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672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笔试冲刺科目一科目二简答题材料题科目三教学设计一网打尽Word文档格式.docx

②历史性:

随人类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

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教育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形式也不同。

(不同时期不同特点)

③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④长期性:

在人才培养周期上,时间较长。

⑤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受政治经济制约,但与政治经济不平衡,可超前可滞后)

⑥生产性:

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

tips:

相对独立性是常考点,选择题会考到,辨析题也会考到教育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选择题)

1.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口诀:

培根首提出)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班级授课制。

纽斯来实现)

3.康德:

《教育论》

4.卢梭: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5.洛克:

《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6.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三中心四阶段)

7.杜威(实用主义):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新中心)

8.斯宾塞:

《教育论》,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由....到.....)

教学启示——按照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

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例如小学学习形象思维,初中学习抽象思维。

(任务,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教学启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教学。

要有针对性。

3.不平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平衡。

如,身高这种婴儿期和青春期比其他时期长得快。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个体内部,速度,有快有慢)

教学启示——遵循规律,适时而教,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进行教育。

4.互补性:

一方面,机体某一方面的体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补偿。

例如,盲人听力好。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及生理机能之间。

例如,身残志坚。

教学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突出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

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

群体差异,男女不同。

教学启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区分不平衡性是速度的快慢,阶段性是不同的阶段。

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内部因素,提高可能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外部因素,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③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④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

3.学校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外部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教育的原因:

(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因素,决定性因素):

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①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

分科设置,例如,语数外数理化。

是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

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分科课程:

单一学科形式。

4.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合并。

5.学校课程:

某个学校。

六、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相统一。

八、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①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量力性原则。

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教师口头语言。

②谈话法(问答法):

老师问,学生答。

③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

④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教材。

⑤演示法:

教师提供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

⑥参观法:

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⑦练习法:

⑧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⑨实习作业法(实习法);

⑩实践活动法:

参加社会实践。

九、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

1.广度:

注意的范围。

2.稳定性:

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相反——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转移:

主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十、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对象分:

①形象记忆:

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

概念、公式、规律等各种有组织的事物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

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动作记忆:

对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①瞬时记忆(感觉):

0.25-1秒。

容量较大,时间极短。

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30秒左右,容量有限,7+-2个组块,时间较短,易受干扰;

③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时间长久。

十一、强化规律(单选、辨析)

1.正强化:

给予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考试得第一名给买玩具。

2.负强化:

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考试得第一名不用洗碗。

3.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或减少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考试成绩差不让看电视。

4.消退:

无任何强化物,不给予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如孩子哭闹,家长不理会。

十二、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单选、辨析、材料)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

在学习简单任务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

十三、学习动机理论。

(单选、辨析、简答、材料)

1.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为动机是强化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相反,没有受到强化的学生,就会减弱其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

(1)生理需要: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

(最低层次)

(2)安全需要:

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道德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平。

(3)归属与爱的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被爱与热爱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

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重视威望和名誉。

(5)求知需要:

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需要:

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实习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最高层次)

3.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1)力求成功: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2)避免失败:

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回避有50%把握的任务。

4.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提出,韦纳系统研究。

(1)能力:

内部、稳定,不可控;

(2)努力程度:

内部、不稳定、可控;

(3)工作难度:

外部、稳定、不可控;

(4)运气: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5)身心状况:

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6)外界环境: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归因指导:

(1)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直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感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2)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于努力情况,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5.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提出。

(1)定义:

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如,你觉得你考试能通过,你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成功经验会提升效能期望,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②替代性经验:

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便相信自己也能取得成功。

③言语劝说:

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能完成任务。

④情绪唤醒:

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期望成功。

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①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②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③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④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⑤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6.成就目标理论:

(1)能力观

(2)四类成就目标定向:

成绩趋近目标:

个体关心如何超越他人,表现自己聪明。

如,班里成绩最好。

成绩回避目标:

个体关心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比别人笨。

如,不是班里最差的。

掌握趋近目标:

个体关注任务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来深度评价自身。

掌握回避目标:

个体关心如何避免不理解。

如,完美主义者。

十四、学习迁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①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阅读、作文

②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作用。

如,汉语拼音干扰英语音标。

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

①水平迁移:

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

如,学了明适应,再学暗适应。

②垂直迁移:

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先学老虎,再学动物。

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

3.根据学习时间的先后顺序:

①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②逆向迁移:

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

必背简答题: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教学启示:

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分阶段教育)

③不平衡性:

个体内部发展速度的不均衡。

抓关键期或最佳期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

不同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尽相同。

因材施教)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护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丰富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7.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发展。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因素。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确立依据。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明显的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确立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人们的思想教育。

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和作用。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

10.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中心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11.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科目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3.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4.美育的基本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

1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6.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7.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含义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式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

(2)贯彻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④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18.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9.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原则。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20.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2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地交流和启发。

2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3.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24.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宜,难度适宜;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25.如何培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