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671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习题4Word下载.docx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

“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

“翔”准确细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

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

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作好了铺垫。

解析:

“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叙事、抒情。

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9、词中起过度作用的句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0、下片的“书生意气”具体体现的哪?

(用文中的话回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学,粪土当年万户侯。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A.湘江/镶嵌染色/点燃飞翔/享受

B.沉浮/符合寥廓/括号峥嵘/征兆

C.茂盛/藐视挥斥/钥匙僧侣/鲁莽

D.舟船/周详遒劲/追求遏止/碣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B.由于对农村问题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所以他能够见仁见智,写出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C.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爱民,才能造成上行下效、弘扬正气的良好局面。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往往都经过了一个外化、物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采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将感情形象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B.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而评论和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作家,还可以是更大范围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

C.诗词奉行节约原则,追求用最少的词,包含最大的美感容量,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如此。

而现代诗歌在这个方面似乎没有如此严格。

D.过去,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然后再借鉴、模仿。

4.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请选出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山,水,草,叶,花。

A.青绿白红黄

B.远近黄红兰

C.残剩枯黄落

D.寒瘦败枫残

语基落实参考答案

1.答案:

D解析:

A项,“桔梗”的“桔”应读“jié

”;

B项,“百舸争流”的“舸”应读“gě”;

C项,“苍茫”的“苍”应读“cāng”。

2.答案:

D3.答案:

B解析:

B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

A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理解这几句话的表达中心,这几句话谈的是在语言表达中如何使用“修辞”的问题,④句总说“语言”的作用,其余四句则围绕“修辞”来作论,

①句提出“使用语言”要讲究“修辞”,⑤句③句是对比论述“修辞”与“语法规律”的关系,②句紧承③句的内容说明应怎样使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修辞”。

二、阅读理解

5.答案:

A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6.答案:

“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

7.答案:

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营造气势,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8.答案:

拓展作业答案

一、积累运用

B

A项,分别读xiāng/xiāng,rǎn/rá

n,xiá

ng/xiǎng。

B项,分别读fú

/fú

kuò

/kuò

zhēng/zhēng。

C项,分别读mà

o/miǎo,chì

/shi,lǚ/lǔ。

D项,分别读zhōu/zhōu,qiú

/qiú

è

/jié

D

A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

B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是针对多个人而言。

用在此处错误。

C项,“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用在此句中属褒贬误用。

D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它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可以用来修饰“现代观念”。

3.答案:

C

A项,缺少主语,删除“由于”。

B项,陈述对象不一致,“具体的作品是鉴赏的对象”应改为“鉴赏的对象是具体的作品”。

D项,成分残缺,在“模范作品”后加“入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百舸()寥廓()

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岁月稠()中流击水()百发百中()

答案:

ɡěliá

ozhēnɡqiú

è

chó

uzhōnɡzh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曼江寥廓鱼翔浅底峥嵘岁月

B.遒劲激扬浪竭飞舟苍茫大地

C.竟争义气书生意气百舸争流

D.沉浮稠密风华正茂侯门似海

解析:

A项中的“曼江”应为“漫江”。

B项中的“浪竭飞舟”应为“浪遏飞舟”。

C项中的“竟争”应为“竞争”。

D

3.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鹰击长空()

A.搏击B.攻击C.抗击D.打击

(2)怅寥廓()

A.冷落稀少B.迷茫高远C.宽广辽阔D.稀少荒芜

(3)问苍茫大地()

A.宽广辽阔B.空间辽远C.旷远迷茫D.苍翠迷茫

(4)峥嵘岁月稠()

A.山势高峻B.不平凡C.崎岖、嶙峋D.山高路远

(5)激扬文字()

A.激励表扬B.激烈昂扬C.激浊扬清D.激动昂扬

解析:

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这五个词语的含义。

(1)“鹰击长空”,实际上是“鹰击(于)长空”的省略,整个诗句调整为正常语序应该为“鹰(于)长空击”,意思就是“鹰在天空中奋飞”,因此应选“搏击”。

(2)“怅寥廓”中“怅”是由上文所描绘的景物引发的感慨,慨叹的对象是“宇宙”。

“寥廓”的语意只能是“宽广辽阔”。

(3)可与

(2)做相同的推理。

(4)“峥嵘”修饰的对象是“岁月”,由此可推出B项是正确选项。

同样,(5)也可作出正确的推断。

(1)A

(2)C(3)C(4)B(5)C

4.根据原文填写出上句或下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

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3)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________。

(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

(2)书生意气(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课堂同步强化(10分钟)

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也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常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诗歌,首先要学习诗歌的基本常识,只有把握了这些常识,诗歌学习才能步入正轨。

诗歌的分类复杂,现代诗是按照内容来分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哪怕用古体的形式也是现代诗。

B

2.本词中“看”字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面的哪几句诗?

“看”字作为领字,阅读时要稍微停顿。

有的同学找的可能不全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也应该是看到的景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可以想到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

此题考查联想能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本词上阕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意象鲜明。

作者站在橘子洲头,远眺___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___,仰望______________,俯察______________;

看到的有红叶,有______________,有蓝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游鱼;

有动景,有______________,有远景,有______________:

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秋景图。

岳麓山峰滚滚湘江万里蓝天清澈水底绿水白帆雄鹰静景近景

5.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

《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立、看、染、争B.染、争、击、翔C.立、透、竞、问D.看、流、击、竞

“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鱼翔浅底”可理解为:

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

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游在空中。

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6.下列对《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B项,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

7.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

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

D项,诗歌上阕不是全部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课后巩固训练(30分钟)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中(zhōnɡ)中意中看恶语中伤中流砥柱

B.劲(jì

nɡ)劲敌遒劲疾风劲草刚劲挺拔

C.应(yīnɡ)应届应许应对如流应有尽有

D.鲜(xiǎn)鲜见鲜有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A项中“中意、恶语中伤”的“中”均读“zhò

nɡ”,C项“应对如流”的“应”读“yì

nɡ”,D项“屡见不鲜”的“鲜”读“xiān”。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项,“往昔”是个完整的短语,诵读时中间不能停顿。

诗歌的诵读节拍有“二音节”和“三音节”之说,但诵读诗歌时,首先要注重诗句整体语意表达的完整,不可拘泥于音节的多少而把短语强行拆开。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教育部在2004年秋季全面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措施,即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并施行听证公开制度,把收费置于社会舆论的___________之下。

(2)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_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3)发生在西班牙的“3·

11”事件___________唤起了全欧洲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恐怖主义的憎恨,___________使欧洲停止了类似的“双速欧洲”之类的争吵。

A.监控亟待不但/反而B.监督亟待不但/也

C.监督急需不但/也D.监控急需不但/反而

监控:

监督控制;

监督:

查看并督促。

(1)句语意,此句应选用“监督”。

急需:

紧急需要;

亟待:

急迫地需要。

解决“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的问题应是“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故本处应选“亟待”。

(3)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应选“不但/也”;

而“不但/反而”表示的是“反向递进”的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正是由于这个观点的改变,不仅使“国力牌名袜”在上海市场一鸣惊人,而且影响了上海人对袜品的消费观念,推动了上海袜品行业的革命。

B.《2010年高考资讯》的主编人员是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高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等组成的。

C.2010年《断背山》获第6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歌曲四项大奖。

D.教材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编得有适当的弹性,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国力牌名袜”应放在“不仅”前,并去掉“使”。

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由”和“等组成的”。

D项语序不当,应将“编得有适当的弹性”提前,写成“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弹性,既面向大多数学生,确保落实基本要求,又能够适应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C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年6月1日开始,北京公交、地铁将儿童免票线的标准提高到1.2米,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1.1米儿童线同时成为历史。

B.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着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

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死火》。

C.200毫升38%的盐酸跟足量的大理石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38%盐酸的密度是1.19克/厘米)

D.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

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

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D项是一个连续问的句子,第三个问句中“心灵”后的问号把语气隔断,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将最后的感叹号改为问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