

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练习四第1、2题。

质数和合数

只有一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3、5、7、11——质数(或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4、6、8、9、10、12——合数

第二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3、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概念的建立。

2、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书第27—29页例1、例2;

“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3、4题。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一、激趣引入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2)师边指边说: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

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用手摸摸看。

(4)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反馈练习:

完成书第29页“做一做”。

三、练习巩固:

练习五第1、3、4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体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书第30页上的内容;

“做一做”和练习五第2、5—9*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揭示课题)

1、自主探究,概括特征

(1)长方体的特征的?

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

(3)交流:

让学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棱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样验证的?

(4)指名几个同学完整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5)明确:

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2、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问: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练习五第2题

学生观察后,抽学生口答。

2、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再动手用学具摆一摆。

3、练习五第9*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五第6、7题。

(练习五第5题课外完成)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2条棱(长度都相等)(集合图略)

8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书第33—34页上的例1;

“做一做”和练习六第1—3题。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揭示课题:

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探索发现: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思考:

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例题:

做一个长0、5m,宽0、3m,高0、4m的长方体募捐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硬纸板?

①学生分析题意,用不同解法学生说出解法。

②说一说:

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联系?

哪种解法简便?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

(4)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结合实际,灵活应用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