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46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洛传统文化撷趣Word下载.docx

20世纪70年代,西北大学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所薛祥熙教授,在商洛考察时,竟意外发现了洛南猿人遗迹和34处旧石器遗址,其中“龙牙洞”最为显著。

遂使洛南县进入中国古人类大家族。

截止1997年底,龙牙洞共出土哺乳动物、鸟类和水生物化石20余种,各类石制品3.5万件。

在龙牙洞以北40米处又发现“龙牙北洞”,洞中有旧石器1545件、动物化石46件,同时发现了猿人制作石器的遗迹,初步断定为“石器作坊”,挖掘出土的还有石砧、石片、石器等珍贵文物。

洛南猿人,距今亦百万年以上,与蓝田猿人同一时代,它是黄河流域最南端的猿人分布点,除蓝田公王岭化石外,洛南两枚大熊猫化石和貘化石的出土有力证实了这一点。

龙牙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时期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考古都具有重大的价值,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发展和演化,考察旧石器时代先民的经济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据此,商洛当尊蓝田猿人和洛南猿人为远祖。

猿人们通过近百万年的劳动,逐渐完善自己,始演化为人。

商洛各地7000年前生活在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先人,可以称之为商洛人初祖。

《论语·

学而》篇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洛南县博物馆展出有男性生殖器状“石人祖”(供礼拜),即是早期先民尊宗祭祖的实证。

2、尧、舜封子于商山

中国人历来称尧、舜为明君,以“尧天舜地”来比喻太平盛世,是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

尧舜盛世的形成,自当与政治清明不无关系。

我以为不仅应对其禅让帝位,不以天下为私的境界加以讴歌,而且应对其正确安置家属子女的行为给予肯定,使之成为后世之人学习的典范。

《史记·

五帝世纪》载有“尧封子朱于丹水”的历史。

这位尧,又名放熏,是我国上古“五帝”之一。

尧在位日久,问臣子谁可以接替帝位?

放齐回答:

“您的儿子朱,开明。

”然而尧深知其子朱“不肖”,不足以授之于天下。

便说:

“吁,顽凶,不用。

”遂将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同嫁给舜。

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却被封于遥远贫瘠的商山丹水(或叫丹川、丹渊),故名丹朱。

《商志》称丹水县在现在的丹凤县所辖的竹林关。

丹朱被放丹水后,不少奴隶主不可思议。

而尧却以为“将帝位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

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便浩然长啸:

“终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

”这充分体现了尧不以天下为私,而乐于让贤的阔达胸怀和崇高品德。

由于有丹水县在丹凤县竹林关之说,因而尧舜禅让的故事,更为商山人所津津乐道。

后来传说尧女来丹水探望丹朱时病故,亦葬于商。

清乾隆代,州官王如玖所撰写的《直隶商州总志·

陵墓》载:

“舜子义均封于商,号商均。

九子墓即义均与弟季等九人也。

”并指出九子在今商州区东数里之遥的爬楼山,与龙山相连。

昔日,高原参差,若星宿布列,朝岚暮霭,气象万千。

今虽斗转星移导致墓冢荡然无存,然而舜仿效“尧放子朱”,也将自己的儿子义均等九人封于穷乡僻壤的商山,却被作为千古美谈而广为流传。

这也是商地被称为“九商”的由来。

唐代曾游历商山的著名诗人罗隐,当有感于尧、舜曾先后“下放”各自的儿子到秦岭腹地的商洛“锻炼”,亦发出“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警世之句。

3、仓颉造字阳虚山

你见过仓颉发明创造的二十八个象形字吗?

它们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批汉字。

这二十八个汉字是: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

仓颉,也作苍颉,陕西白水县史官镇人,相传是五帝之一黄帝的左史,是我国古代创造文字的代表人物,属我国“四圣”之一。

《帝王世纪》记载:

“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创文字。

”据《白水文物》援引《河图玉版》记载:

“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亦称元扈)、洛讷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直隶商州总志》载:

“阳虚山石室二十八字,系仓颉遗笔。

”《荀子.解蔽》云: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可见,我国文字始于仓颉。

阳虚山位于洛南县保安镇,山之南隔洛河与元扈山相望,山之北是文峪川。

阳虚山是秦岭东侧的一个余脉,东西绵延不足三公里,既不高大,又不奇险,却以为仓颉在此造字而闻名。

传说远古时黄帝为了了解国土民情,带领一百余人从北方向南方考察。

他们一行从蒙古出发,沿黄河西岸南行,过潼关,翻秦岭,到华阳,下洛河。

在洛河,黄帝发现一灵龟负图出于洛水,其背部刻有图案及数字,其中将自然数1—9九个数字排列成三行的方阵,方阵横竖看,每行三个数相加之和均为14,这个奇妙的数字组合令大家十分惊奇,都认为是吉祥之兆,黄帝让随行人员将这件神奇的事记录下来。

他们继续沿洛河前行,走到文峪河与洛河相交汇处时,天色已晚,随行人员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

这里是原始森林,人烟稀少,找了半天,在阳虚山北的文峪河畔发现了一个石洞,高一丈三尺,深五丈,洞内平阔,足够大家居住。

于是,他们就在洞里住下,白天出去考察,夜间在洞里研究记录。

他们登上阳虚山时,发现地下留有许多鸟兽的爪蹄痕迹,黄帝联想到几天前在洛水发现的神龟背图,深感“结绳记事”“契木为文”已经不能满足记事的需要,就让随行的文官仓颉留下来创造文字,记录所见所闻,其他人员继续南巡。

仓颉名侯刚,是黄帝的史官。

品质高尚,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传说是上天降下的神人。

他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具有超凡的特异功能。

仓颉为了造字,历时数月在阳虚山一带走访猎人樵夫,仰观日月星辰,俯视阳虚鸟迹,远望山川河流,细思神龟背图,比类取像,造出了二十八个象形字。

之后,恐所造之字遗忘、混淆,他便将二十八个象形字用墨笔写在阳虚山对面的双连山(又名双梁山、笔架山,是元扈山中的一个双峰小山)的崖壁上,然后让石匠雕刻记录,仓颉写完字后将墨笔提到附近的一个清水潭中涮笔,墨汁染黑了潭水,当地遂有“墨染黑潭”的掌故。

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

仓颉完成了造字任务后,黄帝深感其功德过人,赐其“仓”字为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玉皇大帝知道了,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来慰劳仓圣。

从此,中华大地有了文字,后人称仓颉为汉字始祖,阳虚山为造字圣地,阳虚山北边的川道称为文峪川。

这就是传说中的“阳虚鸟迹,仓颉造字,墨染黑潭”。

仓颉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后世到洛南的文人贤士、达官贵人,都要到阳虚山瞻仰圣迹、拓字印字,希望仓颉的圣气能给自己带来创作的灵感,给自己带来鸿运。

这些人一般都从洛南县城出发,沿洛河北行,先看黄帝河仓颉居住过的山洞,然后登上阳虚山模仿仓颉观看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追寻地上鸟兽留下的痕迹,再下山到对面的双连山崖壁上观字、拓字,最后顺河而下,看仓颉涮笔染黑了的黑潭。

秦朝名相李斯曾亲登阳虚山,目睹崖壁大字。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仓颉的生日,也是上天奖励仓颉的“谷雨”季节,文峪川、阳虚山一带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使这一带成了文明开化的游览胜地。

寒来暑往,朝代更替,游人纷纷前来观赏,络绎不绝,胜景持续了几千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河的河床越来越低,当初刻字的崖壁越来越高,不便观览。

每逢官吏到此,都要动用民工为其编木排、搭云梯,无论农忙农闲都要服役,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民众不堪骚扰,当地人在一个雷鸣电闪的夜晚,架火焚烧了云梯,直烧得山体发黑,岩石发红,这时又下起了倾盆大雨,致使字颓石裂,若隐若现,从此字迹模糊难辨,再也无法让人观看。

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请石匠凿碑,竖立于阳虚山下的许家庙村。

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额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

北面题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

以供游客来朝拜仓圣遗迹。

上世纪60年代初,修建洛惠渠时,仓颉刻字的崖壁被炸毁。

王森文所立石碑被洛南县文化馆收藏,成了镇馆之宝。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史官镇北,与桥山黄帝陵遥遥相对。

白水县还在仓颉出生地修有“仓圣庙”,该庙建筑奇特,雄伟壮观,古柏参天,造型各异,给观者一种庄严肃穆、千古绝伦之感。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在洛南县城内东南隅又修建“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大门。

一院四进,砖木结构,布局合理。

上为五脊六兽,凤舞龙飞;

内有画栋雕梁,宏伟壮观,正殿供奉木神,牌题为“仓圣之神位”5字,朱底金字。

大门上方“仓圣祠”三字由县令伊允桢题写,苍劲有力。

建祠已逾百年,仍保持原貌。

近些年,洛南县保安镇的村民又新修一座“仓圣祠”,将仓颉所造28字,重新雕刻于石碑之上,并将其竖于祠前。

1999年4月1日,正值清明祭祖时节,洛南县首届仓颉历史文化艺术节在保安镇隆重举行。

此后,每年一届的仓颉历史文化艺术节成了洛南向外地宣传仓颉的文化窗口。

上世纪末,当地村民又在许家庙修建了一座“仓圣祠”,将仓颉所造的28字重新刻于石碑之上,并将此碑立于祠前,供人瞻仰,以示永远纪念这位文字始祖的千秋功德。

从此,瞻仰观光者纷至沓来,使之成了洛南县文化旅游的一条金牌线路。

4、大禹治水临商山

《尚书·

尧典》谓:

尧舜时“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水漫过丘陵),禹承其父鲧治水之志,曾“导洛自熊耳”。

然而历来对“熊耳”之实指尚存争议。

有谓当指河南省卢氏县之熊耳山,有谓应是陕西省古上洛县之熊耳山。

这是数千年一直争辩不休的历史课题。

北宋有位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号康节),曾寓居商州城南2.5公里之天柱山长达8年之久。

他通过缜密考察,最终加以甄别后持后一种意见,并为此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辨熊耳山》: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

熊耳自有两,未知孰为是。

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诗中“书传称上洛”,即是说《尚书》、《左传》两书均认为,“导洛自熊耳”系指古上洛县(今商州区)之熊耳山。

而且又强调了一句“斯言得之矣”,就是说这话说对了。

5、教育鼻祖封商国

《括地志》云:

“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

”《水经注》曰:

“契(xiè

)始封于此,则斯地之为司徒所封之国也。

”《史记·

殷本纪》也有契“封于商”的记载。

皇甫谧称商国“今上洛商是也”。

《陕西通志》、《商州志》更有契封于商的记载。

近年,商洛出土了一批上古时代只有君主方能使用的“牙璋”、“玉戚”、“玉璧”、“玉铲”等夏代礼器(现保存于商州市博物馆),可以作为商洛即商国所在之物证。

 

那么,契系何人?

从上述史册、志书记载上看,契系传说中商族始祖,帝喾(kù

)的儿子,任“司徒”,系掌管以礼教民之官。

《国语·

鲁语(上)》记载:

“契为司徒而民辑(辑,和睦)。

”正因为这个缘故,旧日商县城内背街小学的校歌有“司徒敷教,首震铎声”这句歌词,(敷,教导也。

铎,大钟,上古宣布政教法令所用,后沿袭为教育的标志。

)。

“首震铎声”,即第一次在神州大地敲响我中华民族教育的钟声。

因此,虞司徒契有中华“教育鼻祖”之称。

从《商志》上看:

虞司徒契又称为“玄王”、“玄帝”。

据《史记》注称,契母简狄吞玄鸟(燕)卵而生契,遂有此玄字,而且商地,称祭契之日为“玄鸟节”。

契庙不仅商山脚下商洛镇有,而且州城也有,祭祀虞司徒的活动曾沿袭几千年。

民国前,每逢除夕之夜,州、县官(其后的专员、县长)都要带领乡绅、当地耆宿、乡民代表于零时敲锣打鼓,抬着木铎上城,在城墙上绕城游行一周,高喊“重教化民”一类的口号,这种活动其他地方极其罕见。

凡此种种,说明几千年来之治世者,无不懂得“学校兴则真才出,三代之所以盛也;

学校废则人才杂,后世之所以衰也”的教诲。

虞司徒契,在教育子孙上,亦有显著成果,成为佳话。

殷本纪》称: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荀子·

成相篇》载,昭明始“居砥石,迁于商”。

宋忠《集解》称:

“相土就契,封于商。

”《世本·

作篇》载:

“相土作乘马(马拉运输车)。

”《辞源》之《世界大事年表》亦载:

“相土十五年(前2132)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为使5000年之华胄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使中华教育的“铎”声长鸣!

6、商国商山说初考

商山,位于秦岭东段南麓,约在西安东南180公里,坐落于丹凤县商镇之丹江南岸。

因“诸峦涌翠,中峰插天”形若商字而得名。

特别是大雪初晴、凸面雪消、凹沟雪存的当儿,乍一看去,活像个银镶玉嵌的巨大“商”字;

《商州八景》即有“商山雪霁”这一景。

商山,又名商岭、商坂、商颜山、商谷山、商洛山、地肺山、楚山。

《李自成》小说中“智亭山”就是指商山。

商洛市因此以境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大禹治水时,曾有一位得力助手名契(xiè

契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一天治水途经商山,通过民间走访发现一位叫真行子(或贞行子)的奇人,立即推荐给禹。

据《续文献通考》载:

真行子曾授禹《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

此后,大禹便按这两本“宝书”中说的办法,将全国分为九派,分片疏导,终于取得成功。

“月日弯弯照九州”之“九州”可能就源于此,《史记·

殷本记》记载:

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

”这段历史记录,明确交代了商地是契的封国,因此称商地为商国。

7、商业一词之发端

契(商的祖先),不仅帮助大禹治水取得成功,对掌管教育亦颇多建树,有“中国教育鼻祖”之称。

从而使商国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契传位给儿子昭明,昭明又传给他的儿子相土。

相土颇有其祖之风范,不仅是一位英名的国君,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

他发明了中国第一辆运载货物的马拉车。

《世本·

“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

”近代学人傅运森在《世界大事年表》中称公元前2132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民国四年(1915)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辞源》之《世界大事年表》也同意这种说法。

由于相土在其境内发明了马拉车,使贸易日臻兴隆。

商业的繁荣,不仅为商族的发展,亦为商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诗经·

商颂》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即言此事,称其时商族的势力已发展到渤海一带。

商国人本来就善于经营,会做买卖,有了马拉车,提高了运载量,生意便越做越红火,人们就将商国人熟操之业,谓之商业。

此即“商业”一词之发端。

“商”字初意,只表商量,相传是仓颉来到商山与一位狩猎者、一位捕鱼者三人商量着造出来的。

古篆即有“三口商”。

自从出现了商业一词,遂赋“商”字以商品交换之意,并且由于古代商品交换是以“贝”作为流通货币,所以,商字便由“众口商”变为“贝心商”,《说文》贝部,即保留了“贝”字心的商字。

由于世风变化,一些商人信口要价,甚至单凭一张口空买空卖,投机倒把,人们便将商字又由“贝”字心变为“单口”心,一直流传至今。

更因一些奸商短斤少两,掺假害人,坑骗顾客,黑心烂肝,故而商字在一些人的笔下又被写成无心商。

此即“商字四书”之释意。

(原载1987年11月13日《西安晚报》三版)

8、商鞅封邑商洛山

陕西省商州东南40多公里处,曾建“商城”(先于咸阳都城一年),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的古城村。

据《战国策》载: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

”《汉书·

商君》亦有记载。

这里所说的卫鞅,即指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鞅(公元前390—前338年)。

原在魏为官,后入秦,初为“左庶长”,后为“大良造”(均掌军政大权)。

公元前340年秦封商十五邑予鞅,“号曰商君”。

由是“鞅”、“公孙鞅”易姓称商鞅。

商鞅力主“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认为“汤武不循古而为王”,遂竭尽全力辅佐秦孝公变法,主要推行发展耕织、奖励军功的农战政策,并采用李悝《法经》,严刑峻法,施行“连坐”。

由于鞅封于商,遂使商地成为变法之首善地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鞅变法,虽使秦国富强,却严重损害了贵族利益,特别是鞅执法如山,不偏护贵族,曾杀了触犯刑律的国戚祝欢。

又因太子驷包庇祝欢犯罪,为了处罚太子而逮捕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被割掉鼻子,一个脸上被刺了难看的花纹。

因此,在太子驷继承王位不久,就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得知这一消息,连忙带了家属逃至武关(今丹凤县城东35公里处),叩关时关城吏却以无证件不能住宿为由,拒绝接纳。

商君不得已长叹而去,后又渡过渭河,向东逃到魏国要求避难,但亦遭到拒绝。

这时,商鞅毅然从魏国逃进自己封地。

到达商邑后,他急忙集中起商於十五邑的私家军队,又从民间招募了一批士兵,公开打起造反旗号,取道今丹凤县老君峪及洛南打出商洛。

这时秦惠王(即太子驷)已经调集大批秦军从西面、北面进攻商邑。

西路秦军如泰山压顶,倾巢南下,兵多势盛。

但商鞅从容不迫,巧妙地避开秦军主力,率众抄小路北进,偷袭靠近渭河的郑县(今华县),很快夺得兵力空虚的县城。

当时,已经攻到商邑附近的秦军,尚因未弄清商邑的防守情况而踌躇不前。

直至得到一商邑奴隶主的告密,“商鞅早已从小路北上了”,秦军方才回师追赶。

这时商鞅已在郑县夺得了一批武器、粮草,收降了一批官兵,加强了城防,等待着秦军到来。

尽管敌众我寡,而商鞅的军队斗志十分旺盛。

后来又因一贵族在城内骚乱,偷偷在夜晚打开了城门,商鞅才不幸被捕,并车裂于郑县西南的彤地(或云死于咸阳)。

商鞅变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秦国日益强盛。

特别是商鞅在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取信于民,言出法随,就连王子犯法,亦与民同罪。

几千年来传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有《商鞅》一诗盛赞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斤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9、楚怀王被擒于武关

毛泽东主席曾手书唐代李涉的《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下面说一段发生在武关的历史故事。

“山势分开秦楚界;

水声流尽汉唐人”,在丹凤县东40公里,秦楚交界处峡谷间,有古塞武关。

“商州十观”之第一观即“武关胜塞”。

武关,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

明人何景明诗云:

北转趋刘坝,西盘出武关;

微茫一线路,四合万重山。

天地几龙战,风云惟鸟还;

关门锁溪水,日夜送潺湲。

历史悠久的武关,远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建置。

公元前490年,楚人谋北方,即有“将通少习以听命”之语。

这里所提“少习”即武关。

战国时,秦改“少习关”为武关,有向东方耀武扬威之意。

“张仪出以行诈,怀王入而竟留”(唐·

王启《武关赋》)即说的是楚怀王被擒于武关的历史悲剧。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载:

屈原曾以才高为楚怀王所器重,官拜左徒(相当上大夫)。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以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但却因此遭忌蒙谗,为怀王疏远。

秦惠文王早欲侵犯齐国,但唯一的顾虑是已经形成的齐楚联盟。

恰好,趁“联盟”最有力的支持者——目光锐敏、头脑清醒、竭忠尽智、志洁行廉的屈原被昏庸的怀王撤职查办,派张仪做说客来见怀王,诡称:

楚国如果不与齐国亲近,“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即割让今商州至河南内乡等地六百里地方给楚)。

怀王因贪此地而断然单方撕毁齐楚盟约。

之后,当怀王派人到秦国接收所割让的土地时,张仪却翻脸道:

当时只说定给六里,不知道什么六百里。

因此,秦楚会战于丹水和淅水之滨。

在这场恶战中,秦军歼灭楚军八万有生力量。

同时魏国从后面打来,遂使楚国几乎陷入绝境。

其后,怀王又接到秦昭王来书“愿与君会武关而约盟”。

此时,楚怀王仍不听屈原忠告,来到武关后再次受骗被扣,自此便作为人质,终生囚禁,老死秦国。

汉代司马迁在评论楚怀王时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于屈平(即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也就是说,怀王因不能知人善任,而自取败亡。

《商志》中,唐代诗人杜牧、李商隐、崔道融等诗作中均提及此事。

崔道融诗《咏楚怀王》曰:

宫花一朵堂中开,缓颊反为敌国谋。

六里青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

牡牧《题武关》写得更令人深思: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0、“四皓”隐居商颜山

丹凤县城西7.5公里,有“商洛镇”,曾建商洛县城,在这商山(又称商颜)脚下、丹江之滨的古镇西南,古柏老槐环绕之中,有5个土丘,古碑上刻:

“商山四皓。

”相传,几千年间但凡经过这儿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无不对土丘肃然起敬。

这便是《商州八景》中的“四皓古陵”。

与“四皓墓”遥遥相望的是供奉“四皓”的“商山寺”,一直到现在,殿宇尚在。

“四皓”墓,丹凤县有之,商州亦有之(商州城西金鸡塬同样有四个冲天大冢),而且曾有十分宏伟壮观的庙宇,庙门有巨匾书“芝香千古”。

正殿供奉着比真人大得多的泥塑金身“四皓”坐像。

庭院中,不仅松柏参天,而且石碑林立,或文或图,意趣盎然。

据《陕西通志》第六十八册载,商县城南高车山,亦有碑、祠,为“汉惠帝所立”。

何以两地都有“四皓”墓呢?

据清代商州州官罗文思考证,州城所在地的“四皓”墓,系明时州官为祭祀方便,而堆起的象征性“衣冠冢”。

又据《陕西通志》:

“京兆、蓝田、轵(河南省济源)及上洛……俱有祠庙。

”连泰国亦有“四皓祠”,且香火旺盛。

在丹凤县的商镇、龙驹一带,春节扮演“故事”、“社火”至今还保留着“四摩女”灯舞(传为“四皓”四个女儿,千里寻父)。

在古代典籍中,晋朝人皇甫谧曾在《高士传》中为“四皓”立传,并收入《太平御览》、《四部备要》等史书。

《廿四史》中的《史记·

留侯世家》、《汉书·

张良传》、《宋史·

儒林列传》均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