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406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5.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求速度

用v=s/t求速度

=s/t求路程s内的平均速度

基础检测

1.妈妈用电动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

”。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

A.电动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2.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B)

A.3m/sB.30m/sC.300m/sD.3000m/s

3.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B)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时间跑完全程

D.从30m高出竖直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用了2.5s

4.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A.车窗   B.铁轨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5.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

以行人为参照物汽车(B)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

6.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

这是因为(D)

A.以地面我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B.以机场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C.以机场内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7.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图像,正确的是(B)

 

图1

8.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D)

A.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B.改进测量方法

C.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D.测量数据不合适时,可做适当的修改

9.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种物体为参照物的(C)

A.河岸上的树B.迎面驶来的船C.船舱D.河水

图2

10.空中加油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水平方向以相同的速度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11.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15m/s;

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12.如图3所示,量筒的直径d为1.20cm。

13.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静止的;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是运动的。

图3

1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4甲、乙所示,其中甲是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乙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图4

15.“五·

一”假期,小明一家乘汽车前往钦州探望爷爷,在经过如图11—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时,汽车行驶速度如图5—乙所示,若汽车继续以该速度匀速行使,再经过0.5h才能到达钦州;

一路上他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飞快地向后退,这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图5

16.如图6所示,是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频闪摄影照片。

照相机拍照时每隔0.02s曝光一次。

由照片可知,小球从A位置下落到F位置时所用的时间是0.1s,此过程中,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大约是4m/s。

17.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m跑项目中,取得7s的成绩。

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才计时,则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多少秒?

(已知声速为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图6

解:

(1)v=s/t=50m/s≈7.14m/s

(2)由v=s/t得t声=s声/v声=50m/340m/s≈0.15s

备考满分挑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A)

A.米B.秒C.摄氏度D.安培

2.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窗    B.铁轨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3.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是静止的(A)

A.教室里的黑板B.教室地面上滚动的篮球

C.教室外走过的同学D.教室外飞过的小鸟

4.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安放了图l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5公里”的是(A)

5.如图2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

6.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取决于(D)

A.测量工具的分度值B.测量工具的种类

C.测量工具的量程D.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7.如图3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钦州驶向南宁,若钦州至南宁的路程约为1.2×

10

m,则(D)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1.5小时就可到达南宁

8.夜晚,我们观察到乌云穿月。

如果说月亮是运动的,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C)

A.太阳B.月亮C.乌云D.观察者

9.张大爷说:

“昨晚的那阵大风可厉害了,把我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吹到篱笆墙外了。

”张大爷说这句话时,选择的参照物是(A)

A.篱笆墙B.大树C.房子D.围墙

10.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B.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测量操作规则所引起的

图4—乙

C.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难以避免

图4—甲

11.如图4—甲所示,物体长度为2.50cm。

如图

4—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337.5s。

12.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公路上沿着风的方向骑自行车,结果甲感到顺风,乙感到无风,丙感到逆风,则甲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

乙运动的速度等于风速,丙运动的速度大于风速。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传说孙悟空具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折合5.4×

10Km),我国高铁的安全运行速度可达300Km/h。

已知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78×

10Km。

请根据这些数据估算孙悟空从花果山约需翻7个筋斗云即可到达月球;

若建一条“地月高铁”,以300Km/h的速度从地球运行到月球约需1260h。

14.如图5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铅笔的长度为5.20cm。

15.如图6所示,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相同时间(路程)比较路程(时间)的方法。

16.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此桥,火车完全通过此桥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S=S桥+S车t=s/v=(1600m+200m)/15m/s=120s

第二章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

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习过程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

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适时总结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色、响度和音调。

名称

概念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高;

频率小,则音调低。

声音的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不同。

考点三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

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

超声波碎石。

1.在敲响大钟时,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D)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产生这种声音的振动物体是(B)

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B.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

D.在月球上宇航员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话才能交谈,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

4.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D)

A.空气B.水C.说话的人D.空气和水

5.“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B)

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

6.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A)

A.增大声音的响度B.增大声音的音调C.改善声音的音色D.减小噪声

7.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理想环境是(B)

A.0dB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B.30~40dB的较安静的环境

C.80~90dB的环境D.100dB以上的环境

8.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D)

A.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在嘈杂的车间里,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

9.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B)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仪器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10.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来的;

第二次是由水传来的;

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11.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捂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

固体能够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12.下列四个句子:

(1)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

(3)她是唱高音的歌唱家;

(4)请勿高声喧哗。

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1)和(3);

“高”字指响度的是

(2)和(4)。

1.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能分辨出它们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C)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传播速度不同

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1所示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在道路旁边设置隔音墙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4.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C)

A.频率B.振幅C.音色D.节奏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

B.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6.如图2所示,主要体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B)

7.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叫喊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和是指声音的(C)

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

8.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B)

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选项D是回声加强了原声的结果)

9.为了减少噪声污染,人们进行多方努力,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D)

A.把高噪声的工厂迁移往远郊区B.给噪声大的机器装上隔音罩

C.在公路和住宅之间植树绿化D.关闭所有声源,彻底消灭噪声

10.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振动,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水(或液体)能传声。

12.声音是物体_振动_产生的。

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大于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13.利用超声波可测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船上发出信号6秒钟后在海面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解:

h=s=vt/2=1500m/s×

6s÷

2=4500m

14.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竖直向下发射一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

已知此处海底深2000m,则超声波在此海水中的速度是多大?

V=s/t=2000m×

4s=1000m/s

15.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根据题意可知:

t车=t声,

t声=s/v=(700m×

2—40m)÷

340m/s=4s

V车=S车/t车=40m/4s=10m/s

16.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0.6s看到炮弹在敌坦克上爆炸,再经2.1s才听到爆

声,若当时的声速为340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

炮弹飞行的速度为多大?

解:

0.6s是炮弹用的时间,2.1s是声用的时间。

S=v声t声=340m/s×

(2.1s-0.6s)=510m

V炮=S/t炮=510m÷

0.6s=850m/s

第三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3.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能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考点一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温度计

(1)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

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

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

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

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

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

凝固点

没有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举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续吸热。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丸、钨等。

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放热。

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适时总结适时总结

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时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通常几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分析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景合理分析。

如:

用久的白炽灯玻璃泡内会发黑。

其原因是电灯通电发光时,在高温下灯丝发生升华成为钨蒸汽;

灯灭时温度降低,钨蒸汽遇冷凝华为钨粉附在玻璃泡的内表壁。

故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具体情况见下面的物态变化循环图:

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B)

A.熔化B.凝固C.液化D.凝华

2.如图1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C)

3.图2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B)

A海波的沸点是48℃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D)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D)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6.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C)

A.沸点低B.密度小C.凝固点低D.比热大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D)

A.雾的形成B.露的形成C.冰的形成D.霜的形成

8.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C)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10.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图3所示的“雾凇”。

“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B)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